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象胆

一指象的。又指芦荟。【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 Xiànɡ Dǎn 【来源】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管末端的膨大部分。 【原态】动物态详"象皮"条。 【化成份】胆汁酸,酸及乙酰酸。从胆汁10毫升分离出酸150毫克,乙酰酸2毫克。 【性味】苦、。①《雷公炮炙论》:"味微带甘。" ②《纲》:"苦,微毒。" 【归经】《本草疏》:"入。" 【功能治】清......
目录

基本信息

出处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 Xiànɡ Dǎn

【来源】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管末端的膨大部分。

【原态】动物态详"象皮"条。

【化成份】胆汁酸,酸及乙酰酸。从胆汁10毫升分离出酸150毫克,乙酰酸2毫克。

性味】苦、

文献

①《雷公炮炙论》:"味微带甘。"

②《纲》:"苦,微毒。"

归经】《本草疏》:"入。"

【功能治】清,明,消肿。治障,疳积,疮肿。

①《本草拾遗》:"疾,和乳滴中。"

②《南海药谱》:’以清水和涂疮肿。又口臭,每夜和水研少许,绵裹贴齿上,每夜含之,平明暖水洗,如此三、五度。"

③《日华子本草》:"明及治。"

【用法用量】服:入。外用:点眼或涂疮。

【注意】《 本草疏》:"象胆,苦之极,不利,凡弱者,血虚者,咸不宜多服。"

【附】治内障象胆半两,鲤鱼七枚,熊胆一分,牛胆半两,石决明(捣研)一两,麝香(研)一钱。上六味捣研为末,面糊和,如梧桐子大。每服空清下十。(《圣济总录》四

【各家论述】 ①《纲》:"象胆,能去尘膜也,与熊胆同功。《雷公炮炙论》云,象胆挥粘是矣。"

②《本草疏》:"象胆,苦之物也。肝热不明,家郁热则成疳积口臭。苦除二之热,故能。苦凉血解毒,故又能疮肿也。今世治痨瘵传尸多用之,总取其苦能杀虫、痨虫,兼除脏腑一切热结也。"

摘录

《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 雷公炮炙论》

【拼音】 Xiànɡ Dǎn

【英语】 Elephant gallbladder

【来源】药材基源: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管未端的膨大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象时将期管末端的膨大部分取出,扎,然后剔去附着的油脂,置通处阴干。

【原态】亚洲象,身体头庞大,体高可达2.5m,重可达5-6t。头长大,前凹,颈短较大,似蒲扇,向后遮盖颈部两侧,眼睛小。,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至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筒,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到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孔,杯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是持握器管。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外,略向上翘,长达1.5-1.8m,全齿锥体状,每对象牙重约20kg。四肢粗壮,前肢5,后肢4,尾短而细。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皱褐多,稀疏地生着粗毛。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湿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或其复类型的沟谷,山坡及稀树地带。具群居性,性喜水,早晨及夜晚觅食,爱吃野芭蕉芦类、棕叶芦、董棕、各种竹类。

资源分布:分布于亚洲南部各国,我国仅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数量不多。

【化成份】亚洲象的胆汁酸(cholic acid),酸(deoxycholic acid)及乙酰酸(acetylcholic acid)从胆汁10ml中分离出酸150mg,乙酸酸2mg。

【药理作用】象胆酸(CA),尚含有乙酰酸(ACA)和酸(DCA)。CA和DCA有中枢抑制降压,利,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止咳祛平喘,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DCA尚有溶结石和杀精子等作用。

性味】味苦;性

归经

【功能治】清;解毒消肿。障;疳积口臭;疮肿

【用法用量】服:入,0.3-1g。外用:适量,点眼;或涂擦。

【注意】《本草疏》:“象胆,苦之极,不利,凡弱者,血虚者,咸不宜多服。”

【附】洽内障象胆半两,鲤鱼七枚,熊胆一分,牛胆半两,石决明(捣研)一两,麝香(研)一钱。上六味捣研为末,面糊和,如梧桐子大。每服空清下十。(《圣济总录》四)

【各家论述】 1.《纲》:象胆,能去尘膜也,与熊胆同功,雷敩《炮炙论》云,象胆挥粘是矣。

2.《本草疏》:象胆,苦之物也。肝热不明,家郁热则成疳积口臭。苦除二之热,故能。苦凉血解毒,故又能疮肿也,今世治痨瘵传尸多用之,总取其苦能杀虫、痨虫,兼除脏腑一切热结也。

3.《本草拾遗》:疾,和乳滴中。

4.《南海药谱》:以清水和涂疮肿。又口臭,每夜和水研少许,绵裹贴齿上,每夜含之,乎明暖水洗,如此三。五度。

5.《日华子本草》:明及治瘠。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偏侧不注意

下一篇 疱疹后神经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