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黑鱼

黑鱼 黑鱼:Channa argus),、乌鳢(lǐ),鳢科鳢属动物,是中国一种常见的食用黑鱼体长而,头尾相等,鳞细色黑,有斑点纹,有齿及肚,有刺连续至尾部,尾部没有分叉,身体前部呈,后部侧扁,生性凶猛,食量较大。其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中,要分布在中国以及朝鲜的南、北地区。肉细嫩厚实,通常处理成段或后烹调。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
目录

形态特征

黑鱼乌鳢身体前部呈,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钝,大,端位,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端颇近。孔两对,前孔位于端呈管状,后孔位于眼前上,为一小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左右各具一有助功能的鳃上器,能呼吸空

体色呈灰黑色,体和头色较暗黑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鳞,头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有一小折,向下移二鳞片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部。

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端较近。鳍短小,起点于鳍第4~5鳍条下,末端不达肛门。胸鳍,鳍端伸越鳍中部。鳍短于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鳍条下。尾鳍。肛门紧位于鳍前鳍软条为49~54条,鳍软条为32~38条。

黑鱼鳔单室,细长,前端,末端较尖,延至鳍基底上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龙江亚种要特征为: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鳍和尾鳍与部同色,胸鳍和鳍色浅。

与斑鳢的要差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部斑纹也有明显差:乌鳢头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生活习性

为习性

黑鱼乌鳢属于淡水底栖性的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中,遍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水田等水域,对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对溶氧量、水温以及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中缺少氧时,能够借助鳃上腔的助呼吸器官,在水面进呼吸。乌鳢在0~41℃的水温下都可以生存,16~30℃是乌鳢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当春季水温恢复到8℃以上时,通常会活动于中上层的水体中;夏季时乌鳢多活动于上层的水体中;当秋季温度低于6℃时,此时乌鳢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层的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埋在淤泥中越冬。由于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所以常会发生逃逸现象,天闷热,雨水冲击,涨水等都会造成乌鳢的逃逸。

食物习性

黑鱼乌鳢是肉食性的类,生性凶猛,食量较大。捕食对象一般随体的大小而异。子稚幼要摄食轮虫、挠足类、角类及摇蚊幼虫等;幼要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小等;成则以各种小型类和类为捕食对象。捕食的类在不同水域有很大的差,但通常多为该水域的优势种群。例如,黑龙江中的乌鳢要捕食鲫鱼鲤鱼、雅罗、鰟鮍、蛇鮈等;长江流域则以刺鳅、沙鳅、泥鳅鲫鱼、鰟鮍类为。此外乌鳢还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乌鳢的食量与水体温度有着紧密的系,夏季水体温度高时乌鳢的摄食量非常大;当水温在12℃以下时便会停止摄食。

栖息环境

乌鳢是底栖性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乌鳢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不时将头出水面。借助在鳃腔由第一鳃弓面的上鳃伸展出的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中的氧。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分布范围

黑鱼

在国外,乌鳢要分布在朝鲜的南、北地区。在中国乌鳢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除西部高原地区外,长江流域至黑龙江流域的广阔地带均有大量分布,此外在云南省和台湾省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的分布。、

繁殖饲养

生长物征

乌鳢生长迅速,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甚大,一般当年孵化的幼,年底平均体长可达15厘米、体重50克左右。据长江水产研究所在太湖采集的乌鳢测定,每年龄组的体长和体重为:1冬龄体长14.2-19.2厘米,体重115-428克;2冬龄体长24.0-28.0厘米,体重350-760克;3冬龄体长32.9-38.0厘米,体重600-1000克。渔获物中,体重500克左右的居多,最大个体可达5000克。乌鳢生长速度相当快,但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中,乌鳢与斑鳢的生长速度不尽相同。

