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状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锥体,如将其视为头部,则位于头部、几乎环绕心脏一周的冠状动脉恰似一王冠,这就是其称由来。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液的动脉,起于动脉动脉,分左右两支,心脏表面。采用Schlesinger等的分类原则,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2、均衡型;3、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的分支及其终末支,在心脏胸肋面变异较小,而在面变异较大。采用Schl......
目录

类型

左、冠状动脉的分支及其终末支,在心脏胸肋面变异较小,而在面变异较大。采用Schlesinger等的分类原则,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冠状动脉面除发出后降支外,并有分支分布于左室面的部分或全部。

2、均衡型:两侧室的面分由本侧的冠状动脉,它们的分布区域不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后降支为左或冠状动脉末梢,或同时来自两侧冠状动脉

3、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除发出后降支外,还发出分支供应右室面的一部分。据我国调查,右优势型约占65%,均衡型约占29%,左优势型约占6%。

上述分型要依据冠状动脉的解剖分布,但室的厚度在极大多数心脏大大超过室,所以,从液供应量来说,左冠状动脉永远是优势动脉

分支

冠状动脉动脉的第一对分支。

冠状动脉为一短干,发自左动脉窦,动脉起始部和左之间,沿冠状沟向左前3~5mm后,立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绕过尖切迹至面与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相。沿途发出:

(1)动脉锥支,分布至动脉锥;

(2) 外侧支,分布于左室前壁大部及前室间沟附近的右室前壁;

(3)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前2/3。旋支沿冠状沟左,绕过钝缘时发出粗大的左缘支分布于左室外侧缘;至后面时发出较小的分支分布至左房与左室。冠状动脉起自右动脉窦,动脉部及右之间,沿右冠状沟走,绕过右缘,继续在面的冠状沟走,在房室交点附近发出后降支,即后室间支。

冠状动脉沿途发出:

(1) 动脉锥支,分布于动脉锥,与左冠状动脉的同

(2) 右缘支,此支较粗大,沿下缘左趋向尖;

(3)窦房结支,在起点附近由干分出(占60.9%,其余39.1%起自左冠状动脉);

(4)房室结支,起自冠状动脉向深面至房室结

(5) 后室间支,为冠状动脉的终支,与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相,沿途分支至左、室后壁、及分室间隔支至室间隔后1/3。

供血关系

冠状动脉分支的走向及分布的位置,不难推测其心脏的部位。

1、右房、右室:由冠状动脉

2、左室:其液供应50%来自于左前降支,要供应左室前壁和室间隔,30%来自回旋支,要供应左室侧壁和后壁,20%来自冠状动脉(右优势型),供应范围包括左室下壁(面) 、后壁和室间隔。但左优势型时这些部位由左旋支供,均衡型时左右冠同时供

冠状动脉狭窄造影(箭头充盈缺损处为狭窄)3、室间隔:前上2/3由前降支供后下1/3由后降支供

4、传导系统:窦房结液60%由冠状动脉供给,40%由左旋支供给;房室结液90%由冠状动脉供给,10%由左旋支供给;右束支及左前分支由前降支供,左后分支由左旋支和冠状动脉双重供,所以,临床上左后分支发生传导阻滞较少见。左束支干由前降支和冠状动脉多源供

功能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心脏不停地搏动以保运。而心脏作为一个泵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养和能源,供给心脏养的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也称冠环。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液的动脉,起于动脉部,分左右两支,心脏表面。正常情况下,它对液的阻力很小,小于总体冠状动脉阻力的5%,从外膜动脉进入心壁管,一类呈丛状分支配室壁的外、中层;一类是垂直进入室壁直达膜下(即穿支),直径几乎不减,并在膜下与其它穿支构成弓状网,然后再分出动脉毛细管。丛支和穿支在纤维成丰富的毛细管网,供给液。由于冠状动脉走,显然会受制于收缩挤压的影响。也就是说,心脏收缩时,液不易通过,只有当其舒张时,心脏能得到足够的流,这就是冠状动脉的特点。

