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唾液腺

唾液腺 唾液腺是人或椎动物口腔分泌唾液的腺体。人或哺乳动物有三对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口腔,有利于吞和说话。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如腺、颊腺、腺、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下腺三对(图:唾液腺(右)),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的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口腔粘膜。parotid gland:最......
目录

基本简介

唾液腺

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如腺、颊腺、腺、腺)。

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颌下腺下腺三对(图:唾液腺(右)),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的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口腔粘膜。

腮腺

parotid 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咬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特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颧弓下约一横指处表面前,绕过咬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于颊部粘膜,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对。

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略呈卵,位于下颌下三角,下颌体和之间。由腺的面发出下颌下腺管,沿底粘膜深面前下肉阜。

下腺

sublingual gland:最小,细长而略扁。位于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两种小管约有5-15条,直接底粘膜;大管另一端常与下颌下腺管汇或单独下肉阜。

作用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口腔,有利于吞和说话。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分类及作用

唾液腺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及下腺三对大涎腺和分布在口腔粘膜的众多小涎腺,各有导管通向口腔,排出涎液。腮腺是大涎腺中最大的一对,重约15~30克,为纯浆液腺质软,色黄,位于面两侧,颧弓之下,外耳道前下,下颌支后,大部分位于下颌后窝腮腺不规则,大致呈楔形,底呈三角向外,尖向前,可分为浅、深二。浅较大,位于咬后部的表面,深位于下颌支后侧,突入下颌后窝。肋腺外面有腮腺鞘,覆盖腮腺浅表的部分特致密,腮腺深面的部分较薄弱。腮腺导管腮腺前缘发出,在颧弓下约 1.5cm处穿出腮腺鞘膜。管长约5~7cm,管壁较厚,管径约2~3mm,导管横过咬外侧面后,在咬前缘呈直角急转向,最后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成一个乳头。颌下腺是以浆液性腺的混腺,重约10~15g,呈扁。位于两侧颌下三角,在下颌体的面与之间。颌下腺外部由颈深筋膜浅层成的鞘包裹。颌下腺导管长而弯,约5cm左右,从腺体深部发出,自后下斜向前上走,系带两侧的下肉阜处。导管较大,易受损伤。下腺是三对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属粘液性腺的混腺,重约3~4g,态扁平,由多数小腺体组成,位于底粘膜下皱襞的深面,下颌下腺的输出管有大、小两种。下腺小管为8~20条短而细的小管,多数各自在下皱襞处口腔,部分导管通向颌下腺导管下腺大管颌下腺导 管外侧,与颌下腺导管共同下肉阜,或单独下肉阜。

小涎腺位于口腔粘膜和粘膜下层,其所在解剖部位而命,有腺、颊腺、腺、腺、磨牙后腺、腺等,、颊、磨牙后区、等处是小涎腺的要分布部位,因此,这些部位也是粘液囊肿和涎腺肿的好发部位。正常情况下,唾液一天的分泌量约为1~1.5L,唾液不仅对消化有很大作用,还与味觉、语言、吞等功能及口腔卫生、保护粘膜和龋病预防有密切系。

唾液腺

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下腺三对,它们的导管口腔

一般结构

唾液腺为复管状腺,被膜较薄,腺实质分为许多小,由分支的导管及末端的腺组成。

(alveoli)呈状或管状,由单层立或锥腺细胞组成,为腺的分泌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以及部分导管上皮与基膜之间有上皮细胞,细胞扁平,有突起,胞质含有动蛋白微丝上皮细胞的收缩有助于腺分泌物排出。腺分浆液性、粘液性和混性三种类型。

唾液腺导管结构模式图

(1)浆液性腺(serous alveolus): 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中,胞质染色较深。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电镜下可见此处有较多粗面质网和核糖体。核,位于基部。部胞质有较多嗜伊红的分泌颗粒(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浆液性腺分泌物较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2)粘液性腺(mucous alveolus):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在HE染色切中,胞质着色较浅,分泌颗粒不能显示。细胞核,居细胞底部。电镜下则可见部胞质有粗大的分泌颗粒(粘原颗粒,mucinogen granule)。粘液性腺的分泌物较粘稠,要为粘液(糖蛋白)。