黑鱼不同水域的乌鳢成熟年龄有差,长江水系2龄成熟,黑龙江水系3龄成熟。产卵期南水域在5-7月份,北水域在6-7月份。乌鳢的产卵场通常会具有以下两个要特点:(1)水草丛生的场所,底质通常为淤泥;(2)避的浅水,静水或水流缓慢的地区。生殖季,亲会成对地活动于产卵场,非常活跃,常常会跃出水面,在水草丛中助产卵巢,此间雌和雄部向上排卵和排。乌鳢属于1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一对亲或仅雄潜伏在产卵巢附近守护幼卵,不让类或蛙类靠近,以免子代受到伤害。卵孵化后,当幼苗长至3厘米左右时,活动范围始扩大,此时亲与幼群聚在一起,成苗周围跟随保护。历20天左右的守护,仔发育到稚阶段群,亲才停止其护幼为。

乌鳢绝对怀卵量约为1~3万粒。卵浮性,卵粒油黄色,具有游球,无粘性,卵径约为2.0~2.2mm。刚浮出的仔全长约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细胞,油球使得身体前端显著膨大,类似蝌蚪状,常卧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长长至6mm左右,胸鳍、鳃裂和此时已出现。孵化后5昼夜,仔全长到达7.4~7.5mm,卵黄囊也几消失,始游动摄食。孵化后32昼夜,稚全长达到15.5mm,此时稚鳍、胸鳍、鳍已具有鳍条。

人工养殖

一.亲放养

1.亲池的选择

黑鱼黑鱼放养池的大小应据每一次繁殖量的多少而定。例如一次能繁殖50~70对,基本上每10平米放养1对的原则,则选择0.6~1亩的池塘;如果一次只能繁殖30~40对,则选择0.3~0.6亩的池塘。因为黑鱼拉网捕捞起捕率较低。一般是将池水抽干捕捉,对亲刺激很大。池塘过大,亲过分集中,多次抽干,多次捕捞,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多次强烈刺激,会造成亲性腺退化,影响后面几批的催产效果。所以应采取每池的放养量和每次繁殖量配套的原则选择亲池的大小。池深1.5~2米为宜,水深1~1.5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若池深只有1~1.2米,水深也可在0.8~1米,四周插上竹篱笆或旧网围栏,高1.5米,防止黑鱼跳出池塘。

2.放养前准备工作

放养前做好池的清整消毒工作,一般采用干塘消毒。若淤泥过厚,要挖掉过多的淤泥,留下20厘米深左右。每亩用50~75公斤生石灰清塘,注水10天后可以放养亲。在池中养殖少量的水生、水葫芦水生植物,以供黑鱼隐避栖息,同时有防逃作用。如果选择的亲是野生的,亲池中可放养一些小杂,规格要小,不宜过大。

3.亲放养要点

黑鱼的放养键是密度、时间和雌雄比例。密度一般每亩放养100~150公斤,最多不超过200公斤。应的规格大小而定,一般在150~250尾。密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过高会影响亲的活动空间,过低不容易驯养,特是野生亲,这些都会影响亲性腺发育。时间安排于9月。9月水温在25℃~30℃,从高温逐渐转凉,有利于亲越冬前的培育,摄食比较旺盛。亲通过捕捞、运输,特是野生亲到了新的生态环境中,常不会觅食。而9月放养尚可通过两个多月的驯养,使之适应新环境,恢复体质,促进性腺发育,提高雌的产卵量。黑鱼放养时雌雄比例基本上1:1混养。这时雌雄比较难以判,所以只能说基本上放养数要比实际需要量略大一些。黑鱼下池前用2%~3%的食盐水消毒或用浓度为30×10^-6的福尔马林溶液药10分钟左右,消毒后放入已准备好的亲池。