毛细管密度很高,约为2500/mm2,相当于每个细胞伴随一毛细管,有利于细胞摄取氧和进物质交换。同时,冠状动脉之间,尚有丰富的支或侧支。冠状动脉虽小,但流量很大。占量的5%,这就保心脏有足够的养,维持它有力地昼夜不停地跳动。冠状静伴随冠状动脉收集代谢后的静,归流于冠状静窦,回到房。如果冠状动脉突然阻塞,不能很快建立侧支环,常常导致梗塞。但若冠状动脉阻塞是缓慢成的,则侧支可逐渐扩张,并可建立新的侧支环,起代偿的作用。

侧支循环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之间存在着许多侧支或支,它是一种潜在的管道,平时在冠状动脉良好的生理情况下,这些侧支或支并不参予冠状动脉环,只有当冠干发生狭窄或阻塞,而侧支管两端出现压力差时,或某些足够强的刺激出现时(如严重缺氧),它们才放并得以发展。液便可通过这些侧支绕过阻塞部位将液输送到远侧的区域。这些支逐渐变粗,流量逐渐增大,便可取代阻塞的冠状动脉以维持对心脏的供,这些通过侧支或支重新建立起来的环称为侧支环。但支或侧支管的存在并不能说明都有侧支环的功能,这是因为侧支环的发展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且流量较小,对的保护作用有限。那么,影响侧支成的因素有哪些呢?

(1) 冠状动脉阻塞发展的速度。病理生理最新研究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及青少年,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局部缺也日益明显,从而使支的管发生扩张,流量增加,补偿缺液供应,这就建立了该部位的侧支环。如果冠状动脉突然塞,侧支环就不能成,从而导致梗塞。

(2) 冠状动脉塞的部位。若冠状动脉塞的部位是其处或是近端,则流中断,远端的侧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3) 相临动脉是否发生了塞。如果相临动脉也发生了塞,就失去了成侧支环的条件。

影响因素

机体在不同的状态下,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及其本身能量的消耗是不一样的,因此冠流量也不一样。在安静状态下,人冠流量为每百克每分钟60ml~80ml,中等体重的人,总的冠流量为225ml/min,占输出量的4%~5%。当活动加强时,冠达到最大

冠状动脉舒张状态,冠流量可增加到每百克每分钟300ml~400ml,所以,冠流量的多少要取决于的活动。由于冠管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因此律性舒缩对冠流发生很大影响,对左冠影响更大。动脉试验表明,心脏收缩期冠流急剧减少,这是因为心脏腔产生的压力必须超过动脉压(即冠灌注压)才能发生射。因此,深层(膜下)的管受压最大而流最少,甚至一些流因受压而向外膜管倒流。射始后,动脉压力升高,冠状动脉流略有增加。只有当心脏舒张始,压力急剧下降,管外压力解除,在动脉压力(舒张压)的驱动下,冠状动脉流才大大增加。一般来说,室在收缩期的冠流量只有舒张期的20%~30%,由此可见,舒张期的动脉压(舒张压)和舒张期的长短(与率有)是决定冠流的两个十分键性因素。体环的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升高,则冠流量增多;当率加快时,由于动周期的缩短要是舒期缩短,故冠流量减少。

临床上因用药不当导致压过低、或动过速而诱发绞痛者,原因就在于此。心脏收缩对右冠流的影响不太大,这是因为右室壁较薄,右腔压力低,收缩对管的挤压作用小的缘故。但室肥厚的病人,挤压作用也不容忽视。 冠状动脉流量受多种因素的调,但最要的是本身的代谢水平,而神经激素冠状动脉流的调作用是次要的。收缩的能量来源几乎唯一地依靠氧化代谢。心脏无时无刻不在跳动,故耗氧量较大。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时,每百克每分钟耗氧量也达7ml~9ml,冠心脏后,其中65%~70%的氧被摄取,因此,提高从单位液中摄取氧的潜力较小。当机体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的舒缩活动增强,耗氧量也相应增加。此时,机体要通过冠管舒张,即增加冠流量的途径来满足对氧的需求。实验研究明,冠流量与代谢水平成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电镜下图比。在切断支配心脏神经后,这种系仍旧存在,也就是说,当耗氧量增加或组织中的氧分压降低时,即可冠状动脉舒张。实际上,低氧时冠管舒张并非由低氧直接起的,而是由某些代谢产物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的代谢产物如:腺苷、H+、二氧化碳、乳酸、缓激肽和前列腺素E等,均可冠状动脉舒张,而腺苷被认为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为腺苷具有强烈的舒张小动脉的作用。至于神经激素冠状动脉流的影响,在很短时间就被代谢改变所起的流变化所取代。 调流量的因素要有物理因素、代谢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和自身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代谢因素,即本身的代谢水平。

