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脑室

部的室管系统。在大脑半球有左、右侧脑室;在间脑有第3脑室小脑延髓桥之间为第4脑室;第3脑室和第4脑室中脑导水管相连。脑室丛,产生液充溢脑室并注入蛛网膜下腔滋养神经组织,作为一种缓冲介质保护组织免受震荡。如果脑室系统某部发生梗阻,则产生阻塞性积水。侧脑室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和体部的侧壁为透明隔。胼胝体和额角密切相胼胝体的下和膝部成了侧室前......
目录

侧脑室

脑室脑室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和体部的侧壁为透明隔。胼胝体和额角密切相胼胝体的下和膝部成了侧室前角的部和侧壁,室间孔为前角的后界。侧壁是尾状核头的中间区。沿侧脑室前角底及侧壁可见2~4条小静汇聚,并成尾状核前静,在室间孔附近加入丘纹静。侧脑室体部是从室间孔后至透明隔后缘,将穹隆和胼胝体连接起来。下壁是丘部是胼胝体,侧壁是尾状核体部,中间侧壁是透明隔。侧脑室的下壁有裂,丛位于其中,在穹隆和丘之间,并位于透明隔的外下。在此处穹隆呈带状,在此处穹隆呈带状组织上为两层结构,由室管膜和膜组成,丘穹隆带的直径小于10mm,丛从室间孔延伸至颞角,长度48~58mm,包绕丘的上、下后面,双侧脉裂及丛的下是三脑室部。丛在透明隔下长度为20~30mm,在体部(穹隆和丘枕之间)11~15mm,在侧脑室的体部可见一些重要的管,有隔后静、尾状核后静、丘纹状体静膜中、后动脉分支。隔后静胼胝体体部的透明隔静(常为2~4条)汇集而成,在室间孔处加入丘纹静,隔后静长多为10~12mm。尾状核后静沿侧脑室壁走在室间孔附近,汇入丘纹静。丘纹静可以作为镜术野的重要标志,它沿着丘尾状核沟走,多在24~26mm之间,室间孔入第三脑室,到达前帆,汇入大脑前静。发自丛的膜后外侧动脉和后动脉的分支多清楚可辨,两管均来自于环池和脚间池。额角进入侧脑室,常可见的半透明结构,即透明隔,透明隔是位于两侧脑室之间的双层半透明结构,范围从胼胝体膝部嘴部至穹隆,前后径长39~41mm,高12~14mm,高度在室间孔水平12~14mm,在前角水平8、5~10mm,侧脑室体部7~9mm,以室间孔为界将透明隔分为两部分,前部位于前角,面积390~400mm2,后部位于侧脑室体部面积510~530mm2。在透明隔上无动脉管,有数量不等的隔静,在室间孔后缘有丘纹静,1~3条不等,平均长度16~35mm。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大部分位于两侧视丘之间,呈狭长间隙,前上室间孔与侧脑室沟通,后下中脑导水管相连。矢状面近似四边,高2、5~3cm,前后径稍长。第三脑室稍上,有一连接左右视丘的灰质块,称中间联或中间块。第三脑室前下有两个隐窝,稍上一隐窝伸入视交叉之上,称视隐窝;稍下有一隐窝,伸入垂体蒂中,如漏斗称漏斗隐窝。前壁下部为终,上部为前连、穹窿。穹窿与视丘之间为室间孔所在。为一层上皮构成的中间帆,有膜丛伸入。后为松果体、后连中脑导水管。第三脑室底自前向后依次为视交叉、漏斗、灰结、乳头体、后穿质、大脑脚和中间被盖。侧壁为视丘和下视丘面。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桥与小脑之间的一个间隙,上接中脑导水管通第三脑室,下接脊髓中央管。底为菱形窝,室朝向小脑如帐篷。脑室向两侧扩展,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其末端成外侧孔(Luscgha孔),通向蛛网膜下腔。

第四脑室借其上的三个孔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外侧孔位于小脑角处,侧为状体,外侧为小脑。靠近菱形窝下角处的孔为正中孔(Magendie孔),其下界为闩,脑室液向下此三孔可直接通入蛛网膜下腔。

第四脑室底呈菱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呈三角,尖向上,通向中脑导水管;中部宽,向外到达侧隐窝;下部亦呈三角,尖向下,通封的中央管。中部表面有横纤维束称为纹,借此确定桥脑延髓的分界。

纹以上靠外侧的浅凹为上凹,侧的隆起称为面丘,其深部有面神经绕过外展神经核。面丘以下连接侧隆起,侧隆起的外缘为界沟,它是三叉神经侧的运动核和外侧感觉核的分界。

菱形窝最下端(第四脑室下角)成三角称为闩,闩部的液动力变化与颈空洞的系密切。

脉络丛

呈皱折状突入室腔,由富含管的软膜和室管膜构成。室管膜成一层丛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由单层立或柱状细胞组成。这些上皮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富含线粒体,胞核大而丛见于第三、四脑室及侧脑室的部分侧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脊髓

下一篇 脉络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