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树
物种起源
乌饭果的其他名称:南烛子,乌饭子,南天烛子, 南蜡烛。属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南烛”一名最早记载于《开宝本草》,以后在《图经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但长期以来,“南烛”用于称呼不同的植物。自日本人把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 误称南烛之后,中国一些书籍也沿袭误用。另一方面,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将小檗科的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 和南烛混为同物,宋朝《图经本草》,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或附图也把南天竹视作南烛。而《图经本草》一书中更把两物作为一物来记载。根据江苏植物研究所陈重明所作的详尽考证,应当纠正这一中名的误用。果实成熟后酸甜,可食;采摘枝、叶渍汁浸米,煮成“乌饭”,江南一带民间在寒食节(农历四月)有煮食乌饭的习惯;果实入药,名“南烛子”,有强筋益气、固精之效;江西民间草医用叶捣烂治刀斧砍伤。
形态特征
乌饭树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为常绿植物树种、夏日叶色翠绿、秋季叶色微红、萌发力强、喜光耐旱、耐瘠薄,树高1m~3m,多分枝,枝条细,灰褐带红色,幼枝有灰褐色细柔毛,老叶脱落。
叶子特征
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端锐尖、渐尖,稀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与中脉、网脉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叶柄长2-8毫米,通常无毛或被微毛。
花朵特征
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4-10厘米,有多数花,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苞片叶状,披针形,长0.5-2厘米,两面沿脉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长1-3毫米,密被微毛或无毛;花梗短,长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无毛;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长4-5毫米,花丝细长,长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2.5倍;花盘密生短柔毛。
果实特征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我国分布: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南至台湾、广东(海南岛)。
乌饭果分布于中国的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地。朝鲜、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岛诸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多生于海拔1100-3400米的松林、山坡灌丛或草坡,适宜在酸性干壤土栽植。
繁殖栽培
栽培方法
乌饭树的繁殖以扦插和播种为主,乌饭树属于难生根树种,因此在扦插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药剂处理插穗。谢远程研究发现,乌饭树的硬枝生根率极低,因此应采取嫩枝扦插,且 ABT 、 IBA 和 NAA 3 种激素均适宜作生根药剂。乌饭树的扦插基质以腐苔藓为最佳,但可用珍珠岩和泥炭替代腐苔藓 。 郝娟娟研究发现, IBA 和 ABT 对插穗的生根效果较好, IBA 可以显著提高插穗的生根率,泥炭土 + 珍珠岩( 1∶1 )为最适基质,春季适合嫩枝扦插,利用未萌动的休眠枝,生根效果好,研究结果与谢远程基本一致。
谢远程在乌饭树的组织培养技术方面做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一般以 MS 培养基为最好,蔗糖浓度都为35% ,琼脂为 0.6%~0.8% ,培养基的 pH 值调至 5.4 。在启动诱导、分化、生根等不同阶段应选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以 IBA 的效果最佳,细胞分裂素则以 ZT为最优 。在此基础上,周长东对试管苗的炼苗、移栽进行了研究,摸索出最佳移栽程序,移栽成活率达到 90% 。
种子发芽
在乌饭树的野生资源调查中,实生苗较少,种子繁殖是一种待挖掘的繁殖技术。张发良利用先进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软化了乌饭树种子的特殊种壳,将乌饭树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到 85% 以上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发明了一种解除乌饭树种子休眠的方法,移植野生乌饭树的成活率达 90.4%以上,显著提高了乌饭树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 。但是种子繁殖具有成苗慢的缺点,又使得其只能作为长远繁育目标的一种可选方案。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常绿植物树种,夏日叶色翠绿,秋季叶色微红,萌发力强,制作盆景可采用提根式,悬根露爪、苍古遒劲,根干灰褐色带红,姿态优美,古拙典雅;带叶制成苏派盆景,叶片层叠有致,清奇古雅,为不可多得的一种新盆景树种。
其叶可榨汁做乌饭
经济价值
在园林绿化中,彩色树种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春季乌饭树新叶展开时成鲜红色,夏季新叶开始变绿,夏梢又开始长出鲜红的新叶;秋季,夏天的新叶开始变绿,而秋梢又开始生长直至冬天,全年鲜红亮丽。近年来,国内关于乌饭树大多研究目的不够强,在栽培育苗等应用研究方面相对较薄弱,今后要更多地注重在人工引种栽培过程中的实践研究,以使其更好地运用于园林方面。