1、物理因素决定冠流量的物理因素要是冠管床的阻力和冠的有效灌注压。

(1)冠状管床的阻力:正常情况下,管长度及液粘滞度变化较小可略不计,则冠阻力要由管半径来定,冠流量与阻力管半径的4次成正比。因此,冠管的径是冠流量的决定性因素,冠管的径一面受冠管平滑舒缩调,还受管外收缩的挤压作用。在一个动周期中,律性舒缩对冠流的阻力影响很大。室在收缩期成的冠管阻力大于舒期的冠管阻力,加之舒期长于缩期,故室舒张时冠流量大,而缩期的冠流量则大大减少。室壁薄,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对冠管的挤压程度小,故室收缩时对冠流量的影响不如室明显。

(2)冠有效的灌注压:是指冠流入端与流出端之间的压力差,即动脉压与有房之间的压力差。因此,冠有效灌注压是推动冠流的动力。当有效灌注压波动在8~24kPa(60~180mmHg)范围,冠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如果灌注压低于这个范围,冠会发生最大限度的扩张,以防止冠沉重的减少;若灌注压超过这个范围,压可大于管平滑的收缩力,使管充胀,流将增多。

2、代谢因素代谢水平与冠流量之间呈正变系。在代谢中,可释放多种舒管的代谢产物,如CO2、乳酸、H+和腺苷等,其中腺苷是最要的而且是最强烈的舒管物质。当代谢增强,细胞缺氧时,细胞ATP分解为ADP和AMP,在冠管周围间质细胞5'-核苷酸酶作用下,使AMP分解产生腺苷,腺苷易于透过细胞膜弥到细胞间隙,作用于阻力管平滑,产生强烈的扩管作用。从而增加局部冠流,保代谢活动和改善缺氧状况。

3、神经因素冠状动脉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支配.迷走神经纤维在冠中分布较少。迷走神经兴奋一面对冠的直接作用是使管扩张。另一面,却因使心脏活动减弱,耗氧量降低,压下降,间接使冠流减少。故迷走神经对冠流影响不大。交感神经兴奋,其总效应是使冠流量增多。一面它直接使冠管收缩,另一面,当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活动加强,动脉压增加,使冠流量增加,同时更重要的是耗氧量增加,代谢产物增多,继发性起冠管扩张。因此,交感神经的直接缩管作用被代谢增强产生的强有力舒管作用所掩盖。

4、体液因素上腺素和去甲上腺素通过增加代谢活动和耗氧量,使冠流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使冠管收缩,冠流量减少。PGI2具有扩张冠作用。而起冠收缩的要是栓素Al。冠状动脉皮细胞可成PGI2,而且在时PGI2的成和释放增加,从而扩张冠,这也是冠流量一种重要的调

搭桥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用于修复或替换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脏供的手术。手术法为用移植的管(常为大隐静及乳动脉)在动脉及梗阻的冠状动脉远端建立一条管通路。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让心脏搏出的动脉过所架的管桥,流向因起狭窄或梗阻的冠状动脉远端而到达缺,从而改善的缺、缺氧状态。这种运的重

冠状动脉解剖示意图(剥除心包、心耳)建术,叫作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始于1964年,其法是取自身的下肢静动脉作为搭桥的材料。在体外环下,使心脏停跳,并在动脉冠状动脉病变的远端之间搭桥。其适应是:

(1)绞痛

科治疗不易缓解,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又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干或要分支有70%以上狭窄,且其远端通畅者。左冠状动脉干严重狭窄者容易发生猝死,应视为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适应

