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马佐夫舍等部落的联盟。
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
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开始了皮亚斯特王朝的统治。
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992~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建立与统一
(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1102~1138年在位)死后,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1333年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1333~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西波美拉尼亚)与东波莫瑞(东波美拉尼亚)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
1385年,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为波兰国王。
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
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
(15世纪中叶-1795年)
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第一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联邦国家,国土面积最大达到100万平方公里。
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
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
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
第一次北方战争(1655~1660年)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武装干涉。
三遭瓜分
1772年5月,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
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俄罗斯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士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罗斯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年之久。
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俄罗斯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
外族统治
(1795-1918年)
当拿破仑在1805—1807年期间一系列辉煌的战役中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时,波兰人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解放者。拿破仑占领华沙不久,波兰人蜂拥而至,开始支持拿破仑的事业,其中包括在索莫谢拉战役中的波兰枪骑兵团。
1809年拿破仑一世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作为法兰西的一个卫星国。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
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
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
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
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罗斯,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
(1918-1939年)
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俄罗斯帝国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发动了对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
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
1920年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
1920年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
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时期
(1939-1944年)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1939年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以建立东方防线为由,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攻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苏、德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瓜分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0年4月,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典型代表的多个集中营,用于处置数百万犹太人和来自波兰、苏联等国的俘虏。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
1943年,由于发生了苏联屠杀波兰军人的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再次和苏联断交。
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任主席。
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主权不受苏联侵犯,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人民共和国
(1944~1989年)
1944年7月21日宣布成立,国名是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贝鲁特任总书记。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年),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年)。
