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浸润
诊断
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cytic leukemia)的特异性皮肤损害为紫色到红褐色丘疹,结节和斑块(图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可发生水疱性损害,皮损遍发全身并可侵犯颜面和头部,皮损发展周期快,可自然消退,白血病性齿龈增生为AMOL的特点,发生于60%的患者中,偶可发生齿龈溃疡,坏死和出血,先天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为一罕见型。
鉴别
本病的临床特点有齿龈肿胀、出血、溃疡、坏死及口腔和咽喉部糜烂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较显著,肝脾肿大较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及明显;皮肤的白血病性病损多,包括斑红疹、结节。脓疮疹、剥脱性皮炎等;常伴有高溶菌酶血症及高溶菌酌尿症,易致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较高。
外周血白细胞多小于15×109/L,出现较多的原始、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在原始单核细胞中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在幼稚单核细胞中呈弱阳性反应。特异性酯酶呈阴性或弱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呈强阳性,且可被氟化钠抑制,借此有助于本病及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与其他类型的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预防
1.使用化疗药物时应注意
(1)掌握化疗方案、给药途径、密切观察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时,药物浓度不宜过大,药液量不宜过多,应缓慢推入,术后需平卧4~6小时以减少不良反应。
(2)熟练穿刺技术。化疗药物多为静脉途径给药。且有较强的刺激性。药物渗漏会引起局部疼痛、红肿及组织坏死。注射时需确认静脉通畅后方能注入。光照可因起某些药物分解。如甲氨蝶呤静脉滴注时需用黑纸包裹避光,以免药物分解。
2.输血的护理 骨髓暂时再生低下是有效化疗的必然结果。白血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输血液成分或输血进行支持治疗。输注时应严格输血制度。一般先慢速滴注观察15分钟,若 无不良反应,再按患儿年龄、心肺功能、急慢性贫血及贫血程度调整滴速。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3.增加营养,注意饮食卫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鼓励患儿进食。食品食具应消毒,水果应洗净、去皮。
4.消除心理障碍
(1)热情帮助、关心患儿。让年长患儿认识珍惜生命的重要意义,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家长及年长患儿介绍白血病有关知识。宣传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5年以上存活者达70% 左右,部分患儿已获治愈。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初治完全缓解率已达75%左右。目前已公认白血病不再被认为是致死性疾病。
(3) 阐述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让家长了解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副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合并感染、出血、血尿、脱发等)。了解定期化验(血象,骨髓、肝、肾功能、脑脊液等)的必要性,以及患儿所处的治疗阶段。使患儿能积极接受治疗,使治疗方案有效进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