(2)急性梗塞

急性梗塞6小时以急诊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改善梗塞区运,缩小坏死区。这种手术的危险性已接近择期手术。

(3)冠状动脉严重狭窄

冠状动脉三个要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冠状动脉)有重度狭窄者(狭窄程度超过75%),不论状轻重,均应考虑手术。

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应该说是非常常规的手术,在西国家门诊做,在中国要住一、两天院,从手上动脉插一管,然后打药,看什么地狭窄了,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有多重,狭窄性质多长,是复的还是单纯狭窄,知道这些以后,我们才能决定这个病人用什么治疗式比较适,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之后才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给病人最好指导,我们说冠状动脉造影是做一个金指标,如果没有它我们不可能给患者一个正确的咨询服务。冠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其病因由于脂代谢异常,固醇和甘油三酯等逐渐沉积于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心脏冠状动脉管腔变窄,心脏。可表现为绞痛、梗塞、力衰竭和源性猝死等。

病传统的诊断症状电图、脂、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脏超声等作出诊断,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如植物神经紊乱、肥厚、炎等原因起的电图改变常被误诊为冠病,起不必要的精神济负担,而冠状动脉狭窄到相当大的程度(大于75%)才可能起不适和电图改变,常规的诊断手段会造成很多的冠病人漏诊。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病最准确的法,医界称其为“金标准”。检查法是通过外周动脉管送入直径为2毫米的造影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注入少量造影,使冠状动脉显影,可准确显示管情况。它的检查创伤轻微,检查一般仅需10~20分钟,管情况选择进一步治疗案。这跟从病人在X线的帮助下,一直进入心脏冠状动脉,通过造影对左右两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即可清晰分辨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环与室的功能情况。

对于有不典型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者,以及中、老年患者心脏扩大,严重律失常、力衰竭、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畸,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对无症状但运动试验显阳性(ST段压低≥0.2mv),特是对运动核素灌注亦阳性者,以及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者,亦应进冠状动脉室造影,以明确诊断。

在进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应指导病人:

1、训练床上大小便;

2、病情允许时淋,更换病服;

3、术前2小时可食,症状严重者食4至6小时;

4、保良好的睡眠

5、进入介入室前排空膀胱

6、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的以解除其焦虑理。

冠状动脉

手术后护理人员就应指导病人:

1、伸直造影术侧下肢,卧床12小时;

2、饮温水1500ml以上,促进造影排出;

3、进食易消化食物;

4、出现胸部疼痛时要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术后护理人员则要定时每半小时观察伤料有无渗出和渗,注意动脉搏情况,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精神状况改变。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如翻身、大小便等。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病的一种有效法。将导管大腿动脉其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动脉,然后探左或冠状动脉插入,注入造影,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

虽然电图等其它检查亦可诊断冠病,但有时并不准确,最准确的诊断冠病的法是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态的论断法,医界号称其为“金标准”。

临床意义:

(1)明确冠病诊断:对于有不典型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者,以及中、老年患者心脏扩大、严重律失常、力衰竭、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或畸,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2)用于指导治疗:对临床上确认的冠病患者,在科保守治疗不佳而考虑采用冠状动脉术,(PTCA)、或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必须先进冠状动脉室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室的功能情况,以正确选择适应症,制定治疗案。

相关信息

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管痉挛)狭窄或阻塞起的缺氧(绞痛)或坏死(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心脏病。平时我们说的冠病多数是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起的,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狭窄多系脂肪物质沿内壁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限制流入流。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即绞痛。不同人的绞痛发作表现不一。多数人容其为"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向双侧肩部、部、颈部、咽喉部放,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梗塞为冠病的另一种表现,它胸痛症状持久而严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梗塞时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该部分因为没有液供氧而坏死。多数由于狭窄部分凝块、粥样斑块破裂或管痉挛等因素起。

急性冠

急性冠征(ACS)是一组由急性起的临床综征,包括急性梗死(AMI)及不稳定型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梗死(NSTEMI)。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急性冠症的抗栓治疗策略

急性冠状动脉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塞性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征,它是包括不稳定绞痛,非Q波梗死和Q波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成。因此急性冠征的抗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非ST段抬高型ACS中更是如此。抗栓治疗可分为抗治疗和抗酶治疗。

