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久病亏损

久病亏损是指因长期患病和伤残而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一)发病原因 1.管疾病管疾病是起老年人久病卧床的首要病因(占50%以上)。①重症卒中:患严重管意外的老年人过急性期治疗后,虽挽救了生命,却遗留下神经缺损症状,影响肢体活动功能,包括失认、失,深部知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双侧瘫痪或重症弛缓性瘫痪。这种情况往往无改善或几乎无改善的希望,从而使病人长期卧床。②卒中并其他疾患:......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因

1.管疾病管疾病是起老年人久病卧床的首要病因(占50%以上)。①重症卒中:患严重管意外的老年人过急性期治疗后,虽挽救了生命,却遗留下神经缺损症状,影响肢体活动功能,包括失认、失,深部知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双侧瘫痪或重症弛缓性瘫痪。这种情况往往无改善或几乎无改善的希望,从而使病人长期卧床。②卒中并其他疾患:某些栓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虽遗留轻瘫,但在此基础上急性梗死,或进了下肢肢术,使病情加重而致长期卧床,这种情况称复性残疾。

2.关节疾病以下疾病可起久病卧床。①骨折骨折也是老年人长期卧床的要原因之一(占20%)。在卧床老人中,由跌倒所致的股骨颈骨折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肋骨椎与腓骨骨折骨折后进石膏固定、卧床休息很容易促使肉或萎缩,造成关节挛缩或强直状态,使病人卧床不起。②关节病:湿关节炎、痛风关节炎、糖尿关节病等发展至晚期关节、强直,使病人活动受限进一步导致卧床不起

3.高龄长寿老人因多种疾病、残疾和衰老的影响,近半数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寿命延长而病残比例增加是久病卧床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衰老的原因,高龄老人即使是感冒,也可起卧床,并在短期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发展成卧床不起

4.其他其他疾病有:①老年性痴呆和重症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和重症精神病患者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无人照管,常常起长期卧床。②进性疾病:某些疾病早期治疗、康复可能有效,但由于疾病呈进性发展,病情逐渐加重,终于导致久病卧床,如脊髓侧索硬化小脑萎缩症等。③跌倒后综征:因跌倒后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强直和体力衰弱,进一步减少活动范围,最终卧床不起。④误用综征:由于治疗或康复不当,如用药或手术错误,不符神经生理偏瘫康复训练,按摩手法粗暴等,均可导致久病卧床。⑤晚期肿器官功能衰竭:由于晚期肿所致的疼痛、功能障碍和全身衰竭以及慢性疾病所致的晚期器官功能衰竭使老年人卧床不起

检查

(1)神经系统:

①感觉改变:长期卧床的老人常伴有感觉异常和痛阈降低,当瘫痪患者累及感觉传入神经纤维时,很快表现出来在损伤水平以下的。

②运动功能减退:长期卧床病人所有运动均低于每天进日常活动久坐的人。这种情况在弛缓性瘫痪起的运动受限者更为明显。

③自神经系统不稳定:长期卧床的老人自神经系统活动过度或活动不足,结果很难维持自活动的平衡状态,因而病人不能适应姿势变更等日常活动。自神经系统不稳定还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2)肉系统:长期卧床最明显的体征发生于肉系统,瘫痪病人尤其如此。

力、耐力减退:卧床1周以后,力可丧失20%,以后每卧床1周将使剩余力减弱20%;在无任何运动神经受损时人的优势侧握力如果是50kg,制动1周以后只有40kg,2周以后为32kg,3周以后则为25kg,依此类推。而力恢复的速度则要缓慢得多,每天以最大力参加锻炼计划的人计算,每周只增加原有力的10%。耐力丧失是力减退的结果,其发生速度与力减退一致。

②失用性萎缩:肉体积缩小是长期卧床最明显的征象之一,也是力耐力减退的原因。在弛缓性瘫痪患者中,因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消失,其所支配的纤维丧失了收缩能力,逐渐产生肉萎缩。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起的痉挛性瘫痪病人或是夹固定的病人。肉萎缩可以只有正常体积的30%~35%。