4.黑鱼对产卵场的要求

黑鱼黑鱼对产卵场的要求有两点:一、在绕湖边、塘堰、沟渠等近岸水草繁茂的场所,底质为淤泥;二、近水避的浅水区。黑鱼产卵有巢的习性,需要有水生植物,因此产卵场有无水草和水深状况与产卵的系很大。据报道,在芦苇丝中黑鱼产卵时间较早,在轮黑藻中产卵时间次之。产卵场的水深以20~100厘米为宜。如果因涨水使岸边水草全部淹没或因枯水等造成产卵场的水深不适宜时,产卵期将延迟到恢复适当水深时才始产卵。如果天旱水枯时间过长,产卵场得不到适当水深时,亲会掘起产卵场水底的泥土,掘成适当的水深来产卵,甚至会造成不产卵。黑鱼产卵还与水温等环境条件有。在产卵场水温高于18℃的情况下才能产卵,产印的适温范围为18℃~30℃,最适水温为22℃~27℃。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的情况下都不会产卵。通常产卵在无晴天,下雨天和有强的日子很少产卵。

5.黑鱼性腺检查

黑鱼繁殖键是看水温,一般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就可以进繁殖。为了达到更好的繁殖效果,在繁殖前20天左右需进一次性腺成熟情况的检查。法是将亲池水排干,进逐条检查亲性腺成熟程度,并成熟程度分池放养。

检查性腺时最大的困难是雌雄鉴黑鱼的第二性征差异不明显,从外上很难鉴。特黑鱼人工繁殖时要采取对组繁殖(单繁),因此雌雄的鉴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尾亲选错,那么这一组就不可能进繁殖

雌雄的特征:在此介绍黑鱼雌雄鉴的几个外特征:一眼看去,雄与同长的雌相比,部较瘦,身体较狭长一些;雄鳍和尾鳍比雌要宽、长一些;体色较深黑,成熟时部两侧多数呈暗紫红色;生殖孔白色较为狭小。

的特征:雌的生殖孔突出,为鲜红色、红色,呈,直径0.6~1厘米,生殖孔较小则尚未成熟。成熟的雌白色膨大丰满,部向上,而松软,中间凹陷,卵巢轮廓明显;胸鳍、鳍呈黄白色、灰白色

的特征:雄身体两侧体色呈暗紫红色部有较多的黑色斑点,比雌瘦小。雄生殖孔比雌稍大,呈淡红色,胸鳍、鳍呈蓝黑色的条纹。雄比雌的体色黑而鲜艳。

雌雄亲的区

黑鱼一、体:雌部膨大突出、滑松软。雄部较小,肥软。

二、体色:雌胸部鳞片呈乳白色,亦有的个体呈淡黄色,部无黑斑,体色较淡。雄部有较多的灰黑色、蓝黑色纹,体色较深,充分成熟时体侧呈现出暗紫红色

三、生殖孔:雌生殖孔大而突出,为,呈红色,充分成熟时鲜红色,生殖孔突出。雄生殖孔狭小而微凹,呈三角,充分成熟时呈淡红色红色圈较小。

检查时操作要谨慎,动作要轻,速度要快,防止损伤亲和过强刺激亲,防止流产

二.人工繁殖

1.人工育苗

(1)亲培养:入冬前,收购水库野生和人工养殖的体重1000克以上体质健壮的乌鳢作为亲,放入暖棚池塘培育。600组亲,雌雄比1:1,同时,放养13.2~19.8厘米白鲢100千克,作为乌鳢种饵料。暖棚面积300平米,水深保持在0.6~1米。

(2)人工催产:5月11-29日,分7批挑选成熟度好的亲共514组,平均尾重1.6千克,1:1雌雄配对,每个产卵箱放1组。采用绒毛膜、促排卵2号和地欧酮作催产据每组的重量配药逐尾注射,采用两针注射法,间隔14~24小时。种注射后,周围环境需要安静,并且要有遮盖物遮盖,水温23~25℃,过30小时左右,种始陆续产卵,种产完卵后不能马上移卵,利用种的护卵习性,提高卵的孵化率,过1~2天,把发育正常的卵捞到孵化池里进孵化培育。

