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右心室流出道

法乐四联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之一,每万次分娩中发现患此症的婴儿3.6例,在先天脏病中占12%~14%,在发绀心脏中则居首位,占50%~90%。1988年Fallot对此症的四种病剖和临床特征作了全面的阐述,故后人称之为法乐四联症。1944年,Blalock首先应用锁骨动脉的分流手术,减轻发绀。1954年,Lillehei首次在控制性交叉环和直视下法乐四联症的获得成功。......
目录

原因

室流出道的病因

1970年VanPraagh等认为四联症的胚胎发育障碍是由于动脉锥远段或室漏斗部发育不全,未发生反向倒位,于是动脉瓣保持胚胎期位置,处于动脉瓣的右侧,漏斗部间隔亦即壁束在正常发育时行向应为向后向下向右,而四联症病人则其走向改变为向前向上向左而止于锥前壁,这样当锥部近段与心脏后即产生室流出道狭窄。同时由于漏斗部间隔位置向前向上因而未能在室间隔的上占居隔束左前上支和右后下支之间的空隙,于是在漏斗部间隔亦即室上嵴的后下成巨大的室间隔缺损,动脉发育不良又动脉移向右侧,骑跨于室间隔缺损的上

检查

室流出道的检查诊断

四联症最常见的要临床症状紫绀缺氧。呈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和轻重程度取决于室流出道梗阻的程度和流量的多寡。出生后短期由于动脉导管尚未流可来自未动脉导管,因此临床上常不呈现紫绀。绝大多数病例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动脉导管后才始出现紫绀,并逐渐加重。但如室流出道梗阻病变程度严重,如动脉锁、流出道弥漫性发育不良,以及漏斗部、动脉瓣环、动脉瓣膜多处重度狭窄,则出生后即可呈现紫绀室流出道梗阻程度轻,右至左液分流量少的病例,紫绀程度轻,如室水平液分流以左至右为则可不呈现紫绀。进食、哭闹,活动时紫绀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

儿童病人喜采取蹲踞体位。蹲踞可减少下肢静回流量,增高体环阻力,从而使流量增多,动脉氧饱和度升高,紫绀呼吸困难得到减轻。漏斗部狭窄病例发生漏斗部痉挛时,狭窄加重,流量突然减少可致缺氧性发作,呈现呼吸困难昏厥抽搐,严重者可以致死。候炎热和体温升高时更易发作。发作时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常减弱或消失。吗啡0.2mg/kg肉注射,或得安每日2.5mg/kg可缓解缺氧性发作。少数病例因室间隔缺损较大,出生后1~2月管阻力降低时,左至右分流量增多导致环充,临床上可呈现力衰竭症状。但出生6个月后紫绀即逐渐加重。紫绀程度重,红细胞显著增多的病例,管可能偏瘫脓肿。在身体失水的情况下栓更易发生。年龄较大紫绀严重的病例,气管动脉侧支环丰富,一旦发生破裂可致大量咯血

体征:体格生长发育较慢。面、、眼睑结膜等处明显紫绀。儿童病人杵状指()很常见。浊音区不扩大,左前胸可隆起。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听到室流出道狭窄产生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可伴有震颤。狭窄程度重,室排送入动脉流量增多,动脉流量相应减少则杂音响度减轻,历时短。动脉锁病例收缩期杂音可能消失而被侧支环或动脉导管产生的连续性杂音所替代。动脉瓣区第2音减弱或正常,有时可为动脉瓣第2音传导来的单一响亮的音。

鉴别诊断

室流出道易混淆的症状

胸部X线检查:典型四联症病例显示心脏不增大,野异常清晰,管影纹稀少。动脉总干较小者,心脏左缘平坦或凹陷。如第3室较大则心脏左缘动脉段突出。由于室肥厚致尖向上翘起。在后前位X线照影呈靴。约1/4病例动脉弓位于右侧。

电图检查:显示右室肥大和劳损,电轴右偏。右侧前区导联R波显著增高,T波倒置。一部分病人第I和第Ⅱ导联显示房肥大的高尖的P波。左前胸导联不显示Q波,R波电压低。

导管检查:右导管检查显示室压力增高,可到达室压力水平。导管可从室直接进入动脉说明存在室间隔缺损和动脉骑跨。由于室流出道及/或动脉狭窄显示室与动脉之间呈现收缩压力阶差。分析压力线形态可判明狭窄的部位、类型和有无第3室。动脉氧饱和度降低;一般在89%以下,运动后进一步降低。

导管室和动脉注射指示,在周围动脉记录指示稀释线可显示室注入的指示提早出现,且线降支呈现双峰的右至左分流线。于动脉注入指示则记录到正常线。

超声动图检查:切面超声动图检查对四联症的诊断很有价值。可直接显示室壁明显增厚;室流出道呈现管状狭窄或成第3室;动脉狭窄;动脉径比动脉细小;室间隔回声中断和动脉前壁右移,骑跨在室间隔的上

选择性室造影检查:法乐四联症病例决定手术治疗之前必需作选择性室造影术。于室腔放入导管注射造影,连续X线拍检查可显示动脉动脉同时显影和动脉骑跨程度,与此同时造影室间隔缺损进入室。造影检查尚能显示室流出道及/或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了解动脉发育情况和测量动脉总干和动脉的直径,计算两者的比值。