③协调不良与肉挛缩:肉萎缩、力减退及耐力受限等因素起动作协调不良,表现在上下肢体严重地影响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人出现不协调的要原因是影响运动单位或更高级中枢的病变,但卧床本身也是起一定作用。肉萎缩常伴有肉挛缩,多见于膝屈和伸,给站立和走带来严重的障碍。

(3)骼系统:

质疏松与异位钙化:由于肉活动减少和卧床后羟脯氨酸和钙排泄量增加,的有机与无机化物的耗竭,导致质疏松,因而卧床老人比同龄人更容易发生骨折钙的转移起短暂或持续性高钙血症,常伴有钙质沉积在受损的软组织中,这称为异位钙化

关节纤维变性与关节强直:这两种损害也是久病卧床的要表现。卧床老人由于关节运动减少,关节周围的肉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加上关节周围软组织异位钙化关节变僵硬,不能进全范围的活动,造成不可逆的畸关节永久性强直,并可造成变关节炎与关节周围炎。

痛:长期卧床挛缩,椎前凸度增加,盆前倾,容易疼痛。

(4)心血管系统:

率增快:处于长期卧床的老人,交感神经的张力超过迷走神经,导致基础率增加。

力贮备减少:老年人收缩力减退、量降低,而长期卧床后率增加,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舒张末期容量降低,功能贮备较卧床前进一步减少,故病人只能进有限的体力活动,因为过度用力可能起显著的动过速与绞痛,也可以说是潜在的功能不全的表现。

直立性压:这是长期卧床后最普遍的心血管系统不适应的症状之一。长期卧床的老人在起立和坐起时,两下肢都明显淤,静回流减少,妨碍舒张期室充盈,室搏出量减少,从而使立位压明显降低。

水肿:四肢运动能促进静回流,因废用而不能活动的四肢容易导致静液淤滞,使毛细管的流体静压增高,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发生水肿。如水肿持续时间长,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渗透到管外纤维蛋白,容易起挛缩,挛缩又可增加废用程度,结果成恶性环。

成:长期卧床时,的泵作用显著减少或消失,下肢静液淤滞,加上老年人常处于高凝状态,容易成。

(5)呼吸系统

活量减少与量大通气量降低:卧床老人在最大吸或用力呼时,肋间膈肌以及很少收缩,加上呼吸力减退、肋椎关节与肋软关节不能承受全范围的活动,导致活量、有效呼吸量及最大通气量均明显降低。

②缺氧:上述限制性损害和水平姿势(卧床)对环的影响,使通气/流比值明显降低。如卧床老人可发生下部通气不足和流过度,起显著的动静短路现象,降低了动脉氧张力,导致缺氧。如果患者由于感染或运动提高了代谢需要,缺氧更明显。

③坠积性肺炎:卧床使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明显降低,呼吸道黏液分泌易于聚积在下部气管,加上呼吸运动受限和咳嗽反射减弱,容易起细菌和病毒在繁殖而发生坠积性肺炎。老年人久病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或喂食不当造成食物误入道,更容易诱发部感染。

(6)消化系统:卧床老人肠活动全面减退,不仅影响蠕动性能,也影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食欲减退:不活动的老人热量需要减少,卧床焦虑-抑郁症,都可起食欲显著丧失,最终导致养不良。②便秘:长期卧床老人因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肠蠕动功能降低,肠道吸收水分增加,液体和纤维摄入量过少,容易便秘。长时间便秘起粪便阻塞,甚至肠梗阻

(7)分泌与泌尿系统

多尿要发生于卧床休息的早期,因为身体处于水平位,部分细胞外液转移到微管床的静侧,使静回流增加,兴奋房容量受体,反射性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多尿