(3)饵料培育:利用土池培育天然饵料,面积2~4亩,最好两个以上池塘,施用肥水膏、光细菌等肥水,浮游动物的繁殖盛期要与苗的摄食时间一致,可以从水色、透明度上进判断,当水色转浅、呈现灰白色,或透明度增加时,为最佳捞取浮游动物时机。

(4)卵的孵化:孵化期间,早晚各换水一次,排除池一部分旧水,同时注入一部分清洁的新水。刚孵出的苗,以自身卵黄为养。过4~5天依苗吃食量为准进投饵。要投喂自繁的天然饵料,采用200筛绢网捞取池塘中培育的浮游动物,再用100筛网滤掉大型浮游动物,将滤出的小型浮游动物洗净消毒,足量投喂。自繁的天然饵料不足时,可购买轮虫投喂,当苗长至1厘米后,要投喂加工的浆。在水泥池中培育15天左右,苗长至2厘米,选择晴天无时候转入户外池塘培育。

2.苗种培育

(1)夏培育:池塘需要提前肥水,据摄食情况科投喂优质饵料,要投喂海杂。前期,投喂打碎的浆,每天投喂4次,数量苗吃料情况逐步增加。保饵料充足的同时,要严格注意水质,每天检测溶氧量、pH值、水温、氨氮等理化指标。7月13日始,夏陆续出池分塘。

(2)秋培育:放养密度每亩1万尾左右投放。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投喂保中药,饵料要是海杂,采取定点、定时、定量投喂,同时要管理好水质。进排水安装结实的防逃网,水面上设置防鸟设施,在每个池塘上拉5~6条均匀分布的细,每条细间隔2米左右系上彩色飘带,飘带随而动,投影到水面上,防止水鸟掠食苗效果很好,成本低于防鸟网。10月中旬左右停料,始准备秋苗的越冬。与四大家养殖越冬不同的是:池塘结后,每亩必须安装一个80瓦左右的小型增氧泵,设置好输气管石,利用的搅水作用,成一定面积的无区,防止池塘全部被面封死。遇到下雪时,要及时清除面上的雪,以保持面的透明度,否则,越冬成活率极低。

养殖技术

1.养殖前的准备

一、池塘

黑鱼池塘应采光良好、通,进、排水便,池深2~25米,水深1~1.5米,池底为泥质,淤泥深10厘米,面积不超过2亩。

二、水源

黑鱼湖水、水库水、井水等均可,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

三、进、排水

进、排水须设防逃网,池塘边的浅水处要种上水浮莲、水葫芦水生植物,便于遮挡阳光。同时还能净化水质,调水温。在投放种前必须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

2.养殖管理

一、种放养

种选用长10厘米以上、规格一致、无伤无病的小黑鱼。9~10月上旬放养种为好,年后放养应在3~4月。种下塘前7天进清塘消毒。种下塘前一般用5%的食盐浸泡。一般每亩放养体长10~15厘米种1500~2500尾,并可套养200~250尾大规格鲢鱼种,用其孵化的苗供黑鱼食用。

二、饵料投喂

投饵要做到“四定”,每天投喂2次,饵料以鲜活物(如淡水和海水小杂)为黑鱼在吃食旺季,投饵量大约为重的8%,高者可在10%以上;吃食淡季为3%~4%。如果活饵料不足时,可投喂人工配饵料,其成分为:野杂、大豆粉、生粉、酵母粉加少量黏合剂维生素及适量微量元素,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必须在40%以上。

三、日常管理

(一)每天早晚要巡塘,细观察黑鱼摄食和活动情况、有无浮头预兆、有无病等,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做好病的预防工作。每15天用生石灰白粉全池泼洒1次,用量: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5~10公斤,溶于水后泼洒;白粉每次每亩水面用250克,溶于10~15公斤的水中,全池泼洒。三、春季每7天换水1次,高温季,每3天换水1次。

