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和四肢畸形
症状起因
(一)先天性畸形
2、环境因素,包括胎儿期致畸物质的影响(病毒感染、激素、药物、放射线等)与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不良、羊水过少、胎盘功能不全、羊膜早破及羊水渗漏等。
3、上述两种因素的综合。如先天性髋脱位是因基因因素使关节囊松弛,再受到子宫内胎位不良影响而脱位。
(二)后天性畸形
1、损伤
骨或关节损伤后畸形连接或骨骺生长异常、软组织损伤后瘢痕挛缩、神经损伤后肢体弛张性或痉挛性瘫痪。
2、感染
化脓性骨关节炎、结核性骨关节感染、真菌或螺旋体性骨关节感染。
佝偻病、坏血病、肾性佝偻病和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症、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呆小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痛风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血友病性关节病、神经性关节病。
5、姿势性
长期穿高跟尖头鞋所致脚趾外翻畸形、小儿单肩挎书包之脊柱侧弯畸形。
6、肿瘤
肿瘤所致局部肿块及病理性骨折畸形,良性骨肿瘤如外生性骨疣、骨软骨瘤或内生性软骨瘤等形成的骨关节畸形,肿瘤样骨病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干骺端纤维性缺失等所致肢体弯曲变形。
7、原因不明的骨病
常见疾病
先天性截肢、短肢畸形、挛缩环、侥骨缺失、尺桡骨近端融合、并指、多指、缺指、先天性
高肩胛、髋内翻、髋脱位、短股骨、膝内翻或外翻、胫骨发育不全或不发育、胫骨假关节、腓骨缺失、巨肢症、足下垂、锤状趾、扁平足、斜颈、短颈、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裂、椎弓根崩裂、骨或关节损伤后畸形连接、骨骺生长异常、软组织损伤后瘢痕挛缩、神经损伤后肢体弛张性或痉挛性瘫痪、化脓性骨关节炎、结核性骨关节感染、真菌、螺旋体性骨关节感染、佝偻病、坏血病、肾性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症、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呆小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血友病性关节病、神经性关节病、恶性骨肿、畸形性骨炎、成骨不全症、大块骨质溶解症、石骨症、婴儿性骨皮质增厚症等。
诊断
脊柱与四肢畸形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小儿一出生有些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表现明显,诊断容易,但有些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出生时并没有明显畸形,比较隐蔽,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特殊检查,才能及早发现。如根据母亲怀孕期间患病,服药情况、家庭或亲属中有无先天性畸形的家族史,产科医师根据孕妇的妊娠情况,分娩经过,儿科医师对新生儿的全面检查,都可以为小儿有无脊柱和四肢畸形提供重要的线索。如有可疑应立即转小儿外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颅底凹陷症
婴幼儿先天性颅底凹陷症,由于能耐受压迫,一般不显示出症状,常常在20~30岁才出现症状,表现为短颈,头颅、面部偏歪或斜颈。肢体有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有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受压等症状,头痛颈部痛。当大脑导水管阻塞、颅内压增高或脑积水时出现小脑扁桃体病,眼球水平或上下震颤。
多数病人伴有Klippel-Feil综合征,颅底凹陷症,枕骨髁发育不良,因此有头颅畸形、腭裂、颈部短粗、发际低、斜颈、高肩胛、脊柱侧凸畸形、漏斗胸、高弓足、并指及泌尿系统畸形等。神经系统症状常在40~50岁出现。外伤、感染可使症状加重。偶有立即死亡。患者可有枕后、颈部、肩脚后方疼痛、头晕、讲话困难、复视、听力障碍、吞咽困难或步态不稳、肢体麻痹、感觉异常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又称先天性颈椎融合,也称Klippel-Feil综合征。临床较多见。典型的症状有:颈短而粗,枕部发际降低,至颈根部或两肩,多有颈蹼。头颈部运动范围减小,以侧方和旋转活动受限明显。可出现面部不对称,动眼神经,面神经麻痹、腭裂、高腭弓,斜颈、并指、多指、上肢发育不良等。
一般出生后无畸形,1~3周后可发现颈部有一小枣大小肿块,以后逐渐出现畸形,头枕部偏向患侧,下颌指向健侧,颈部向患侧旋转,朝健侧活动受限。如未经适当治疗,可继发头、面部畸形。患侧面部变短,两眼、两耳不在同一水平。患侧软组织继发挛缩,如颈深筋膜、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颈动脉鞘及鞘内血管也变短。诊断不难,但应摄X片以鉴别。
