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lymphadenectasis)是指扩大的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可能是源于数量增加的淋巴细胞或网状皮细胞,或者来源于通常不存在的浸润细胞。这种表现可能是广泛性的(涉及三个或更多的淋巴结组)或局限性的。(一)感染1、急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急性蜂窝织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风疹等。2、慢性感染:结核、真菌感染丝虫病性病等。(二)肿1、淋巴:霍奇金病与非霍奇......
目录

症状起因

(一)感染

1、急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急性蜂窝织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风疹等。

2、慢性感染:结核、真菌感染丝虫病性病等。

(二)肿

1、淋巴: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病。

2、病:急性与慢性淋巴细胞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病、慢性粒细胞病急变期、浆细胞病。

3、恶性组织细胞病。

4、浆细胞肿多发性骨髓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

5、肿转移:鼻咽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结肠癌、原细胞等。

(三)反应性增生

1、急性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2、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3、免疫反应性疾病:药物反应、疫苗接种反应、清病、Castleman病管滤性淋巴样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4、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变应性亚血症病等。

(四)其他

1、组织细胞增生症X(Langerhan组织细胞增生症)。

2、类脂质沉积症:Gaucher病、Nieman-Pick病。

常见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急性蜂窝织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风疹、 结核、真菌感染丝虫病性病、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病、急性与慢性淋巴细胞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病、慢性粒细胞病急变期、浆细胞病、多发性骨髓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鼻咽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结肠癌、原细胞、急性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药物反应、疫苗接种反应、清病、Castleman病管滤性淋巴样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变应性亚血症病、组织细胞增生症、类脂质沉积症

诊断

注意了解患者发病年龄、病程、起病式、伴随症状、发展过程等,这些资料对病因诊断有一定帮助。

儿童、青少年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多因急性感染所致。应注意沿淋巴结流区域找感染灶。青壮年急起多处淋巴结肿大伴疼痛、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应注意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炎,但应除外病、淋巴、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等。中老年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应警惕恶性淋巴淋巴结转移癌,一般需活检确认。慢性淋巴结肿大往往提示为慢性炎症如结核、真菌感染等,也见于病程缓慢的淋巴、慢性型Gaucher病、免疫性疾病。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病、免疫性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等。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伴随症状可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伴皮肤瘙痒应考虑霍奇金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伴周期性发热多见于恶性淋巴。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提示淋巴结结核、淋巴淋巴结转移。全身淋巴结肿大伴贫血、出发热等,要见于各种类型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晚期,偶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鉴别诊断

(一)急性感染致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常呈轻至重度肿大,质软有压痛。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热及明显压痛,可伴发热及白细胞增高,治疗后淋巴结可缩小。感染性淋巴结肿大,多数由局部感染所致。局部脏器感染常起相应流区的淋巴结组群肿大,如面部、五官或头颅急性感染,常起颈部、颌下、后、枕后等多处淋巴结肿大。

(二)慢性感染致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多为轻至重度肿大,质地中等,有轻度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等表现,但肿大淋巴结可互相黏连或与邻近组织黏连,淋巴结大小动态改变不明显。如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丝虫病真菌感染等。

(三)肿所致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往往呈进性肿大、质硬、无红肿及明显压痛,一般亦无黏连和瘘管成。如恶性淋巴病、浆细胞恶性组织细胞病、Langerhan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转移癌。

(四)变态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1、急性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青少年多见,要表现为高热,颈、腋下、门等处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伴有一过性白细胞减少,对抗生素治疗无效。

2、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一种病因未明的T淋巴细胞调控失常致淋巴细胞抗原启动后过渡增生的疾病,部分病例在病程晚期可转化为外周T淋巴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淋巴

3、Castleman病: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又巨大淋巴结增生。

4、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进性肿大,常互相融成巨大肿块,数星期至数月可自消退。

5、反应性淋巴结炎:多种药物,如肼苯哒嗪、甲基多巴、异烟肼苯妥英钠等可变态反应,出现皮肤松弛症巨型大疱或呈红斑狼疮型反应,伴淋巴结肿大,停药后肿大淋巴结可缩小或消失。

(五)结缔组织

1、变应性亚血症:儿童较成人多见,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反复一过性多性皮疹与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骨髓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而上腺皮质激素有效。

2、病:为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肿疾病。

3、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肿大并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线索。

(六)性传播疾病致淋巴结肿大

1、软下:为Ducreyi嗜杆菌起的局灶性接触性传染病。

2、性病淋巴肿:由数有限的沙眼依菌属的免疫型所起,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3、艾滋病艾滋病征群中有一个亚型,表现为顽固的全身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常持续3个月以上,而近期并无任何可致淋巴结病的疾病或用药史。

(七)类脂质沉积症

对小儿或儿童有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做骨髓检查,若发现特殊的沫细胞、葱皮样细胞,可分诊断为Nieman-Pick病、Gaucher病。

检查

(一)体格检查

一定顺序检查浅表淋巴结。依次为前、后、下、枕后、颌下、颏下、颈部、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腋窝、滑车上、沟等处淋巴结。触诊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大小、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情况,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及瘘管成。

(二)实验室检查

1、象:淋巴结肿大者应常规查常规。当淋巴结肿大时,各型病较易常规检查发现,此时外周出现数量不等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如外周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炎性疾病;淋巴细胞绝对数增加应考虑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变异淋巴细胞增多超过20%可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粒细胞肿。在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晚期以及许多实体肿晚期,因肿细胞浸及骨髓,可致全减少。

2、骨髓检查:骨髓细胞检查对白细胞、浆细胞、类脂质沉积症等疾病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对疟原虫、利什曼小体的检出率较高。

3、检查:嗜异性凝集试验>1:200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疑及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布氏杆菌病应作相试验;疑及性传播疾病时可做HIV抗体、梅毒清等试验。

4、特殊检查:包括淋巴结穿刺涂淋巴结活检、CT、B超等影像检查。

治疗

明确诊断后,如系感染性疾病起的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免疫反应起的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如系恶性肿淋巴结肿大,可采取化疗和放疗。部分不能明确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宜追踪观察及对症处理。

临床意义

(一)局部淋巴结肿大

起局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起,如急性化脓性扁体炎可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质地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

2、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多发生于颈部管周围,呈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晚期破溃后可成瘘管,愈后可成瘢痕。

3、恶性肿淋巴结转移:肿大的淋巴结质地硬或有橡皮样感、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如肺癌多向右锁骨淋巴结转移;胃癌食管癌多向左锁骨淋巴结转移,称为Virchow淋巴结乳腺癌多向腋下淋巴结转移。

(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可遍及全身,大小不等,无粘连。如急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发热超过38.3℃,不要执意降低温度。如果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必须容忍发热,这可能有助于恢复。如果患者不适使用退热药,也可用温和海绵或者低温毯进降温。

最好获得液以化验常规,功能检查,沉和培养。准备其他诊断测试计划,如胸部透视,扫描,淋巴结活检,或淋巴造影。如果测试显示感染,请查询有感染控制的医院政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恋毛巾被癖

下一篇 瘤体坚硬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