常见疾病

黑鱼黑鱼疾病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在整个养殖期间,定期对水体进消毒。种下塘1月后消毒1次,以后每隔半月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生石灰白粉等,用量据水质情况及药物使用说明而定。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大蒜素、黄散等,有利于增强黑鱼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在养殖期间要多注意观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一、寄生虫病:

1.车轮虫病

病害特点:要危害乌鳢的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患病离群独游,消瘦,粘液增多,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苗可呈“白头白嘴”症状呼吸困难而死。镜检病鳃丝、体表或鳍条可见大量的车轮虫。

防治措施:(1)每亩用125~150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卵和幼虫;(2)水深每米每亩用苦楝树30kg水全池泼洒;(3)用0.6g/m3硫酸铜全池泼洒;(4)7~8月份高温季可以用低量的硫酸铜泼洒,连泼2天。

2.小瓜虫病

病害特点:该病流于春秋季,水温15~28℃较为流,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选择性。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容易发生,无特异宿,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寄生于皮肤、鳍条、鳃等部位。病体表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包囊,肉眼可见,故又称白点病。消瘦发黑,严重感染时,病头部,身上,鳍条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状包囊,并伴有大量粘液,似有一层薄膜,表皮糜烂、落。病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浮游于水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最后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措施:尚无理想的治疗法,据介绍在疾病早期可以采用下列任一种法进治疗,有一定效果:亚甲基蓝0.3~0.5mg/L全池泼洒,每3~4天1次,连用3次;福尔马林15~25mg/L全塘泼洒,隔天1次,连用3次;全池遍洒敌瓜虫,每立米水体放5克药。平常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键措施之一。

3.碘虫病

病害特点:在幼、成中均有发现,严重的发生在成,病在水面打转,体色发黑无光泽,肿胀,解剖时有淡黄腹水,幼脏有少量碘虫的孢囊,白色,成则长满碘虫的孢囊,白色淡黄色,;在成脏的前至后全部长满孢囊,成了孢囊群,脏成了直径为2厘米左右的柱体,脏被捣毁,而导致腹水积聚,直至死亡。感染率在90%以上,流于5~8月。

防治措施:此病只能预防,治疗尚无良药,初期可以控制,重者无法治疗。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底层淤泥中的孢子,最好施石灰后的第二天翻动底泥;病、死收集起来,烧毁或深埋远离池塘处,深埋时洒上生石灰白粉;5~9月,每隔半个月用0.3~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作水质消毒;种用1毫克/升晶体敌百虫药3~10分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病池在饲料中拌服“孢杀”,连用3~5天,外用灭虫全池泼洒,隔3天后再用“强效碘”全池泼洒,连用2~3天。

黑鱼二、细菌病

1.诺卡氏菌病

病害特点:诺卡氏菌病又称为乌鳢病,由诺卡氏菌起,诺卡氏菌为以腐生为的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感染诺卡氏菌的病起初并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上浮水面。随着病情加重,体色变黑并伴有出现象,眼球突出或外缘混浊,部膨大,真皮下成脓疮,有干状坏死,鳃上有棉絮状结,最明显是上有明显肉眼结肿),心包和鳔上偶尔也可见。本病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成养殖池中多发于高温养殖期。

防治措施:服药须同时使用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与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并通过服添加维生素,结外用药物,先用氧化类杀菌药,后使用非氧化类的杀菌药。可以依照以下具体案进:首先大量换水,将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克/米3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同时用红霉素拌饲投喂,用量为每千克体每天用0.1克,连续服用5~7天;并加以维生素C护,用量为1%的预混料每天每千克体用0.2克。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先和蛋清混,成浆糊状,再粘在饲料表面稍干后投喂。