1952年7月22日正式定国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是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执政党是波兰统一工人党,首都华沙。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
1956年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继任第一书记。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哥穆尔卡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年)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格但斯克发生罢工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1980年7月,因提高物价导致群众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1980年10月,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在波兰成立,莱赫·瓦文萨当选为团结工会领导人。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
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更改国徽。波兰人民共和国不复存在。
第三共和国
(1989年~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
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之后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波兰政府继承的是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
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举行的新任波兰总统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旗、宪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
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前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波兰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
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总统在内的88人遇难。
行政区划
区划
1998年7月,波兰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将全国49个省改为16个省:库亚维-滨海省(Kujawsko-Pomorskie)、大波兰省(Wielkopolskie)、小波兰省(Małopolskie)、罗兹省(Łódzkie)、下西里西亚省 (Dolnośląskie)、卢布林省(Lubelskie)、卢布斯卡省(Lubuskie)、马佐夫舍省(Mazowieckie)、奥波莱省(Opolskie)、波德拉谢省 (Podlaskie)、滨海省(Pomorskie)、西里西亚省(Śląskie)、喀尔巴阡山省(Podkarpackie)、圣十字省(Świętokrzyskie)、瓦尔米亚-马祖里省(Warmińsko-Mazurskie)、西滨海省(Zachodniopomorskie)
同时重新设立县制,由省、乡两级改为省、县、乡三级,共设16个省,308个县,2489个乡。
1998年10月,全国举行了三级地方自治机构选举。新机制于1999年1月1日启动。
首都
华沙(Warsaw),人口179.07万(2019年),年平均气温9.6℃。全国第一大城市华沙,是工业、贸易和最大科学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位于国内中部平原上,坐落在维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积450平方公里,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十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起复为波兰首都。
城市
主要城市 | 人口(2008) | 省份 |
---|---|---|
华沙 | 1 707 983 | 马佐夫舍省 |
克拉科夫 | 756 441 | 小波兰省 |
罗兹 | 750 125 | 罗兹省 |
弗罗茨瓦夫 | 632 162 | 下西里西亚省 |
波兹南 | 559 458 | 大波兰省 |
格但斯克 | 455 717 | 滨海省 |
什切青 | 407 260 | 西滨海省 |
比得哥什 | 360 142 | 库亚维-滨海省 |
卢布林 | 351 345 | 卢布林省 |
卡托维兹 | 311 179 | 西里西亚省 |
比亚韦斯托克 | 294 265 | 波德拉谢省 |
格丁尼亚 | 249 787 | 滨海省 |
琴斯托霍瓦 | 241 449 | 西里西亚省 |
拉多姆 | 224 501 | 马佐夫舍省 |
索斯诺维茨 | 221 775 | 西里西亚省 |
托伦 | 206 346 | 库亚维-滨海省 |
凯尔采 | 205 665 | 圣十字省 |
格利维采 | 196 968 | 西里西亚省 |
扎布热 | 188 717 | 西里西亚省 |
比托姆 | 184 328 | 西里西亚省 |
奥尔什丁 | 175 843 | 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
别尔斯科-比亚瓦 | 175 476 | 西里西亚省 |
热舒夫 | 173 300 | 喀尔巴阡山省 |
鲁达希隆斯卡 | 144 254 | 西里西亚省 |
雷布尼克 | 141 057 | 西里西亚省 |
蒂黑 | 139 540 | 西里西亚省 |
栋布罗瓦古尔尼恰 | 128 560 | 西里西亚省 |
普沃茨克 | 126 807 | 马佐夫舍省 |
奥波莱 | 126 382 | 奥波莱省 |
埃尔布隆格 | 126 460 | 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
大波兰地区戈茹夫 | 125 360 | 卢布斯卡省 |
瓦乌布日赫 | 122 927 | 下西里西亚省 |
弗沃茨瓦韦克 | 118 160 | 库亚维-滨海省 |
绿山城 | 117 406 | 卢布斯卡省 |
塔尔努夫 | 116 584 | 小波兰省 |
霍茹夫 | 113 469 | 西里西亚省 |
卡利什 | 107 910 | 大波兰省 |
科沙林 | 107 307 | 西滨海省 |
莱格尼察 | 104 754 | 下西里西亚省 |
布札希尼 | 12 315 | 罗兹省 |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波兰位于欧洲大陆中部,中欧东北部。最南端为北纬49°00′,最北端为北纬54°50′,最东端为东经24°09′,最西端为东经14°08′。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立陶宛、白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地区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毗邻,西部与德国相连,北临波罗的海并与瑞典和丹麦遥遥相对。南北长649公里,东西相距689公里。边界线总长3538公里,其中海岸线长528公里。
地形地貌
