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溪黄草

溪黄草 溪黄草(拉丁:Isodon serra (Maximowicz) Kudo),土黄连蛇总管、台湾延胡索等,被子植物门木兰纲科香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溪黄草肥大,粗壮。直立,高1.5-2米,钝四棱卵形或卵状披针花萼,长约1.5毫米,萼齿长三角,长约0.8毫米;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果期为9月-10月。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黑龙江、吉林等地。具有......
目录

形态特征

溪黄草的图片

对生,卵或卵披针披针,长3.5-10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弯的锯齿,草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仅.上密被微柔毛,余部无毛,淡黄色腺点,侧脉每侧4-55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在边缘之网结,其间平细脉多少明显;叶柄长0.5-3.5厘米,上部具渐宽大的翅,凸,密被微柔毛。

花序生于分枝上,长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体组成庞大疏松的花序锥了毛序由具5至多聚伞花序组成,聚伞花序具梗,总梗长0.-5-1.5厘米,花梗长1-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均密被微柔毛;苞在下部者状,具短柄,长超过聚伞花序,向上渐变小呈苞片状,披针至线状披针,长约与总梗相等,苞片苞片细小,长1-3毫米,被微柔毛。

花萼,长约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间夹有腺点,面无毛,萼齿5,长三角,近等大,长约为萼长之半,果时花萼增大,呈阔钟,基部多少呈壶状,长约3毫米,纹明显。

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外被短柔毛,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上浅囊状,至部宽约1.2毫米,冠檐,上外反,长约2毫米,先端具相等4裂,下阔卵,长约3毫米,凹。雄蕊4,藏。花柱丝状,藏,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

成熟坚果阔卵,长1.5毫米,,具腺点及白色髯毛。、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溪黄草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草丛、灌丛、林下壤土上,海拔120-1250米溪黄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都能生长,常野生在溪边湿地、村边、沟边、田边及林下。

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阳光下,种子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溪黄草怕积水、怕泥土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种植,低洼积水土壤容易起烂

分布范围

溪黄草溪黄草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及台湾。苏联远东地区,朝鲜也有。

繁殖栽培

繁殖

溪黄草育苗与移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便、湿润肥沃的沙质壤土作育苗地,清除杂物后全垦或半垦,充分细土,并进消毒。由于溪黄草种子细小,若畦土较实,整地时要用细河沙拌匀改良。苗床土团要细,畦面土要平,四周沟,一般畦宽1.2米,沟深20~30厘米。溪黄草繁殖育苗可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春季雨水充足、温回升时或秋季果实成熟时进,撒播或条播均可。播种时须用细泥粉或细沙5~6:1比例与种子拌匀再播。播后覆一层细河沙,上面再盖稻草,以保温保湿。播后即浇水,用细孔喷壶均匀喷洒浇透。出苗后施稀肥水1~2次,苗长至10厘米以上,具8~10时可移植。

扦插繁殖

溪黄草一般以用嫩扦插,插条可从留种地或大田里割取,选取健壮条,裁成长10~15厘米,具3~4个,剪去基部叶片,留稍1~2对,下端斜剪成马蹄。剪好的插条用生浸泡处理,以保有较高的成活率。苗床整好,横沟,将插条斜依沟壁,上端出土面为插条的1/4~1/3,覆土压实。依次扦插第2扦插4厘米×5厘米。扦插完后浇透水,上盖荫度50%的遮阳网,防阳光直射。插后常浇水保持湿润,一般在一周后始发,15天后可移植。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把当年收获后的匍匐(老头)集中密植,作为留种田,冬季需防湿。翌年春天匍匐上长出许多分蘖的新苗,用这些分蘖作种苗移植。

田间管理

溪黄草大田施足基肥,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畦面耙细耙平,整好地后可移植。移栽时要切断幼苗主根,可使苗株产生更多的侧根成发达的根系,有利其生长。移栽应选择在阴天无或晴天傍晚进,一般15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的种植,栽或沟种植。植后覆土压实,浇透定根水。溪黄草的整个生长发育期要注意肥水均匀,追肥要“前促、中控”,及时排水防涝,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防治病虫害