②尿钠排出增加:这是伴随初期多尿发生的暂时现象。

③尿钙过多:长期卧床质疏松,钙不断进入液,最后使尿钙排出增多。

结石与尿路感染:由于尿钙显著过多、膀胱功能受损及放置尿管,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尿钙过多、尿潴留以及尿路感染可导致肾盂或下尿路产生结石,反复发作尿路感染与结石可逐渐损害功能。

(8)皮肤系统:

①皮肤萎缩:由于食欲不振养不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老化使皮肤厚度变薄及弹力纤维变性,从而导致皮肤丰满度丧失

褥疮:这是长期卧床的常见临床表现,多见于骶、坐和外等部分。这不仅是单纯的机械性压迫所造成的环障碍,而且也与养不良、粪、尿等所成的局部湿润与污染等因素有

2.理表现久病卧床老人,几乎都有一定的精神障碍,因为不能活动,社交活动减少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症,智力活动能力也因长久不活动和门不出而显著减退。据调查,在家久病卧床老人42%一人独居;和家人能常说话的只有58.6%;40%~60%不看电视、报纸、听收音机;79.3%没有生活情趣;39.5%从未出过门,社会交往几乎隔绝;18.2%近乎痴呆。因此,老年人一久病卧床,生活质量受很大影响,往往悲观失望,躯体疾患也往往日益加重,理、精神障碍rarr;躯体障碍rarr;加重理、精神障碍,成恶性环,直到使老人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点。

3.社会表现长期卧床不仅给老年人造成身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给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卧床老人的家成员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体力、精神济上的帮助,从而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卧床老人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需专人照顾者占90%以上,从而导致57.1%的家人不能外出,33.4%不能安睡,25.6%不能上班工作,1.5%不能结婚。卧床老人对医疗保健需要增加、医疗费用高、住院率高。在久病卧床老人中,在医院者占31%,其余的69%中,有2/3在家,1/3在养老单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传统的大家逐渐减少,小家日益增多,老年人对下一代济上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小家增多与人老化将导致无人照顾的老人与鳏寡孤独老人数增加,因而卧床老人的照顾将逐渐转为以社会服务为,如何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医疗服务费用,研究采取各种社会措施,改善社会环境,以保卧床老人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久病卧床的诊断标准,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老年人因病残过治疗(包括康复)没有再起床希望并卧床6个月以上称为久病卧床。但是,由于老化的个体差异大及卧床的病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卧床1月,也可据疾病的种类和程度,确定为久病卧床。由于人老化和病谱的变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逐步受到重视。90年代日本再次提出,老年人因长期患病和伤残所致的日常生活能力减退,部分或全部需要帮助的临床现象,称为久病卧床。并据残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分级如下:

①生活自理:虽有残疾,但日常生活一般能自理,并能自外出。

②卧床前期:室生活一般能自理,但无人扶持则不能外出。

③卧床期A级:室生活需人扶持,床上生活为

④卧床期B级:全天床上生活。

鉴别诊断

(1)神经系统:

①感觉改变:长期卧床的老人常伴有感觉异常和痛阈降低,当瘫痪患者累及感觉传入神经纤维时,很快表现出来在损伤水平以下的。

②运动功能减退:长期卧床病人所有运动均低于每天进日常活动久坐的人。这种情况在弛缓性瘫痪起的运动受限者更为明显。

③自神经系统不稳定:长期卧床的老人自神经系统活动过度或活动不足,结果很难维持自活动的平衡状态,因而病人不能适应姿势变更等日常活动。自神经系统不稳定还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2)肉系统:长期卧床最明显的体征发生于肉系统,瘫痪病人尤其如此。

力、耐力减退:卧床1周以后,力可丧失20%,以后每卧床1周将使剩余力减弱20%;在无任何运动神经受损时人的优势侧握力如果是50kg,制动1周以后只有40kg,2周以后为32kg,3周以后则为25kg,依此类推。而力恢复的速度则要缓慢得多,每天以最大力参加锻炼计划的人计算,每周只增加原有力的10%。耐力丧失是力减退的结果,其发生速度与力减退一致。