波兰地势平坦,国土大部分处于低矮的波德平原,略有起伏,平均海拔173米。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72%。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下凹。北部多冰碛湖,南部有低丘陵,靠近捷边境为苏台德山和贝斯基德山。东北部的湖区林木茂密,人口较少。
波兰的主要山脉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其中喀尔巴阡山脉构成了波兰同捷克、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的国界。
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除格但斯克外,缺乏天然良港。位于西北部的什切青是波兰重要的港口。
气候特征
由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所决定,波兰气候介于东欧大陆性气候和西欧海洋性气候之间,全境基本上属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在通常情况下,波兰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除山区外,年均气温为6~6.8℃。最冷的1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5~-1℃,最热的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7~19℃。而每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约为15℃,最热的地区即南部的西里西亚气温约为19℃;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4.5℃,最冷的地区即西里西亚的普鲁什库夫气温曾达-40.2℃。冰冻期因地区不同而各异,东北部长达65天,山区超过130天。平原地区寒冷期长达90~130天,山区超过200天。按区域划分,波兰的西部和北部主要属海洋性气候,那里的冬天温和而潮湿,夏天凉爽而多雨;波兰的东部和南部大多属大陆性气候,那里有寒冷的冬天和炎热而干燥的夏天。
在波兰,春天的初绿即第一批花蕾和叶芽通常在4月初出现。每年的5月到9月是波兰最美好的季节,既温暖又阳光明媚。9月被誉为"波兰金色的秋天"的开始。到10月、11月,树叶变成黄色、金色、红色,继而纷纷飘落。在波兰,一年中平均有300天是多云的天气。因此,如果按天气状况(如气温)细分的话,波兰则有6个季节,即除了春、夏、秋、冬4个典型的欧洲季节之外,还有"早春"和"早冬"2个季节。
每年的降水量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南部丘陵地区和山区降水量最多,为1200~1500毫米;中部平原地区降水量最少,约为450~550毫米;一年之内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为夏季(5~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40%,主要在南部山区;降水量最少的时节为春夏之交,主要为中部地区。1997年7月,波兰南部地区发生了几百年未有过的特大洪水,包括工业重镇弗罗茨瓦夫市在内的波兰1/5的国土遭洪水侵袭,水灾损失达数十亿美元。这一年,波兰也曾出现多年未遇的严冬寒春,甚至冻死了100多人。另外,据波兰气象与水利研究机构提供的数字,波兰2000年6月的气温异常炎热,6月22日科沃地区的气温高达36.9℃。这也是自1951年以来波兰6月份最高的气温,而且严重干旱,全国多数地区少雨,降雨量仅相当于6月正常雨量的30%~80%,但沿海地区却出现暴雨。
水文分布
较大河流有维斯瓦河(长1047公里)和奥得河(波兰境内长742公里),其中维斯瓦河被称为波兰的母亲河。全国99.71%属波罗的海流域,其中维斯瓦河流域占二分之一,奥得河流域占三分之一。奥得河中下游部分区段为德国和波兰的分界线。
国家象征
国旗
波兰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8∶5。旗面由上白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白色不仅象征古老传说中的白鹰,而且还象征着纯洁,表达出波兰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红色象征热血,也象征着革命斗争取得胜利。
国徽
波兰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面上绘有一只头戴金冠、舒展双翼的白鹰。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白鹰象征波兰人民不屈的爱国精神。
国歌
《波兰没有灭亡》
18世纪,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三次瓜分,整个国家沦亡达123年之久。波兰人民决不甘当亡国奴,波兰著名爱国将领董布罗夫斯基在意大利组织志愿兵团,其中的一位指挥员维比茨基写下了著名诗篇《波兰没有灭亡》,用肖邦的《马祖尔卡》舞曲为主旋律,作为波兰军团的战歌。1926年正式定为波兰国歌。
人口
3816.9万(2021年5月)。其中波兰族约占97.1%(2016年),此外还有德意志、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立陶宛、犹太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波兰语。全国约87%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
波兰城市人口数量为2316.9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2%,而2002年城市人口占61.8%。与此同时,波兰农村人口的数量为1533.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9.8%,而2002年时的比例为38.2%。
信仰天主教占95%,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和其他教派占5%。
使用货币为兹罗提,语言是波兰语。
总人口中波兰族约占98%,此外还有德意志、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立陶宛、犹太等少数民族,德意志人占1.3%,乌克兰人0.6%,白俄罗斯人占0.6%。
政治
政体
波兰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政府分享行政权力。波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如某一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超过有效选票的50%,即可当选。如无一人达到50%,则由获选票最多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继续竞选,得票较多者当选。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府为贝尔维德宫。
波兰政府的结构包括了一个由总理为主导的内阁。总理从两院制国会的下院多数党成员中产生,由他向总统提名阁员名单,由总统任命。内阁由属于自由派、中间偏右公民纲领党的总理唐纳德·图斯克领导。
波兰议会由下院议会(460名成员)和上院参议院(100名成员)组成。国会成员根据省划直选产生,任期4年。根据1997年生效的现行波兰宪法,除了两个预留给少数民族政党的席位外,只有获得总投票率5%的政党才能进入国会。
司法机构在决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波兰最高司法机构为波兰的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国家司法会议提名,由总统任命,法官任期终身。而宪法法官则由议会选出,任期9年。
