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皮肤逐渐呈暗黑色

皮肤逐渐呈暗黑色是皮肤恶性黑色的临床症状表现。皮肤恶性黑色(malignantmelanomaofskin,MM),是源于表皮正常黑素细胞或原有细胞的一种恶性肿,虽较皮肤癌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病情险恶,预后极差。(一)发病原因黑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些研究资料提示,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1.细胞恶变以往多认为皮肤MM来源于细胞是交界的恶变。近年来则认为皮......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些研究资料提示,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

1.细胞恶变以往多认为皮肤MM来源于细胞是交界的恶变。近年来则认为皮肤MM虽与细胞,但非完全如此。MM细胞来源于皮型真皮细胞而非所谓交界型细胞。据统计,发生于躯干或四肢(掌、除外)的MM为35%~50%,与原先皮型真皮细胞有。无疑地原发性皮肤MM可起源于表皮中原有的黑素细胞和某些原已存在的先天性(常为大的,如先天性巨)和后天性皮细胞。但约1/3MM患者无细胞史,如Clark(1969)曾在组织上观察两组病例(各为209例和60例),分仅有20例(9.6%)和5例(8.3%)与细胞,再者,MM好发于面和头皮等曝光部位。这不是细胞的好发部位。掌、部MM大多与细胞。因此,有人认为MM不完全与细胞。但任何包括色素性皮损,当突然发生增长加速,色素增深或变浅,周围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失晕,发痒、刺痛、表面出现鳞屑、分泌、结痂、破溃、出毛,近旁出现卫星结,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区域淋巴结增大时,都应考虑是始恶变的指征,需要严加注意。

2.紫外线辐射反复照射290~320nm波长的紫外线不仅可导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且可起其质的变化。MM的发病率与阳光特是紫外线的照射有挪威比北MM的发病率几乎大2倍。据以色列统计,农业工人MM的发病率(每年15.4/10万)较城市(每年1.7/10万)高;海岸地区(每年3.5/10万)较山区(每年2.0/10万)高。有人认为恶性雀斑型MM与阳光的直接照射有,非曝光部位的结型MM则可能因日光作用,曝光区皮肤释放一种物质进入中(日光环因子),作用于非曝光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所致。

3.种族白种人比有色人种的MM发病率高。美国白种人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42/10万,而黑种人每年仅为0.8/10万。

4.遗传患者家族成员中易患本病。Anderson(1971)报道22个家族中有74例患者。也有报道同卵双生患者。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一般早10年左右。某些遗传性皮肤病着色性干皮病患者50%可发生本病。

5.外伤与刺激本病常发生于头皮、手掌、足底等常遭受摩擦部位,不少年轻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点史。有人统计10%~60%患者有外伤史,包括压伤、刺伤、钝器伤、拔甲、烧伤或X线照射等。

6.病毒感染有人在田和人的MM细胞中发现病毒样颗粒。

7.免疫反应本病多见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另外,可有自消退现象,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有一定系。

(二)发病机

1.组织病理典型的黑,镜下可见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表皮―真皮界处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这种情况很少在色素中见到。巢黑素细胞的大小与状,以及核的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包括异常的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更为常见。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侵袭性黑,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见到黑细胞。

(1)雀斑型黑:在病变的褐色棕色黑色区域,表皮黑素细胞态有很大变异。在褐色区域,黑素细胞数量增多,有些细胞大小正常,有些较正常细胞大,有些是典型的或怪异的。所有的细胞均沿基底膜分布。在扁平的黑色区域,许多态不同的黑素细胞取代了基底膜,沿表皮―真皮交界面成条带状,角蛋白细胞位于其上,真皮乳头层在其下。在表皮―真皮交界面,可见显著的色素沉着及角化表皮萎缩,伴有广泛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增生。邻近的真皮乳头层常见密集的淋巴细胞和充满黑色素的巨噬细胞浸润。在真皮的某些区域,可见黑细胞侵入,成大的细胞巢,这些细胞巢与临床上所见的结相对应。

(2)表浅扩型黑:成群的黑素细胞均是恶性的,不像雀斑型黑那样,黑细胞呈多型性。体中略微隆起并有色素的部分,镜下可见表皮中有大的黑素细胞呈派杰样分布(Pagetoiddistribution)。这些大的黑素细胞可单个或成巢出现。在体的结部分,镜下可见真皮中有密集的细胞聚集。在侵袭区,也可见大的黑素细胞。这些细胞,胞浆丰富,含有分布规则的细小色素颗粒,整个细胞呈布满尘土样改变。偶尔表浅扩型黑中的细胞呈纺锤样。

(3)典型的结型黑细胞起源于表皮―真皮交界处,可分向上和下侵入表皮和真皮,尤以向真皮侵入的倾向性大。在被侵袭的表皮外侧区域,不见非典型的黑素细胞细胞,可表现为上皮样细胞或梭细胞。

(4)肢端雀斑型黑:在其斑块区,镜下可见基底层有大的黑素细胞增生,核增大,染色质类型不典型。胞浆充满黑素颗粒,树状突变长,可伸展到颗粒层。在丘疹或结区,细胞通常是梭的,并扩展到真皮层。2.病理分级

(1)侵袭深度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侵袭深度与预后的系后,据侵袭深度将黑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

