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硬斑

局限性硬皮病又称硬斑病,是一种限局性皮肤肿胀,逐渐发生硬化萎缩的皮肤病。好发于头皮、前部和四肢。皮损初起为大小不等的淡红色,略带水肿斑疹,单发或多发。以后逐渐硬化淡黄色或黄白色。表面光滑发亮如蜡样,中央微凹,皮损处毛发落,出汗减少,周围毛细管扩张,呈紫红色或色素加深。晚期皮肤萎缩、色素减退。皮损状不一,态不同分斑状、带状、点滴状、泛发性四种,其中以斑状最常见。本病一般无......
目录

原因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因素有

检查

硬斑的检查诊断

1、点滴状硬斑病多发生于上胸、颈、肩、部。损害为黄豆至五分硬币大小,白色象牙色的集簇性或线状排列的斑点,,有时稍有凹陷。病变活动时,周围有紫红色晕。早期质地硬,后期质地可变软或有羊皮纸感觉。病变发展很慢,向四周扩展而相互融或持续不变。某些皮损可消退,局部残留轻度萎缩的色素沉着。

2、斑块状硬斑病较常见。最常发生于、颈、四肢、面。初呈或不规则淡红色紫红水肿性斑数周或数月后扩大,直径可达1~10cm或更大,呈淡黄象牙色。表面干平滑,具蜡样光泽,周围有轻度紫红色晕,触之有皮革样硬度,有时伴毛细管扩张。局部无汗,亦无毛发。过缓慢,数年后硬度减轻,渐渐萎缩,中央色素失。可侵及真皮及浅表皮下,但仍可移动。皮损的数和部位不一,多数患者只有一个或几个损害,有时呈对称性。皮损在头皮时可硬化萎缩性斑状脱发

3、线状或带状硬斑皮肤硬化常沿肋间神经或一侧肢体呈带状分布,亦可发生于前近正中部向头皮延伸呈刀砍,局部皮损显著凹陷,常始即成萎缩性,皮肤菲薄不发硬,程度不等地贴着于面上。带状硬斑病大多单独出现,某些病例可面偏侧萎缩。带状损害常累及浅部及深部皮下层如皮下脂肪、肉和筋膜,最终硬化固定于下组织,常起严重的畸。在肘、腕、指等关节面越过时,可使关节活动受限,并发生肢体张弓状挛缩和爪状手。

4、泛发性硬斑病点滴状、斑块状和线状等类型损害可部分或全部并存在,损害很多,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很少累及面部,损害常有融倾向,常可关节痛、腹痛神经痛、头痛精神障碍,偶可转为系统性硬皮病

5、深部硬斑病Su及Person(1981)报告的病例,即深部脂膜及筋膜硬化硬斑病,有时亦侵及真皮及真皮深层及浅部肉。

6、致残性全硬化硬斑病是一种最近报告的另一种类型硬斑病,发生于儿童,发病年龄自1~14岁,多见于女孩。真皮、皮下组织筋膜肉及骼发生炎症和硬化,好发于四肢,特是伸侧,手、足、肘和膝呈屈挛缩,很少侵犯脏,无雷诺现象,患者可有硬化性苔藓样皮损,身体其它部位可有典型硬斑病表现。

鉴别诊断

硬斑易混淆的症状

硬斑的鉴诊断:

1斑状硬斑病:皮损多发生在部、部与四肢,呈红色水肿硬斑。数年后皮损消失,遗留色素沉着。

2滴状硬斑病:皮损由无数粟粒状斑点组成,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颈、前胸和部为多见。病变进展缓慢,硬斑可完全消退。

3泛发性硬斑病:皮肤损害比较广泛,呈滴状或线状,常伴有关节痛、腹痛头痛脏损害,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系统性硬皮病

缓解方法

硬斑的预防

硬皮病前尚无特效疗法。可应用的药物及法虽多,疗效的评价比较困难,效果也不一。局限性硬皮病损害可选用普鲁卡因加皮质类固醇悬液如泼尼松龙2.5mg/mL或去炎松5~10mg/mL,局部皮注射或皮损注射。亦可外用氟化皮质类固醇制。肢体受累病例应使用物理疗法,如音频、蜡疗、推拿按摩等。坚持体疗、配蜡疗能很快改善带状硬皮病的肢体关节挛缩及活动受限,恢复肢体功能。维生素E,每日200~300mg,有一定效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婴儿热痱

下一篇 婴儿湿疹结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