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
形成病因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
也是比较常见的造成粉碎性骨折的原因,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
临床表现
骨折后患者最先表现出来的症状无疑是疼痛,尤其是当移动受伤的部位时,患者会觉得疼痛加剧,当得到妥善处置和固定后,疼痛减轻,但在摸到时还是会出现压痛。如果是属于闭合性骨折,那么骨髓、骨膜及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损伤,位于其中的血管破裂,在骨折周围易形成血肿、淤斑;而开放性骨折可能还伴有出血。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
2.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骼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6.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粉碎性骨折是比较严重的骨折,如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骨折。如发生了粉碎性骨折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防止病情加重,造成难以挽回的缺憾。
检查方法
骨显像CT检查、X线检查。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及骨轴线位片)一般即可明确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CT扫描或MRI检查,尤其是CT扫描在该骨折分型诊断及预后判定上作用较大。复杂的骨盆骨折或疑有椎管内骨折者,尚应酌情行体层片或CT检查。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粉碎性骨折治疗有手术固定,长管状骨行交锁髓内针固定治疗。无移位的骨折,可用石膏外固定及对症治疗。移位的骨折,手术复位用钢丝内固定。
2.药物治疗
预后事项
骨折对线对位良好,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手术伤口愈合。未愈:骨折对线,对位不理想,肢体功能明显受限。早期合理的骨折功能锻炼,抬高患肢,患肢低下放置个枕头,高于心脏方便血液的回流,利于骨痂形成,可以在床上活动患肢的各个关节及脚趾弯曲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粘连,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患者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可逐渐加强负重锻炼。
预防方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