急性冠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绞痛和非ST段抬高梗,而ST段抬高型要是指急性梗死。两者在病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非ST段抬高型病生理基础为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则为栓完全阻塞动脉管。虽然两者病生理过程相似,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着较大区

一、非ST段抬高急性冠

非ST段抬高急性冠征包括不稳定绞痛和非ST段抬高梗。2002年ACC/AHA推出了新的UA/NSTEMI治疗指南其中于抗和抗凝治疗的建议如下:

I 类

冠状动脉

1、应当迅速始抗治疗。首选阿司匹林(Level of Evidence: A)。

2、阿司匹林过敏肠道疾患不能耐受的患者,应当使用氯吡格雷 (Level of Evidence: A)。

3、在不准备做早期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入院时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外,还应尽可能使用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为1 (Level of Evidence: A)-9个月 (Level of Evidence: B)。

4、在准备做介入的住院患者,应当使用使用氯吡格雷1个月以上 (Level of Evidence: A),如果没有出的高危因素,则可使用9个月(Level of Evidence: B)。

5、在准备做择期CABG并且正在使用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当停药5-7天 (Level of Evidence: B)。

6、除了使用阿司匹林或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外,还应当使用静普通肝素或皮下LMWH抗凝 (Level of Evidence: A)。

7、对于准备导管检查和PCI的患者,除使用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外,还应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 (Level of Evidence: A)IIa 类。

1、对于持续性缺钙蛋白升高的患者,或不准备做有创治疗但有其他高危表现的患者,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外。

2、与普通肝素比较,优先使用依诺肝素作为UA/NSTEMI患者的抗凝药物,除非准备在24小时接受CABG手术 (Level of Evidence: A)。

3、对于已使用普通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并且准备做导管检查和PCI的患者,应当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也可以只是在PCI之前使用 (Level of Evidence: B)。

IIb 类

对于没有持续性缺并且没有其他高危表现的患者或不准备做有创治疗的患者,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外,还使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Level of Evidence: A)

III 类

1、没有急性ST段抬高、正后壁MI或新发LBBB的患者,进溶栓治疗 (Level of Evidence: A)

2、在不准备做PCI的患者使用阿昔单抗 (Level of Evidence: A)

这一指南长期指导了我们的临床工作。但医的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来随着各种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展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许多新的据摆在了我们面前,指南也应随之更新进步。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出栓性疾病的指南ACCP7,我们就据ACCP7来谈一谈急性冠征的抗栓策略。

(一) NSTE-ACS的抗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类、双嘧达莫及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联治疗将会改善临床预后。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抗治疗的基础。它作用于环氧化酶-1(COX-1),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生四烯酸的降解,减少TXA2的产生,抑制GpIIb/IIIa受体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活化的作用。ACCP7对阿司匹林的推荐如下:

对于所有没有明确阿司匹林过敏的 NSTE ACS患者,推荐立即阿司匹林75 到325mg,随后每日服75到162mg (Grade 1A)。

Walletin等人的研究实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ACS患者的死亡和梗机率,而且这一优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另一项荟萃分析提示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发生的ACS意味着较差的临床预后。

2、噻氯吡啶类药物

包括抵克立得和氯吡格雷。他们都是ADP受体的拮抗。作用于ADP受体,抑制GpIIb/IIIa受体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活化的作用。ACCP7对噻氯吡啶类药物的推荐如下:

对于所有没有明确阿司匹林过敏的 NSTE ACS患者,推荐立即氯吡格雷300 mg,随后75 mg/日 (Grade 1A)

对于不能马上进诊断性导管术或冠造影后不能在5天CABG术的NSTE-ACS患者,推荐立即氯吡格雷300 mg,随后每日75 mg至9到12个月,同时阿司匹林 (Grade 1A)

对于将在24小时接受冠造影的NSTE-ACS的患者,建议在明确冠解剖后再始服用氯吡格雷 (Grade 2A)

对于正在服用氯吡格雷并准备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推荐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日 (Grade 2A)