2.出血症

病害特点: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或温和单胞菌起,可发生于乌鳢养殖的各个阶段,发病的适宜水温在27~30℃,7月中旬-8月下旬高温季为高峰。患病不吃食,漫游于水面,反应迟钝,体色发黑并伴有出现象,病的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部发红,有出条纹,鳞片落。有些病还伴有眼眶充肉充现象,严重时肿胀,剖部,体腔腹水肝脏色变淡有的呈苍白色肝脏上有明显的出点或淤块,胆囊肿大且呈深绿色,脾脏色深为紫黑色肠道无食,且肠道充而发红。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防治措施:预防为,去除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保持水质清新;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发病时,每15天施放生石灰或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一次。病情严重时隔1~2天再泼洒一次。同时服氟哌酸(诺氟沙星)20~50mg/kg,每天1次,连用3~5天,或氟苯尼考20~50mg/kg,每天1次,连用3~5天。

3.腐皮病

病害特点:该病由点状产单胞菌起,传染率和死亡率均高,发病季要在越冬后,常继发水霉,雨季和9~10月份为高峰期。患病初期体表某些部位出现红色点,出鳞片落,出皮肤;随病情发展患病部位皮肤溃烂,肉,溃烂处有出和脓液,解剖可见肝脏有出点及脾脏色变浅,其它脏正常。本病的病程长,常与出血症并发,其发生与乌鳢的相互攻击、机械损伤及体外寄生虫的寄生性损伤等有。类似白鲢打印病,发病部位不定,但以头部、下颌部、部为多,病灶溃烂、红肿或脓肿,严重时烂及肉和骼,但食量不减少。

防治措施:治疗以服与外用相结法进。投喂新鲜动物饲料或业全面的配饲料,常注入适量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可用福尔马林20~40mg/L或含卤消毒全池泼洒,然后用五倍子0.1~0.2g/m3在进食周围挂袋。土霉素拌料(2g/kg)投喂,连续喂5~6天。

4.腹水

病害特点:腹水病的病原为费氏枸缘酸杆菌。是近几年乌鳢较为严重的细菌病,不同规格不同性的乌鳢可发生该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急,发病率为2%~80%不等,死亡率高。要发病时间是温较高的夏秋季,流高峰期水温为20~32℃。患病初期,病食欲下降,有时在水面窜游,体色变黑,随后,病在水面乱游,不摄食,不怕人,眼球外突,局部鳞片落,并有点状出部膨大,肛门红肿。剖检,皮下积水,水肿,有多量清亮腹水黄色,触之如泥状,肠道出,局部坏死。

防治措施:放养种及饲养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水体受伤;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和体受伤,避免投喂变质饵料;发病初期,连续三天用强氯、聚维铜碘等消毒对水体进消毒,或用0.3~0.5mg/L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杀灭水中的致病菌,同时用服药物制成药饵进投喂,杀灭病菌,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的。

三、真菌病

黑鱼1.流溃疡

病害特点:该病由各种不同的丝囊菌起,是流于野生及养殖的淡水与半咸水类的季性疾病,往往在低水温(18℃~23℃)时和大降雨(加水)之后发生,成的发病率高于种,种死亡率高于成。患病早期症状是不吃食,体发黑,浮于水面或不停的游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后期乌鳢的头部、部、鳍或尾部严重溃烂,出现较大的红色灰色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头部从端致眼睛溃烂并相连,部溃烂成“洞”状,严重时可见脏;解剖可见消化道无食物,肝脏黄色

防治措施:(1)防诱发,低温期不加水换水,使用微生态制调控塘水质,尤其要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2)增强抗病力:流服如“LY—生命素”、“低聚糖”、“养快线”等可提高体质;使用如“碧水安”、“速解安”、“福地安”等泼洒改良水质可增强抵抗;(3)预防消毒:流下大雨之后,建议用“慧碘”+“舒肤康”消毒抑制侵入丝囊霉菌、细菌感染;(4)生物治疗,通过在池建立控制丝囊霉菌的微生物系统可使被感染的生不死并逐步修复伤,但在土池中应用效果不明显;(5)药物治疗,建议防治处:第一天全池泼洒“出停(或杀车灵)+二硫氰基甲烷”,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病情严重时第三天再用“植物源灭毒王”全池泼洒一次,同时服“穿黄散+出克星+新宝+酶电解多维”一个疗程。