②失用性萎缩:肉体积缩小是长期卧床最明显的征象之一,也是力耐力减退的原因。在弛缓性瘫痪患者中,因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消失,其所支配的纤维丧失了收缩能力,逐渐产生肉萎缩。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起的痉挛性瘫痪病人或是夹固定的病人。肉萎缩可以只有正常体积的30%~35%。

③协调不良与肉挛缩:肉萎缩、力减退及耐力受限等因素起动作协调不良,表现在上下肢体严重地影响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人出现不协调的要原因是影响运动单位或更高级中枢的病变,但卧床本身也是起一定作用。肉萎缩常伴有肉挛缩,多见于膝屈和伸,给站立和走带来严重的障碍。

(3)骼系统:

质疏松与异位钙化:由于肉活动减少和卧床后羟脯氨酸和钙排泄量增加,的有机与无机化物的耗竭,导致质疏松,因而卧床老人比同龄人更容易发生骨折钙的转移起短暂或持续性高钙血症,常伴有钙质沉积在受损的软组织中,这称为异位钙化

关节纤维变性与关节强直:这两种损害也是久病卧床的要表现。卧床老人由于关节运动减少,关节周围的肉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加上关节周围软组织异位钙化关节变僵硬,不能进全范围的活动,造成不可逆的畸关节永久性强直,并可造成变关节炎与关节周围炎。

痛:长期卧床挛缩,椎前凸度增加,盆前倾,容易疼痛。

(4)心血管系统:

率增快:处于长期卧床的老人,交感神经的张力超过迷走神经,导致基础率增加。

力贮备减少:老年人收缩力减退、量降低,而长期卧床后率增加,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舒张末期容量降低,功能贮备较卧床前进一步减少,故病人只能进有限的体力活动,因为过度用力可能起显著的动过速与绞痛,也可以说是潜在的功能不全的表现。

直立性压:这是长期卧床后最普遍的心血管系统不适应的症状之一。长期卧床的老人在起立和坐起时,两下肢都明显淤,静回流减少,妨碍舒张期室充盈,室搏出量减少,从而使立位压明显降低。

水肿:四肢运动能促进静回流,因废用而不能活动的四肢容易导致静液淤滞,使毛细管的流体静压增高,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发生水肿。如水肿持续时间长,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渗透到管外纤维蛋白,容易起挛缩,挛缩又可增加废用程度,结果成恶性环。

成:长期卧床时,的泵作用显著减少或消失,下肢静液淤滞,加上老年人常处于高凝状态,容易成。

(5)呼吸系统

活量减少与量大通气量降低:卧床老人在最大吸或用力呼时,肋间膈肌以及很少收缩,加上呼吸力减退、肋椎关节与肋软关节不能承受全范围的活动,导致活量、有效呼吸量及最大通气量均明显降低。

②缺氧:上述限制性损害和水平姿势(卧床)对环的影响,使通气/流比值明显降低。如卧床老人可发生下部通气不足和流过度,起显著的动静短路现象,降低了动脉氧张力,导致缺氧。如果患者由于感染或运动提高了代谢需要,缺氧更明显。

③坠积性肺炎:卧床使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明显降低,呼吸道黏液分泌易于聚积在下部气管,加上呼吸运动受限和咳嗽反射减弱,容易起细菌和病毒在繁殖而发生坠积性肺炎。老年人久病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或喂食不当造成食物误入道,更容易诱发部感染。

(6)消化系统:卧床老人肠活动全面减退,不仅影响蠕动性能,也影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食欲减退:不活动的老人热量需要减少,卧床焦虑-抑郁症,都可起食欲显著丧失,最终导致养不良。

便秘:长期卧床老人因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肠蠕动功能降低,肠道吸收水分增加,液体和纤维摄入量过少,容易便秘。长时间便秘起粪便阻塞,甚至肠梗阻

