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脐疮

。出《诸病源候论》。又称脐中生疮。多由脐湿(详该条)而致皮损,复感毒,壅郁局部而发。症见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兼有发热烦躁口干。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止痒。轻者,用青黛金黄扑脐;重者,须外兼治,加五味消毒饮等。多由脐湿(详该条)而致皮损,复感毒,壅郁局部而发。 产生脐疮病的原因要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所致。婴儿洗时......
目录

原因

多由脐湿(详该条)而致皮损,复感毒,壅郁局部而发。

产生脐疮病的原因要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所致。婴儿洗时,脐部为水湿所侵,或为尿液浸;或脐带未干,落过早;或为衣服摩擦损伤等,使湿浊浸淫皮肤,久而不干者,则为脐湿。若湿郁化热,或污秽化毒,则湿热蕴郁,致卫失和、气滞瘀,而致脐部红、肿、热、痛,进而湿热酿毒化火,毒聚成疮,致脐部溃烂化腐,则为脐疮

导致脐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盛或中气不足所致。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渗于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渗于外。或因胎热盛,迫,以致断脐不久,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不统,亦可致脐不止。

脐突的原因有因与外因两大类。因是由于初生儿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留有脐环,或壁部分缺损。外因为啼哭叫扰,屏所致。啼哭叫扰过多,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成为脐突,若肿物突起久不回纳,致外侵入,可因毒化热化火,致高热;腹胀腹痛等症。

检查

症见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兼有发热烦躁口干。病。出《诸病源候论》。又称脐中生疮。多由脐湿(详该条)而致皮损,复感毒,壅郁局部而发。症见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兼有发热烦躁口干

1.有脐带处理不洁,尿液及水湿脐部或脐带痂撕伤等病史。

2.脐带部或落后的部见发红、肿胀、渗液为脐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气味臭秽者为脐疮

3.断脐后,从脐孔渗出为脐

4.脐部呈半球状或半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之,肿块可以回纳为脐突

鉴别诊断

脐疮的鉴诊断:

脐湿:病。出《颅》。又脐湿肿。因断脐后护理不当,为水湿所侵而成。

脐湿脐疮临床上应辨常与变。仅见脐部发红,创面肿胀,有脓水渗出,一般情况尚好为常;若脐部红肿,有脓性或性渗出,伴烦躁不宁,甚则昏迷抽风为变

对脐一病应辨轻、重。轻一般出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则出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脐突包括西医所称的脐疝脐膨出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治疗脐湿脐疮以祛湿清热解毒为总原则。若热毒炽盛,凉血清营熄风镇惊。配外治法可增强疗效。

治疗脐应分清原因,不能见。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因胎热蕴,迫凉血;中气不足,不摄而致应益

缓解方法

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止痒。轻者,用青黛金黄扑脐;重者,须外兼治,加五味消毒饮等。

脐突的治疗以外治为,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应考虑手术治疗。

脐疮

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分析:秽毒之侵入脐部,壅于肤,经络受阻,凝滞,发为脐疮。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流溢。交织,攻,则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

治法:清热解毒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水牛角甘草清热解毒防风荆芥牛蒡子,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解热毒。局部外用金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青红肤色

下一篇 全身皮肤充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