2.水霉病

病害特点:该病由水霉菌或绵霉菌感染起,要发生于水环境恶劣或水温较低(15~20℃)时,特是阴雨天,水霉菌多是腐生性,大多因捕捞、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等导致发病,可造成大批死亡。乌鳢水霉病在乌鳢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是乌鳢越冬期间最易感染危害较重的疾病。患病消瘦,摄食能力降低或厌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仅体表局部有一些灰白色。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斑,病灶部位黑色素消褪,出现灰白色区域。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常滞留在水面或水草丛中、食台旁边。严重时,体病灶部长出棉絮状的菌丝,组织坏死。病体表粘液增多,焦躁不安,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措施:避免体受伤,捕捞、运输后用2%~5%食盐浸泡体5~10分钟,食盐400g/m^3和小苏打400g/m^3合剂浸泡24小时,或以此浓度全池泼洒;治疗时,用0.3~0.5g/m^3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连用2天;或用30~5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或水深1m每亩用水霉必康(硫代钾酸铵)120~150g全池泼洒。

四、病毒病

弹状病毒病

病害特点:该病是由弹状病毒起,水温较高(27~30℃)的时候容易发此病;一般发生该病的池塘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都很高,较大的养殖密度较大和投料过量也也容易发生此病;发生弹状病毒病的乌鳢,在水中乱窜、打转,发病也很急,患病杂交鳢症状表现为肝脏脾脏肿大、表明有大小不等的出点,鱼鳔管严重肿胀,整个鱼鳔都被出斑块覆盖。

防治措施: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法,只能做好预防工作,理的养殖密度、保水质良好、放养前进必要的检验检疫。也可以采取综防治的办法控制来控制该病毒病,如用优质苗种,降低养殖密度、高温时要注意水质调,不要投太多饲料。当然预防工作最重要,早期可以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使用氟苯尼考加三黄粉加维生素C等预防病害发生。平时要有防病的意识,可以用一些草药加多维拌料投喂以增加免疫力。

乌鳢对病害的抵抗力很强,只要养殖过程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对症下药”,就能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济效益。

种类介绍

亚种分化

中文

者及年代

乌鳢指亚种

Channa argus argus

Cantor,1842

乌鳢黑龙江亚种

Channa argus warpachowskii

Berg,1909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分类

黑鱼过去很多者对乌鳢的分类、分布和生态做过了大量研究,将乌鳢分为三个亚种:乌鳢指亚种,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及北至辽河流域;黑龙江乌鳢,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白乌鳢,要分布在四川嘉陵江。

对于白乌鳢的定位问题,许多者进过研究探讨。白乌鳢除身体为白色与普通乌鳢体色有差异外,其外部态和结构与普通乌鳢性状相一致,白乌鳢和普通乌鳢应该属于同一个种。黑龙江乌鳢与普通乌鳢和白乌鳢相比,其鳍条、鳍条以及侧线鳞数都较多,黑龙江乌鳢是位于梯度群的最端。黑龙江流域与辽河在更新世末,由于小兴安岭和松辽分水岭的出现始产生了隔离,过漫长的岁月变迁,辽河以北的乌鳢种群逐渐演化为一个亚种的可能性很大。白乌鳢与普通乌鳢比较,除体色差异外,其鳍条数,鳍条数和侧线鳞数都没有然的分界,而是呈现连续变异。从 LDH 同工酶表型看,乌鳢和白乌鳢的清和晶状体表型几乎是相同的,清酯酶也完全相同,染色体组型也没有明显差异。另外,乌鳢与白乌鳢分布于相同的地理区域,且白乌鳢数量非常稀少,而普通乌鳢为优势种群,因此白乌鳢不能成为一个亚种,只能认为是乌鳢的变异个体。

