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儿童离别焦虑

儿童离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会与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校的原因);没有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
目录

原因

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的诱发因素包括强制性的分离,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离异。这些因素对那些有遗传素质的儿童来说,易诱发焦虑

1.遗传因素

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性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系。

2.亲子过分依恋

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小儿平时一直与母亲或固定的养育者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从而使小儿养成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3.生活事件影响

在出现分离性焦虑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检查

临床表现:

对于分离性焦虑症,儿科医师应当用发育进程的观点看待这个疾病。正常的分离性焦虑最早发生于婴儿6~8个月的时候,至3岁后,当小儿理解与依恋的人分离是暂时性的,这种正常的焦虑便消失了。所以5岁前小儿诊断此病应谨慎,30个月前的小儿则不作此病的诊断。

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小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小儿常无据的担亲人会离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即使勉强进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有的小儿还会有自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呕吐腹痛头痛等,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

鉴别诊断

1.广泛性焦虑

患儿焦虑的范围大,要是对自己的能力、外貌及所做的事过分担忧,而分离性焦虑症却要因分离所致的焦虑

2.强迫症

此症患儿在离家时也可有焦虑,但这常常是一种特殊的强迫或仪式样症状。这类患儿因此不愿离。此外,强迫症患儿也有担忧父母安全的焦虑,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即使父母在眼前也不能解,而且患儿还会害怕自己对父母的侵犯性冲动为。

3.校恐怖症

儿童在校中有意外创伤后,产生害怕校环境而拒绝上,这与年幼儿童分离性焦虑而拒绝上是有区的,后者是因为害怕分离所致。

诊断:

一般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美国精神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中,分离性焦虑症的标准如下:

1.3个以上的下述焦虑症状

(1)离家或亲近的人出现过分的痛苦。

(2)持久和过分的忧虑失去亲近的人,或灾祸可能降临于亲近的人。

(3)持久和过分的忧虑不祥的事导致与亲近的人分离。

(4)由于害怕分离,出现持久的拒绝上或去其他地

(5)没有亲近的人陪伴,或在其他情境中没有成人做伴,常过分害怕,或不愿独自一人。

(6)没有亲近人的陪伴,常拒绝上床睡觉,或不愿离家睡觉。

(7)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

(8)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头痛痛、恶心呕吐等。

2.病情至少4周。

3.疾病发生在18岁之前。

4.症状明显影响社会交往、习或其他重要的功能。

5.该疾病排除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神经症。

缓解方法

儿童离焦虑症的预防法有:重视儿童理健康,为母亲提供理健康教育咨询,消除家环境或家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点或神经质的倾向,提供父母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帮助小儿全身放松训练,配游戏、音乐疗法等,促进儿童身健康发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