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词语释义
(1) [structure]∶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2) [fabric]∶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
(3) [build]∶构筑;建造
(4) [collude with]∶勾结
(5)指诗文书画等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词语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
唐·刘禹锡《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兼命同作》诗:“结搆疎林下,夤缘曲岸隈。”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梅暮年能甘寂寞,居恒无所事事,辟宅后隙地数亩,结搆一轩。”
浩然《艳阳天》第六八章:“小茶棚很简陋,四根歪歪斜斜的榆木柱子,撑着一个高粱秸和泥巴结构起来的顶子。”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于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起蛟》:“金陵陈氏园,结构玲珑,规模略小。”
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朱子语类》卷九四:“此《语》、《孟》较分晓精深,结搆得密。”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尝谓刻印之法,当以汉人为宗,萃金石刻之精华,以佐其结搆,不求生动而自然生动矣。”
吴晗《谈写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结构布局,遣词造句,对写好文章会有很大帮助。”
唐·李翱《右仆射杨公墓志》:“霞寓深怨,遂内外结构,出为郴州刺史。”
宋·孔平仲《续世说·奸佞》:“王叔文因王伾,伾因李忠言,忠言因牛昭容,转相结构,事下翰林,王叔文定可否。”
词语应用
例句
1. 这座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 这组高山建筑,布局周密,结构严谨,铜铁铸造,玲珑精巧,造价极高。
4. 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5. 外语教育:不强调语法结构,重在语言表达、沟通。交际的功能是第一位。
6.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7. 毛笔的结构就像“笔”字的结构,上面用竹管制成,下面套一些毛,就成了。
8. 管理就像一个房屋的结构一样。
10. 当适当的气质与适当的智力结构相结合时,你就会得到理性的行为。
11. 由于调整了种植结构,今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了去年。
12. 奥妙无穷是一个主谓式结构成语,主要用作谓语、定语和宾语。
13. 我的造型法是由纯粹的形式和色彩构成,与自然的结构完全无关。
14. 劳动是万物的基础,劳动者是支柱,他支撑着文明与进步的结构和它那辉煌的穹隆。
19. 这首诗歌语言朴素,结构紧凑完整。
21. 他把全文的结构向我条分缕析了一遍。
请照以下格式回答。
例如: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带成分。一般用<>表示。作补语的有动词, 形容词,数量词,介宾短语,动词或形容词短语。
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 ===========
谓语:句子陈述的内容 ----------
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 ~~~~~~~
补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观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
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
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
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 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