(3)混性腺(mixed alveolus):由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常见的式是,腺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几个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的底部或附于腺的末端,在切中呈半月排列,故称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粘液性细胞间的小管释入腺

导管

导管是反复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与腺相连。唾液腺导管可分为以下几段。

(1)闰管(intercalated duct):直接与腺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或单层扁平上皮。

(2)纹状管(striated duct):或称分泌管(secretory duct),与闰管相连接,管径相,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位居细胞部,胞质嗜酸性。细胞基部可见垂直纵纹,电镜下为质膜褶和纵排列的线粒体,此种结构使细胞基部表面积增大,便于细胞与组织液间进水和电解质的转运。纹状管上皮细胞能动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将k+排入管腔,并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调唾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3)小导管和总导管:纹状管汇成小导管于小间结缔组织。小导管较粗,管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 导管逐级汇并增粗,最后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口腔导管口腔处渐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连续。

结构特点

1.腮腺 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纹状管较短。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多,粘液少。

2.下颌下腺 为混腺,浆液性腺多,粘液性和混性腺少。闰管短,纹状管发达。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较少,粘液较多。

3.下腺 为混腺,以粘液 和混性腺,半月较多,无闰管,纹状管也较短。分泌物以粘液为

唾液

唾液的70%由下颌下腺分泌,25%由腮腺分泌,5%由下腺分泌。唾液中的水和粘液起润滑口腔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唾液腺间质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IgA与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泌成分泌性IgA,随唾液排入口腔,具有免疫作用。

生物活性多肽

近20年来,陆续从等动物及人的下颌下腺发现或分离撮出近30种生物活性多肽,有的已被提纯,其分子结构也已清楚。这些多肽物质或直接分泌入,或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再由肠吸收入,对多种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起重要调作用。据多肽的不同化性质和生理作用,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①促细胞生长分化的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刺激因子(EGSF)、红细胞生成素(EPO)、骨髓克隆刺激因子(CSF)等。②环境稳定因子,如素(ren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生长抑素、胰岛素和高糖素样物质等。③消化酶,如淀粉酶、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等。④细胞因子,如酯肽酶等。有的多肽物质已制成商品试,如从小下颌下腺提纯的EGF和NGF广泛用于实验研究。

和大出生后随着性发育成熟,下颌下腺纹状管逐渐增粗、增长和弯,上皮细胞部胞质出现许多分泌颗粒。由导管上皮演变成的这种分泌细胞,称为颗粒管细胞(granular convoluted tubule cell,GCT细胞)(图13-3)。现已实,和其他一些啮齿动物下颌下腺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多肽,要定位于GCT细胞的分泌颗粒;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下颌下腺无GCT细胞,多肽可能由纹状管或其他导管的上皮细胞产生。

下颌下腺GCT细胞的发育分化有明显的性差异,雄至性成熟时(生后60天)GCT发育快,小管长而弯,分支多,雌的GCT则相对发育较差。雄GCT细胞的分泌颗粒及产生的多肽也较雌的多。若将新生雄阉割,或给雌以雄激素,GCT细胞的性差则消失,表明小下颌下腺GCT细胞的发育是依赖雄激素的。此外,甲状腺素和上腺皮质激素对GCT的发育分化也有促进作用。

涎腺(Salivary Gland )

口腔的大涎腺有腮腺,颌下腺,下腺三对。小的粘液腺很多,分布在、颊、等粘膜。正常唾液为无色无味的清亮液体,pH 值为中性或略偏碱性。成人每天24小时的部分泌量为1000-1500毫升。

腮腺(Parotid Gland):位于下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在面神经干及其分支从其中穿过。腺体外有致密的腮腺包膜,腺体亦有许多隔膜,将腺体外分隔成若干小。从腮腺前缘发出腮腺导管导管向前越过咬表面,在咬前缘转入口腔在上颌第一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

颌下腺(Submaxillary Gland):体积小于腮腺,位于颌下三角,腺体要在下颌,部分从该后缘转向其上,并发出颌下腺导管,在底粘膜下向前走,系带基部的两侧。导管程中还接受部分下腺小管

下腺(Subling Gland):为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系带两边的口腔粘膜与下颌。

唾液腺图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牙齿

下一篇 腮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