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
基本概述
鼓膜位置倾斜,与头部的矢状面及水平面各成45度角,故外表面呈向前、向下、向外的位置。婴儿的鼓膜倾斜尤甚、几成水平位置。鼓膜外层与外耳道皮肤连续,内层与鼓室粘膜延续,中夹纤维组织。松弛部无纤维组织,是鼓膜的薄弱处,故常因中耳炎或外伤在此处穿孔。
主要作用
传导作用
鼓膜的最大作用就是接受空气的振动(即声波的刺激)。鼓膜就是一片弹性薄膜,它的四周边缘相对绷紧地镶嵌于骨性鼓环上,具有一定的紧张度和劲度。它的两边分别与外耳道和鼓室内的空气接触,当外界有空气振动(声波)时,必然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会通过听小骨传递给内耳,内耳将其转变成神经冲动,经过听神经传递到脑,从而产生听觉。
增压作用
声波作用于鼓膜,通过听骨链到前庭窗,这样一个声波的传导会使声压增加。外耳的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共同组成一个复合性声学共振腔,引起不同频率的声波在鼓膜处产生相应的压力。在2-7kHz频率范围鼓膜处的声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投射角的声音在鼓膜处的声压增益不同,45°投射角时获得的声压增益最大。
保护作用
作为分隔外耳道和中耳的主要结构,鼓膜就像是一个屏障,可以将耵聍、异物、水等阻挡在外耳道,防止其进入中耳,避免引发炎症。它不仅能承受一定的气压和水压,而且还抗感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鼓膜一旦穿孔,中耳腔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就会经穿孔处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或二次感染(化脓性中耳炎后)。炎症刺激到中耳腔后,就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时还可能会波及内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日常保护
防止直接外伤
挖耳用力过猛或被别人碰撞,飞溅的金属粉、矿渣、电焊火花,都会直接导致鼓膜穿孔。除此之外,误滴腐蚀剂,如强酸、强碱会腐蚀鼓膜,也会引起穿孔情况。
避免间接外伤
大气压力发生急剧变化时,如飞机快速下降、巨大响声等会将鼓膜震破。中耳腔内气压急剧上升,发生内外气压不平衡,如用力擤鼻等原因,也会导致鼓膜穿孔。
预防疾病感染
感冒或鼻部感染,都可能引发中耳炎。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咽鼓管短而粗大,管也比较直,鼻分泌物、奶汁等易经咽鼓管流入或呛入中耳,发生急性中耳炎。中耳化脓后,脓液腐蚀鼓膜,就会造成鼓膜穿孔。
好发疾病
中耳炎
中耳的普通炎性疾病即中耳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两者又各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以成人较多见,儿童患者常未被注意延误诊断,转为慢性。其病因多为咽鼓管阻塞或感染,临床上常见耳鸣、耳闷、传音性聋,重者眩晕、出现混合性聋,鼓膜内陷;积液粘稠者常不能穿刺抽出。应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及时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和去医院进行咽鼓管吹张法和对积液处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系中耳粘-骨膜因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急性感染。本病如发于儿童,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其它邻近器官炎性病灶而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化脓性中耳炎由咽鼓管或鼓膜或血行传染。临床可见:全身症状如发热等,耳痛,听力减退、鼓膜充血,穿孔等,有时从鼓膜穿孔处流出多量脓液。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控制感染,保持引流通畅。应加强身体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的病灶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中耳的全部或部分的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致使鼓室空气被吸收而得不到补充,鼓室出现负压,引起鼓室粘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造成鼓室积液,而产生一些临床症状,如耳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经耳部检查后诊断多无困难,治疗则应用抗菌素控制上呼吸道感染,酌情鼻内滴药,行咽鼓管吹张以及鼓膜穿刺、排除积液等。化脓性中耳炎则为化脓菌侵入所致,急性期症状为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如鼓膜穿孔则外耳道流出脓液。治疗则应全身应用抗菌素,耳和鼻内滴药,如治疗及时、适当,一般2~3周可愈,听力可恢复正常。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耳部流脓不止,转为慢性中耳炎。其症状为耳道流脓、听力减退、头痛、眩晕等。经耳部检查可作出诊断,但应同时摄乳突X线片,以了解侵犯乳突情况。治疗则根据情况采用清除脓液,局部药物疗法及行手术治疗。但慢性中耳炎可发生颅内外并发症,如颈深部脓肿、迷路炎、硬脑膜外脓肿、脑脓肿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注意早诊早治。平时则要加强身体锻炼,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邻近器官的病灶,是预防中耳炎的主要措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