CURE试验的的是为了研究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再阻断ADP途径所起的聚集是否可获益。该试验入选12562例UA/NSTEMI病人,在24小时随机分组用安慰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然后每天75mg)治疗,然后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人均给以阿司匹林。联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梗死、或卒中)发生率,安慰组为11.5%,氯吡格雷组为9.39%(RR0.80,P<0.001)。 PCI-CURE为CURE试验的亚组研究,入选2658例病人,随机、双盲分为安慰组(n=1345)和氯吡格雷组(n=1313)所有病人均给以阿司匹林。入选病人在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平均10天接受安慰氯吡格雷,术后大多数病人接受放标签药物(氯吡格雷或抵克立得)治疗2~4周,之后再使用研究药物8个月。初级终点(联心血管死亡、梗死、或紧急靶运重建)安慰组为86例(6.4%),氯吡格雷组为59例(4.5%,RR0.7,P=0.03)。氯吡格雷心血管死亡、梗死事件发生率下降了31%。CURE试验奠定了氯吡格雷在ACS抗治疗中的地位。

3、双嘧达莫

双嘧达莫即潘生丁,是磷酸二酯酶抑制,通过抑制cAMP的产生来抑制的激活。于阿司匹林相比,双嘧达莫不增加肠道出险,甚至在与华法令用时也是如此。但在NSTE-ACS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中没有据支持双嘧达莫可以替代或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4、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动脉粥样硬化成以及急性冠征的发病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膜上的糖蛋白(GP)受体与的活力密切相,其中GP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的结是各种激动导致凝集过程中的最后共同途径。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通过与GPIIb/IIIa受体结,抑制凝集,是新一代的抑制。ACCP7对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ors推荐如下:

对于中高危的NSTE-ACS患者,推荐早期应用依替巴肽或替洛非班,同时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Grade 1A);对于服用氯吡格雷的中高危的NSTE-ACS患者,推荐同时早期应用依替巴肽或替洛非班治疗 (Grade 2A)

对于NSTE-ACS患者,推荐不使用阿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除非冠解剖已明确,PCI将在24小时 (Grade 1A)

临床试验表明,用GPIIb/IIIa受体拮抗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和安慰更能降低缺并发症的发生,包括:死亡、急性梗死,需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木(CABG)或再次介入治疗的发生;不稳定绞痛和无ST抬高的AMI患者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也可获益,已进的临床研究包括:PURSUIT、PRISMPLUS、PRISM和 PARAGON。PURSUIT试验中,不稳定绞痛患者30天死亡和MI的发生率在EPtifibatide组(14.2%)较安慰组(15.7%)下降(P=0.04)。96小时、7天、和6月的死亡和MI发生率也下降1.2%—1.5%。PRISM—PLUS试验中应用阿司匹林肝素和Tirofiband的不稳定绞痛和无ST抬高的AMI患者7天和30天的死亡率、MI和顽固性绞痛的发生率较单纯应用阿司匹林肝素者低,7天时分为12.9%和17.9%(P=0.04);30天时分分为18.5%和22.3%(P=0.03);6月时绝对值仍下降3.0%—3.2%。PRISM试验比较不稳定绞痛患者应用Tirofiband十阿司匹林肝素阿司匹林疗效,前者48小时的联终点(死亡、MI和顽固性缺)发生率为3.8%,较后者(5.6%)下降32%(P=0.01)。GPIIb/IIIa受体抑制作为高效特异的抗药是前急性冠最突出的进展,但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仍在进,以进一步了解其量、效应及安全性。

(二)NSTE-ACS的抗凝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选择性间接抗Xa因子抑制(人工成戊糖)、选择性直接抗Xa因子抑制(DX-9065a)及酶直接抑制

1、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与抗酶III结,增加AT-III活性,从而灭活IIa和Xa等凝因子。ACCP7对于普通肝素的推荐如下:

对于NSTE-ACS患者,推荐短期普通肝素与抗治疗联应用替代单纯抗治疗 (Grade 1A); 推荐普通肝素量应据公斤体重调整,并将aPTT维持于50到75秒 (Grade 1C)