由于臂丛神经的下干走行在前斜角肌与邻近第1肋骨的止点处,容易受压。临床表现如肩部、肘部、腕部、手指感觉异常,肌力改变等。
6、脊柱侧凸
脊柱向一侧弯曲大于10°时称侧凸畸形。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早期小儿无明显表现,一般就诊时畸形均已较明显,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对脊柱侧凸的病例,要仔细询问畸形出现的年龄、发展速度、有无其他症状、第二性征出现时间,月经初潮以及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畸形。要进行全身检查、特别是心肺功能、神经系统、体重、身高、骨龄、皮肤有无咖啡色色素斑、脊柱附件皮肤有无异常、如毛发、色素沉着、血管瘤、皮毛窦及皮肤下陷等。
1、先天性上肢崎形
(1)上肢海豹肢
肱骨、桡骨、尺骨可能缺如,或肱骨远端及前臂残留一段骨块。手指数目减少,但手指功能正常。有的小儿由于肢体太短或上肢发育跟不上胸廓的发育,致使两手并不到一起,引起生活、学习困难。
肩部外形不像正常儿童那样饱满、隆起,肩关节不稳定。X线片可以帮助诊断。
肘关节强直于某一位置不能活动,X线片可见肱骨与桡骨、肱骨与尺骨或肱骨与尺桡骨融合在一起。
2、先天性手崎形
包括裂手(手掌中部掌指骨缺如,手掌完全裂开畸形)、拇指发育不良(短拇指、浮动拇指、拇指缺如、钩状拇指、板机指等)、多指畸形(重复拇指)、并指、巨指重复尺骨畸形等。
3、先天性下肢崎形
(1)下肢海豹肢
指大腿、小腿完全缺如,足直接连接于躯干上。
临床上比较常见,随年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一样,6个月以内的婴儿,大腿内侧皮纹不对称,下肢不等长,大腿外展受限等体征均不明显。小儿站立行走前,主要症状为双下肢不等长,患肢不好站立,大腿内侧皮纹不对称,牵拉患肢可听见弹响,两侧臀纹不对称,行走以后出现跛行。双侧脱位者出现鸭步。
多见膝关节屈曲畸形,或小腿外旋畸形。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位于膝关节外侧。有的不能主动伸膝、或伸膝无力,小儿学习走路较晚。双侧髌骨脱位,可见小儿膝关节屈曲跪着行走。X线片可显示髌骨位于膝关节外侧。
4、先天性足崎形
是最常见的足部畸形,双侧多见。临床表现出生时即有明显的前足内收,内翻,后足内翻环屈,跟腱挛缩,距舟关节半脱位。至学走路后,畸形逐渐加重,开始用足尖或足外侧缘甚至足背行走,步态不稳。
(2)先天性跟腱挛缩
表现为以足趾着地行走,足跟不着地,当强行足跟着地时,出现膝反张,体查时足背伸轻度或严重受限。
(3)副舟骨
检查
(一)体格检查
明确畸形的结构、性质与程度。某些畸形一望便知,如多指(趾)。另一些畸形隐藏深处如先天性髋脱位,需经仔细检查或X线摄片后才能诊断。
对关节畸形要查明畸形的性质、畸形的方向,测量畸形的角度以及是否有活动受限或活动过度。关节活动的检查要包括主动与被动活动,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范围、有无疼痛、弹响等。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以中立为“0”度,须两侧对比。肢体的长度和周径均须有正确测量。对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畸形应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及感觉是否异常等,再结合是否出现有关病理反射来区别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应对步态作仔细的观察。对鸭步、剪步、连枷步态、跳跃步态等予以重视。
(二)X线、放射性核素及实验室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确定意义。
治疗
(一)治疗原则
尽早纠正骨与关节畸形,防止畸形进行性发展,恢复肢体正常生长与发育。
(二)治疗方法
1、手法矫正
包括手法按摩与手法复位。手法矫正肢体畸形很重要。对畸形的关节进行主动、被动活动,可以促进骨能、肌肉组织发育,又可提高肢体活动范围和功能。关节保持运动,肌肉、肌腔保持有规律的被动牵拉,还可减少软组织粘连、挛缩,减轻和治疗某些先天畸形。
外固定支具如夹板、石膏和支架等广泛用于骨与关节矫形如先天性髋脱位,马蹄内翻足,通过早期应用支架矫形,持续固定维持复位,可获得治愈。外固定支具还可以预防畸形加重,减少骨骼、软组织继发性病理改变,对维持手术后矫形,帮助肢体功能恢复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畸形甚至需要长期应用支具,以防畸形复发。
3、正确选择手术治疗
先天性骨与关节畸形用上述方法治疗失败时,或就诊较晚者,常需手术治疗。手术尽可能采用软组织手术,术中注意不可损伤骨筋,否则将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术后产生严重的畸形。此外,还要考虑什么时候手术最为适宜,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效果最好,权衡利弊,制定术后康复计划,使手术后畸形得到矫正,而且改善了功能,使之成为了一个外形与功能尽可能正常的肢体。
临床表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