生理生化

用酶消化乌鳢鱼体加工处理制成“乌鳢服液”,富含人体所需各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

乌鳢复元汤对于大手术后切具有明显的促进功效,并且可以提高切的质量,促进机体的恢复速度。

采用牛津杯法研究乌鳢体表粘液中的抗菌肽活性,然后利用不同浓度的抗菌肽来研究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抗菌肽对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 ,哈维氏弧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成功纯化了乌鳢 IgM 抗清免疫球蛋白,为研究乌鳢的免疫机制 、乌鳢的检测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乌鳢为研究对象,成功分离纯化处理乌鳢蛋白酶,对其性状进分析,并且通过克隆技术得到了乌鳢蛋白酶原基因的全序列,通过序列分析了解蛋白酶的基因特性,这为以后研究蛋白酶的相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乌鳢的性腺了 H-Y 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乌鳢的雄性个体吸收 H-Y 抗体的水平显著高于雌性个体的吸收水平。表明,H-Y 抗原与性

遗传多样性

黑鱼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中国五大淡水湖乌鳢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五大淡水湖乌鳢种群各自享有不同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不高。

利用微卫星技术研究中国乌鳢群体的遗传特性,其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北野生乌鳢群体的进化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济价值

乌鳢个体大、生长快、济价值高。 由于鳃上器可耐低氧,因此此便于运输。除天然水域捕捞外,还应分地养。在不放养鲢、鳙、草鱼水库,应对乌鳢进繁殖保护,并适当加强成捕捞,从而提高产量。

食用价值

食物养成分

食物乌鳢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85 千卡

蛋白质

黑鱼汤乌鳢养丰富,富含蛋白质,乌鳢肉中含有17.63%的粗蛋白质(高于中国的四大淡水类),肉中氨基酸含量占总量的77.07%,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9.73%,4种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为31.01%,这可能就是乌鳢味道鲜美的原因。乌鳢肉中粗蛋白的含量为17.63%(雄性)、18.89%(雌性),含有18种的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都较高,利用氨基酸评价模式发现,雌雄乌鳢各部分必需氨基酸组成比较齐全,雄肉为53分,雌肉为50分。乌鳢肉中蛋白质的含量(16.94%)高于鳜、草鱼、鲢、鳙、中华鳖、带鱼对虾和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

脂肪

乌鳢是低脂食物,肉味鲜美,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特滋补调养。研究发现乌鳢中脂肪含量较低,养殖中饲料养水平对乌鳢质量增长率影响为:蛋白质>无机盐>糖类>脂肪,脂肪表现为最低。

矿物质

乌鳢肉及骼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K、Mg、Ca、zn、Fe、Cu、Mn、Ni、Cr等微量元素。乌鳢体发现的Fe,Zn两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鲤鱼鲢鱼鳙鱼和虹鳟。乌鳢骼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特是K,Mg和ca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肉兴奋的基本元素,此类矿物质含量丰富,可能还与乌鳢的抗炎、抗疲劳等功效相

药用价值

乌鳢具有药用价值,全可入药。其性,味甘,具有祛湿利尿、消浮肿、通气消胀的功效;胸闷胀、结核久不愈、身体虚弱、肠症状

动物保护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资源录(第一批)》。

物种危害

黑鱼由于乌鳢属于肉食性类,生性凶猛,过去一直被视为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危害而遭到捕杀,致使其野生种自然资源日渐减少。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养需求和消费意识的提高,该种在国外市场日趋畅销,特是两广和港澳地区把乌鳢视为高级补品,如今在国乌鳢己成为特种养殖品种之一。虽然乌鳢抗病能力比较强,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也很容易爆发水霉病、腐皮病、细菌性血症腹水病、烂鳃病、车轮虫病等疾病,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罗马尼亚

下一篇 乌鱼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