(7)分泌与泌尿系统

多尿要发生于卧床休息的早期,因为身体处于水平位,部分细胞外液转移到微管床的静侧,使静回流增加,兴奋房容量受体,反射性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多尿

②尿钠排出增加:这是伴随初期多尿发生的暂时现象。

③尿钙过多:长期卧床质疏松,钙不断进入液,最后使尿钙排出增多。

结石与尿路感染:由于尿钙显著过多、膀胱功能受损及放置尿管,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尿钙过多、尿潴留以及尿路感染可导致肾盂或下尿路产生结石,反复发作尿路感染与结石可逐渐损害功能。

(8)皮肤系统:

①皮肤萎缩:由于食欲不振养不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老化使皮肤厚度变薄及弹力纤维变性,从而导致皮肤丰满度丧失

褥疮:这是长期卧床的常见临床表现,多见于骶、坐和外等部分。这不仅是单纯的机械性压迫所造成的环障碍,而且也与养不良、粪、尿等所成的局部湿润与污染等因素有

2.理表现久病卧床老人,几乎都有一定的精神障碍,因为不能活动,社交活动减少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症,智力活动能力也因长久不活动和门不出而显著减退。据调查,在家久病卧床老人42%一人独居;和家人能常说话的只有58.6%;40%~60%不看电视、报纸、听收音机;79.3%没有生活情趣;39.5%从未出过门,社会交往几乎隔绝;18.2%近乎痴呆。因此,老年人一久病卧床,生活质量受很大影响,往往悲观失望,躯体疾患也往往日益加重,理、精神障碍rarr;躯体障碍rarr;加重理、精神障碍,成恶性环,直到使老人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点。

3.社会表现长期卧床不仅给老年人造成身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给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卧床老人的家成员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体力、精神济上的帮助,从而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卧床老人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需专人照顾者占90%以上,从而导致57.1%的家人不能外出,33.4%不能安睡,25.6%不能上班工作,1.5%不能结婚。卧床老人对医疗保健需要增加、医疗费用高、住院率高。在久病卧床老人中,在医院者占31%,其余的69%中,有2/3在家,1/3在养老单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传统的大家逐渐减少,小家日益增多,老年人对下一代济上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小家增多与人老化将导致无人照顾的老人与鳏寡孤独老人数增加,因而卧床老人的照顾将逐渐转为以社会服务为,如何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医疗服务费用,研究采取各种社会措施,改善社会环境,以保卧床老人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久病卧床的诊断标准,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老年人因病残过治疗(包括康复)没有再起床希望并卧床6个月以上称为久病卧床。但是,由于老化的个体差异大及卧床的病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卧床1月,也可据疾病的种类和程度,确定为久病卧床。由于人老化和病谱的变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逐步受到重视。90年代日本再次提出,老年人因长期患病和伤残所致的日常生活能力减退,部分或全部需要帮助的临床现象,称为久病卧床。并据残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分级如下:①生活自理:虽有残疾,但日常生活一般能自理,并能自外出。②卧床前期:室生活一般能自理,但无人扶持则不能外出。③卧床期A级:室生活需人扶持,床上生活为。④卧床期B级:全天床上生活。

缓解方法

①预防原因和诱因,要预防卒中和骨折

②防止人为制造的长期卧床,老年人卧床休息后要强调早活动、早下床,过度安静有不良后果。

③康复训练应及早进,至迟也应在发病后1周始。

④康复应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改善生活质量为标,不能仅限于一般康复训练。

⑤早起换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不应躺在床上进

⑥改善居住环境,用好各种机器,如靠架、床边便坐、轮椅等,以避免发生复性残疾。

⑦积极利用社区保健福利设施,做好康复训练,及(或)参加日间医院,以维持日常生活能力,借以预防久病卧床。瘫痪相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香水塔花

下一篇 镜子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