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缩行为
病因
一、先天适应能力差
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一定要他们面对新环境,适应过程会艰难而缓慢。
二、后天抚养教育不当
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其独自玩耍,不愿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或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多照顾与迁就,也会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表现
1、孤独、退缩、胆小、害怕。他们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在家中与布娃娃为伴。
2、来了客人通常会赶快躲藏起来,怕见外人;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能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并无任何精神异常的表现。
3、这类儿童年龄较小时,父母除发现他们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耍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而入幼儿园或小学时,退缩行为就会明显暴露出来,表现为紧张、害怕、拒绝上学;不过逐渐熟悉环境以后,孩子退缩行为的症状又会逐渐减轻。
鉴别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防治
1.家长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 家长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5.对于经过上述治疗而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麦普替林等,也可服用精神振奋剂,如利他林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