追肥

移栽定植后10天,植株始长出新,此时要追施N肥一次,亩施尿素5公斤或薄施稀释的人畜粪尿,促早生快发。移栽15~20天后再施稀人畜粪尿一次,每亩约1000公斤。以后每月施有机肥1~2次。植株后可改施颗粒复肥1~2次,每亩施30公斤。每次收割后都要松土施肥,有利于植株的萌成活。

水分管理

溪黄草幼苗移植后,早晚需淋水,早春则用地膜覆盖,以保温保湿。苗期要注意浇水保苗,防止干旱,促进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壮生长植株后,耗水量增大,要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尤其是连续多天的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起烂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减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园清洁,防治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前,选择晴天或阴天土壤湿度不太大时进溪黄草根系较浅,中耕宜浅。封后,植株分枝较多,生长茂盛,中耕除草次数要减少,以免损伤植株

病虫防治

溪黄草溪黄草病虫害要是白粉病和蚜虫。

白粉病:秋季发病较严重,早期发现染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并及时喷药,防止病害扩展。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600倍液,或15%粉锈灵粉800倍液喷施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2~3次。

蚜虫: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须及时防治,选用触杀、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喷杀,可用辟蚜雾、乐斯本、农地乐、蚜克星等药轮换使用,喷雾防治。

药用价值

溪黄草全草入药,治急性炎、急性胆囊炎、跌打瘀肿等症。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国者掀起溪黄草研究热潮,并已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论文。据报道,溪黄草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对炎病毒有显著抑制复制作用,临床效果高达84%,甚至优于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合剂

溪黄草是中国民间的习用抗草药,中国国发出10多种溪黄草,但尚未有一只单一成分溪黄草获得国家药品批文。估计溪黄草的销量约在1亿~2亿元。国已有企业利用溪黄草草、虎杖丹参等加工成复方成药,用于治疗慢性乙或丙

功用

溪黄草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癃闭,跌打瘀痛等病症。其实溪黄草是不能治疗慢性炎的,若是急性感染性的黄疸型乙可以用溪黄草做急性治疗,便是慢性乙还是要到正规的医院做有针对性的治疗,否则有可能延误病情,进而增加治愈的难度。草药溪黄草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三阳效果却非常有限。

黄疸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区隐痛,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弦滑。

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疼痛,牵及右肩部,口干苦,恶心呕吐,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副作用

虽然溪黄草有对人体的清热解毒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长时间服用溪黄草,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药的成分含量不同,所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理使用溪黄草所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少,溪黄草起的严重不良症状,现在尚未可知。如果服用溪黄草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病情。

溪黄草溪黄草急性黄疸炎:溪黄草配酢浆草、铁线草,水服。(《中医方药》)

溪黄草慢性炎、早期硬化田螺500克,溪黄草50~100克。田螺养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溪黄草50~100克,同汤服食。

溪黄草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溪黄草田基黄茵陈蒿草、车前草,水服。(《中医方药》)

溪黄草湿热下痢:一溪黄草,捣汁冲服:二溪黄草天香炉野牡丹,水服。(《中医方药》)

溪黄草治瘙:鲜香菜100克,鲜石韦、鲜车前草各50克。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痢疾肠炎:鲜四方蒿。洗净,捣汁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选编·传染病》)

"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炎,急性胆囊炎。"(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

"清,退黄祛湿凉血瘀。治急性炎,跌打瘀肿。"(《常用草药彩色图谱》)

化学成份

溪黄草中含二萜类化全物:溪黄草素A、B、D,以及尾菜素A,2α-羟基熊果酸,熊果酸,β-谷甾醇甙。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二羟基乌苏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菜酸。溪黄草甲素和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基-(1α,4α,7α,14β,20β)贝壳杉烯-15-酮,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苷。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列支敦士登公国

下一篇 香茅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