一项荟萃分析实抗与短期普通肝素治疗降低2周NSTE-ACS患者的死亡和梗率。普通肝素是ACS抗凝治疗的重要基础。

2、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LMWH)是普通肝素酶解或化降解的产物,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大致相同,由于分子量小(平均分子量4500道尔顿),其抗Xa和抗IIa活性比例增加,对于和了的因子Xa亦有抑制作用,因而抗成作用更加明显。LMWH与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力较低,因而生物利用度较高,半衰期较长,抗凝效果呈明显的系,皮下注射吸良好,几乎为100%。以下是ACCP7于低分子肝素的推荐:

对于NSTE-ACS患者,推荐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 (Grade 1B)

推荐不需要常规监测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 (Grade 1C)

对于已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的NSTE-ACS的患者,建议在PCI术中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Grade 2C)

对于已接受了GP IIb/IIIa受体拮抗治疗的NSTE-ACS的患者,建议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抗凝治疗 (Grade 2B)

从荟萃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标准的抗栓治疗是普通肝素(UFH)和阿司匹林。然而,LMWH比UFH在实践和临床上更具有利之处,可以考虑为ACS科治疗以及正准备进手术介入治疗的有效的替代法。可明显减少急性冠征30d死亡率和复心脏事件发生。

3、间接抗Xa因子抑制(人工成戊糖)

评价fondaparinux在TE-ACS和NSTE-ACS中应用的安全有效性的大型随机试验正在进。2005年ESC上发布了fondaparinux治疗ACS的第一个大型临床研究OASIS-5的结果。OASIS-5研究是一个多中、随机、双盲、安慰对照的临床试验,入选了来自41个国家576个中的20,000例ACS患者。的是评价fondaparinux治疗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fondaparinux在ACS后9天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死亡和缺发作面同enoxaparin一样有效,并且显著降低严重出并发症。研究显示fondaparinux明显降低ACS事件后1个月的死亡率,在6个月的随访期同样有效。这一研究发现表明fondaparinux很可能成为ACS患者抗栓药的新的选择。

4、酶直接抑制

水蛭素及比伐芦丁能够选择性的与酶结,并将其灭活。在临床上多用于肝素诱导的减少性紫癜的抗凝治疗。综临床实验的荟萃分析提示酶直接抑制与普通肝素相比并不能显著减少ACS患者的死亡和梗的机率,而且增加相险。以下是ACCP7酶直接抑制的推荐: 对于NSTE-ACS患者, 不推荐DTIs 作为首选抗凝治疗 (Grade 1B)

为了使指南更具实践性, 2005年ACC/AHA推出了 UA/NSTEMI GUIDELINE急诊诊疗指南,强调了在急诊室的治疗。据UA/NSTEMI的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早期保守组和早期介入组,两者治疗策略不同。

早期保守策略:

1、阿司匹林 (Class IA);阿司匹林忌时选择氯吡格雷(Class IA)

2、氯吡格雷服用至少1个月 (Class IA)至9个月 (Class IB);如不能早期介入,氯吡格雷应在急诊室近早服用

3、依诺肝素或普通肝素 (Class IA)

4、依替巴肽或替洛非班: 持续缺 (Class IIaA) TnI或TnT升高 (Class IIaA) 、其他高危因素 (Class IIaA)

5、非计划进PCI,阿昔单抗不应早期使用 (Class IIIA)

早期介入策略:

1、阿司匹林(Class IA);阿司匹林忌时选择氯吡格雷(Class IA)

2、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Class IA);与普通肝素比较,优先使用依诺肝素作为UA/NSTEMI患者的抗凝药物,除非准备在24小时接受CABG手术 (Class IIaA)

3、如准备早期介入干预应近早使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 (Class IA)

4、如准备早期介入干预,GP IIb/IIIa受体拮抗应与阿司匹林肝素氯吡格雷联用 (Class IIaB)

5、如准备PCI术,氯吡格雷服用至少1个月 (Class IA)至9个月 (Class IB)

这一改变将使指南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日发现镜检查可预测急性冠险据《美国心脏杂志》最近的一文章称,日本家研究发现,镜检查能有效检测急性冠症不稳定患者,能预测管中有多个黄色斑块的患者较高的发病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房室束

下一篇 右冠状动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