食用价值
果熟时味酸甜可食。 在中国长江以南一带,人们每到农历四月初八,都爱用其嫩叶浸渍糯米煮成乌饭,有健脾益肾之功效,市面上已有开发的青精糯出售 ,同时还有乌饭树叶营养饮料等相关产品。陈明婕 针对乌饭树的有效成分,研究和开发乌饭树软糖、乌饭树饮料、乌饭树果酱这 3 种食品。王立等 以乌饭树果实为原料,通过考察菌体生长情况、总糖和酒精度等多项指标,结合乌饭树果酒酒体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定,筛选出适合酿造乌饭树果酒的优良菌株。因此,保健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是很大的市场,需要系统地研究。
药用价值
根:主治跌打损伤肿痛,鲜根捣烂水煎外洗。散瘀,消肿,止痛。治牙痛。
血虚风痹 (贫血衰弱、神经痛)、腰脚无力:春季采新叶、嫩枝,切细,加水熬浓汁去渣,加糖收膏, 瓷瓶收贮,每次用温水送服一匙,一日2次。
乌饭树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具有丰富的矿质元素、维生素、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和脂溶性成分,通过分离提纯方法的改进,药理学、制剂等方面的研究与药品开发可以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染色功能
乌饭树的果叶中有大量的色素,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色素品种。乌饭树色素易溶于水、提制工艺简单、较耐光、热稳定性好、无毒性,可以用作染料和食用色素,在黔西南地区布依族民间还用乌饭树染布和家具。中国乌饭树分布广、经济蕴藏量大,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乌饭树自古以来便是黑色保健食品的原料和滋补强壮药,从其枝叶中提取天然黑色素用于保健事业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加大研究力度,综合利用强度,必然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植物文化
乌饭来源
唐代的青精饭,是按照道家食疗营养古方用南烛树叶浸米蒸者而成的饭食。南烛树又称乌饭树,人食其树叶汁能强筋益颜。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我国苏、浙、皖、赣、鄂、湘等地区有吃乌饭的习俗,尤以江南为最。每年这天,各地大街小巷卖乌饭的担摊比比皆是。旧时2、3个铜板的乌饭,置于干净的湿白布上一摊,热气腾腾,放上白糖,白布一卷,再用荷叶包裹,喷香扑鼻,别具风味。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故事传说
为什么要吃乌饭呢?据说从前有个老太太爱吃烤鹅,每次要吃鹅,就在巷子里放上烧红的铁板,巷子两头,一头放碗酱油,一头放碗香醋。把鹅赶进巷子里,烫得鹅两头奔跑,跑到这头吃口酱油.跑到那头吃口香醋,不一会儿就成了烤鹅。老太太死了后,阎王把她打入地狱,罚她下油锅,走滑油山。她的儿子就是有名的目莲和尚。目莲和尚知道妈妈在阴间受苦,常送饭给妈妈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许多小鬼抢光,妈妈根本吃不到。目莲到山上采了乌饭草,泡成黑水,煮了饭送去。阴间小鬼一看饭是黑的,不敢吃,母亲这才吃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目莲这个孝子,“吃乌饭”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每年四月初八,当地人互相赠送乌饭。如果村里有人死了,初八那天,大家会把乌饭送到死者家里,表示悼念。
戏剧《宝莲灯》(即以前的《沉香劈山救母》)中有一段动人的情节:仙女三圣母(即青提夫人),因思凡下嫁人间,触犯“天律”,被玉皇大帝关进了地狱,终日挨饿,儿子沉香(即后来的目莲)孝敬母亲,送饭到狱门,都被看门鬼吃光了。沉香后来找到一种树叶挤汁把}米浸黑煮饭,从此看门鬼便不再敢吃。沉香母亲依靠乌饭不但维持了生命,还生津复元,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沉香的孝心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将其母亲释放。这虽是一种传说,倒也不乏扶正祛邪之意。我们还可以在《神隐》一书中见有这样的记载,西域有神,名日佛,佛生日以黑黍饭不落角祀之。中国奉教者(有佛教,也有道教)率相仿效,遂成此俗。至于为何要在四月初八食乌饭,这是因为四月初八为佛诞之日,佛家煮乌饭以供佛,供后,将乌饭散发给弟子,说食之可以消灾。因为乌饭既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煮青精饭赠亲送友,于是流传开来。《江宁府志》、《金陵岁时记》都说过去“吾乡每届是日,沿途争卖,以当点心。”到这时青精饭已无迷信含义,而是当作节日食品了
畲族乌米饭的传说不一: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其二,三月三虫蚁不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山不怕虫蚁。其三,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断粮关,并限得反围剿的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林洪的《山家清供》,开卷第一篇就是“青精饭”。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杜甫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
《新安志》“南烛”条载:“丛生春晚,苗叶红赤,照耀山谷。道家用以馏饭,故又谓之青精饭。”
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载有“王圣俞云:乌饭草乃南烛,今山人寒食挑入市,卖与人家染乌饭者是也。唐陆龟蒙道室书事诗,就有“乌饭新炊茶藿香,道家斋日以为常”之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