Ⅱ级: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V级: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皮下脂肪层。

(2)接垂直厚度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垂直厚度与预后的系,镜测微器测量的黑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最深处的厚度),将黑分为5级:小于0.75MM、0.76~1.50MM、1.51~3.00MM、3.01~4.50MM和?4.50MM。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这一显微分级法,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被实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检查

1.组织病理检查可见黑素细胞异常增生,表皮表皮-真皮界处有细胞巢。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侵袭性黑,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见到黑细胞。

对于典型的黑,一般HE染色切病理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非典型的黑,如无色素性黑等,常需加一些特殊技术(如S―100和HMB―45免疫组化检查)才有助于诊断。

2.尿液检查尿中出现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谢物而呈黑尿时,对黑的确诊有帮助。

X线摄、B超、CT、MRI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有助于判断黑有否脏转移情况。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症状相互区

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皮肤原位癌之可能。

是婴儿最常见的良性肿,是由胚胎管网增生所成。分两种,管畸

皮肤黑变:以黑色素细胞数增加为的色素沉着可皮肤黑变

1.组织病理检查可见黑素细胞异常增生,表皮表皮-真皮界处有细胞巢。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侵袭性黑,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见到黑细胞。

对于典型的黑,一般HE染色切病理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非典型的黑,如无色素性黑等,常需加一些特殊技术(如S―100和HMB―45免疫组化检查)才有助于诊断。

2.尿液检查尿中出现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谢物而呈黑尿时,对黑的确诊有帮助。

X线摄、B超、CT、MRI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有助于判断黑有否脏转移情况。

缓解方法

(一)治疗

手术切除是黑要治疗手段,化疗、放疗以及免疫疗法等仅作为手术的助或作为无法手术的晚期病人的姑息性疗法。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原发灶切除、区域淋巴结处理及创面修复三面问题。原发灶的切除范围是将原发肿及其周围5cm范围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一并切除;对甲下或远端指、的黑患指或的掌指或关节离断,对近端指或的黑患指或的掌腕或关节离断。

对临床上已有一组区域淋巴结转移,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或之后2~3周治疗性淋巴结清扫术(therapeuticlymphoiddissection,TLND)。有研究表明,该期施淋巴结清扫者,5年生存率为16.4%,显著大于不施者(0.0%)。发生于头颈部的黑,尤其是前、颊部和等处的黑,除了施标准的颈淋巴结清扫外,尚应切除腮腺。对颈部和头皮后部的黑,应将病灶连同颈后淋巴结一并切除,同时施标准的颈淋巴结清扫术。

对上肢的黑,应包括胸小整块切除的腋部淋巴结清扫术。下肢黑,应施包括淋巴结沟浅淋巴结、髂深淋巴结淋巴结的髂淋巴结清扫术。

对发生于躯干部位的黑,有作者张可将病灶与区域淋巴结做连续整块切除,以防在原发灶至区域淋巴结之间发生途中转移。

对已出现多区域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一般认为此时施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但仍有作者认为,如病人情况允许也可施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在的手术治疗,这样可起到减少体负荷,强化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效果,减轻症状作用。

临床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体征,是否应施选择性淋巴结清扫(selectivelymphnioddissection,ELND)或预防性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lymphoiddissection,LPNI)),意见尚未统一。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但更多的作者认为应综考虑多种因素来确定。

据这些作者提供的资料,可将此标准归纳为:在病变厚度为0.75MM以者,不需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手术;厚度在0.76~1.50MM之间者,应据病人年龄、性、肿部位、各项有预后参考意义的病理指标及淋巴清扫手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病残程度,做选择性的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对厚度在1.51mm以上者,除高龄、有其他手术忌情况、原发灶在躯体中线、可能的淋巴结转移部位难于确定者外,应常规做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由于对原发灶的切除范围趋向保守,小的黑切除后,可通过分离创缘,直接缝修复创面。黑较大,创面不能直接缝修复者,多张用皮移植封创面,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局部复发。在一些特殊部位,如面部、足底负重区等处,出于美容和功能需要,可采用皮瓣修复。病变组织切除后,局部出现凹陷畸者,也可用皮瓣修复创面。需要说明的是,皮瓣较厚,局部复发时不易察觉,因此选择时应慎重。

2.物理疗法

应用于不适手术或早期浅表型和雀斑型患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去除肿。黑对放射线不敏感,仅偶尔用于等转移灶的姑息性治疗,或与其他疗法用。

3.化疗

适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或因故不能施手术的病例。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达卡巴嗪(DTIC或DIC)、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长春新碱(VCR)等,可单独也可联用药,但效果不够理想。

4.免疫疗法

用自身肿制成疫苗作皮注射,每周1~2次。近年用冻干卡介苗、转移因子、免疫RNA、白介素、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干扰素、肿浸润的淋巴细胞(TIL)、黑克隆抗体等治疗黑,但因报道例数较少,观察时间也较短,其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二)预后

大部分恶性黑素在诊断时是早期,大约85%的Ⅰ期和Ⅱ期黑素是可以治愈的。预后与分期是反相,只有40%~50%的Ⅱ期病人存活超过5年。在Ⅳ期病人中不到5%的病人存活超过5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皮肤苍白

下一篇 皮肤有瘙痒抓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