动脉造影检查:可显示动脉导管气管动脉侧支发育情况和动脉瓣启功能。McGoon测量左、右动脉膈肌平面降动脉直径,如左、右动脉直径之和与降动脉直径之比大于2.0,则说明动脉流无梗阻。

液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升高。重度紫绀病例红细胞计数可达1000万,血红蛋白258%,红细胞压积一般为50~70%,但亦可高达90%。

许多发绀先天性心脏病需与法乐四联症鉴

在婴儿时期与四联症相鉴发绀心脏有:①动脉错位,出生后即出现发绀,大管蒂变窄,心脏较大和管增多或减少;

三尖瓣锁,有特征性电图,电轴偏左一30deg;以上和室肥厚;

动脉狭窄;

永存动脉干有小的动脉或无动脉;

室双出动脉狭窄。

四联症最常见的要临床症状紫绀缺氧。呈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和轻重程度取决于室流出道梗阻的程度和流量的多寡。出生后短期由于动脉导管尚未流可来自未动脉导管,因此临床上常不呈现紫绀。绝大多数病例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动脉导管后才始出现紫绀,并逐渐加重。但如室流出道梗阻病变程度严重,如动脉锁、流出道弥漫性发育不良,以及漏斗部、动脉瓣环、动脉瓣膜多处重度狭窄,则出生后即可呈现紫绀室流出道梗阻程度轻,右至左液分流量少的病例,紫绀程度轻,如室水平液分流以左至右为则可不呈现紫绀。进食、哭闹,活动时紫绀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

儿童病人喜采取蹲踞体位。蹲踞可减少下肢静回流量,增高体环阻力,从而使流量增多,动脉氧饱和度升高,紫绀呼吸困难得到减轻。漏斗部狭窄病例发生漏斗部痉挛时,狭窄加重,流量突然减少可致缺氧性发作,呈现呼吸困难昏厥抽搐,严重者可以致死。候炎热和体温升高时更易发作。发作时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常减弱或消失。吗啡0.2mg/kg肉注射,或得安每日2.5mg/kg可缓解缺氧性发作。少数病例因室间隔缺损较大,出生后1~2月管阻力降低时,左至右分流量增多导致环充,临床上可呈现力衰竭症状。但出生6个月后紫绀即逐渐加重。紫绀程度重,红细胞显著增多的病例,管可能偏瘫脓肿。在身体失水的情况下栓更易发生。年龄较大紫绀严重的病例,气管动脉侧支环丰富,一旦发生破裂可致大量咯血

体征:体格生长发育较慢。面、、眼睑结膜等处明显紫绀。儿童病人杵状指()很常见。浊音区不扩大,左前胸可隆起。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听到室流出道狭窄产生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可伴有震颤。狭窄程度重,室排送入动脉流量增多,动脉流量相应减少则杂音响度减轻,历时短。动脉锁病例收缩期杂音可能消失而被侧支环或动脉导管产生的连续性杂音所替代。动脉瓣区第2音减弱或正常,有时可为动脉瓣第2音传导来的单一响亮的音。

缓解方法

室流出道的预防

环分流术:在体环与环之间施术,使部份体液分流入环,从而增加流量,提高动脉氧含量,使缺氧得到改善。临床上表现为紫绀减轻,活动能力增强,液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降低,动脉氧含量及氧饱和度升高。施体-环分流术可应用体动脉或上腔静,由于静压力低,流速度缓慢,易于栓,致管腔堵塞,因此,治疗法乐四联症均应用体动脉动脉术。手术式有下列数种:1.Blalock-Taussig手术1945年Taussig与Blalock首次报道应用锁骨动脉或无动脉动脉作端侧术治疗3例临床上呈现严重紫绀的法乐四联症,取得良好疗效。为了使体液可以分流入两侧组织获得氧,宜用锁骨动脉近段切端与动脉作端侧术。

2.Potts手术即降动脉-左动脉侧侧术。1946年Potts,SmitH,Gibson等首先在临床上应用于3例法乐四联症病人因而得。在此之前,Gross与Hufnagel以及Blalock与Park等人,曾对实验动物施这种手术,由于手术中需完全阻断降动脉流造成脊髓,往往致后肢麻痹,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严重并发症,Potts,Smith等创制环状动脉钳,在降动脉上放置这种动脉钳,既可以阻断部份动脉壁供作术,又可保持降动脉流通畅,脊髓液供应不受影响。

3.Waterston手术动脉-右动脉术Waterston于1962年报道动脉动脉术。此后Cooley,Hallman、Edwards等相继于1966年也报道施这种手术的临床验。

四联症治术:儿童病例需在体外环结25℃低温下手术。婴幼儿病例则可采用深低温体外环和停止灌注的法施手术,先体表降温,待温度降到24℃左右施剖胸术,建立体外环,通过流降温进一步将鼻咽温度降到18℃左右,然后停止体外环进操作,直视纠治术结束后,再恢复体外环作流复温,待鼻咽温度升高达35℃,直肠温度到达28℃以上,心脏搏动恢复后停止体外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右心室

下一篇 左心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