宪法
1997年4月,波兰国民大会通过新宪法。新宪法于1997年10月生效。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兰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波兰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保持中立。根据新宪法,如总统否决了议会或政府提交的法案,议会可以五分之三的多数否决总统的决定。
议会
国民大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任期四年。众议员460名,参议员100名,均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政府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2日,波兰议会众议院通过了对图斯克领导的新政府的信任投票。图斯克政府于12月13日宣誓就职。
政党
根据1998年实施的新政党法,必须收集1000名以上成年人的签名才可建立政党。目前已注册登记的政党有200多个。2019年在议会选举中获得议席的主要党派有:
(1)法律与公正党(Law and Justice):执政党。2001年6月成立,党员超过4万人(截至2021年1月)。该党具有保守主义和基督教民主主义性质。政治上,主张实行政治家财产公开制度,建立强有力的反腐机构,严惩犯罪分子;实行向家庭倾斜的政策,特别是为不富裕的多子女家庭提供国家补助,鼓励生育。外交上,主张亲美融欧,同时在欧盟内部强调自主权,坚定维护本国利益,重视拉紧同其他中东欧国家关系,对俄强硬。现任党主席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Jaroslaw Kaczynski)。
(2)公民纲领党(Civic Platform):最大在野党。2001年1月成立,党员约3.2万人(截至2020年1月)。该党兼具保守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基督教民主主义色彩。主要纲领为: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大力发展教育,同贪污腐败作斗争,使国家非政治化及对农村进行结构改造。外交上,积极主张全面融欧,与邻国发展睦邻关系。现任党主席鲍里斯·布德卡(Borys Budka)。
(3)人民党(Polish People's Party):在野党。原称农民党,该党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东欧剧变后,于1990年5月重新创立,党员超过10.1万人(截止2020年1月)。该党在意识形态上具有中间主义,新平均地权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性质。主张国家扶持农业,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放缓私有化步伐,反对单一税制,支持欧洲一体化。现任党主席伏瓦迪斯瓦夫·科希尼亚克–卡梅什(Wladyslaw Kosiniak–Kamysz)。
(4)民主左翼联盟(Democratic Left Alliance):在野党。1999年成立,有约8万党员。主张将波兰建设为公正、平等、均衡且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在经济上主张建立社会市场经济,试图实现把市场经济同国家干预相结合、把经济效益同社会公正相结合的均衡经济发展。主席沃基梅什·查扎斯特(Wlodzimierz Czarzasty)。
(5)“库奇兹”运动(Kukiz’15):在野党。由波兰摇滚歌手保罗·库奇兹于2015年7月创立的反建制政治团体。其主要政治主张有:改革波兰现行选举体制、以单一选区制替代比例代表制、摧毁政党专制制度等。现任党主席保罗·库奇兹(Pawel Kukiz)。
(6)自由独立联盟(Confederation Liberty and Independence):在野党。2018年12月成立,原为参选欧洲议会选举而成立的右翼政党联盟,后作为正式党派保留。持欧洲怀疑主义,主张简化司法程序,普遍减税,赋予父母参与决定孩子所接受教育内容的权力,希望通过强化自身国防建设减少对军事联盟的依赖。现任党主席雅努什·科尔温-米克(Janusz Korwin-Mikke)、罗伯特·温尼斯基(Robert Winnicki)、格日哥什·布劳恩(Grzegorz Braun)。
团体
(1)团结工会:1980年成立,1982年12月,波当局宣布实行军管时被取缔。1989年4月恢复其合法地位,同年6月议会选举中获胜并成立了以其为主体的政府。在1993年9月的议会大选中未能进入议会。1996年6月,联合基督教民族统一党、中间派协议会等35个右翼政党和团体组成团结工会选举联盟,团结工会主席马利安·克萨克莱夫斯基出任联盟主席。在1997年的议会大选中“团选联”获胜,并与自由联盟组成联合政府。2001年,由于执政联盟内部矛盾以及改革措施不力等原因,政府的支持率明显下降,不少党派和议员纷纷宣布退出“团选联”。在2001年的议会选举中,“团选联”未能进入议会。10月,团结工会召开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做出决议,禁止任何政治组织使用“团结工会”这一名称和标志、禁止工会领导人同时担任政党的领导职务,克萨克莱夫斯基继续担任团结工会主席。2002年9月,雅努什·西尼亚德克当选团结工会主席。
(2)全波工会协议会:成立于1984年11月。主张维护职工利益,反对国营企业私有化和普遍私有化的政策,提出提高超额工资累进税、增加退休人员收入、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等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要求和主张。
政要
总统:安杰伊·杜达(Andrzej Duda),波兰法律与公正党,1972年5月16日生于波兰南部克拉科夫市。2015年8月就职,任期5年。2020年8月成功连任,任期至2025年。
总理:图斯克。2023年12月13日就职为波兰总理。
国王
2016年11月19日,波兰官方正式宣布耶稣基督为波兰国王。宣布仪式在位于波兰克拉科夫的神恩大教堂内举行。波兰宗教界和政界要员纷纷出席。波兰总统杜达(Andrzei Duda)也出席了仪式。宣布耶稣为波兰国王的时间恰好与天主教会的千禧年结束和波兰基督教会成立1050年周年纪念。
宣布耶稣为波兰国王的想法源自20世纪上半叶,波兰护士罗莎莉娅·泽尔科娃所接受的一系列神启。泽尔科娃宣称,耶稣显灵并向她传话,要求波兰将其加冕为王。此举可以帮助波兰避免战争。此事40年后,波兰的宗教与政治领袖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将耶稣加冕为波兰国王。美国Vice新闻网站评价说,这是波兰保守派政府向人民灌输“过时的道德观念”的最新举措。波兰主教会议说,这仪式不是要提升耶稣的权力,而是提醒人们他对整个宇宙享有主权和王权。
经济
概述
1989年剧变后,“休克疗法”导致经济一度下滑。1992年起经济止跌回升,并逐步成为中东欧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加入欧盟后,经济更是突飞猛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明显下滑,但仍好于欧盟多数国家,为欧盟内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2010年,经济继续增长,增幅为3.8%,居欧盟前列。吸引外资142亿美元。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发布的《2013年营商环境年度报告》指出,波是自2005年来致力于营商环境改善速度最快的欧盟经济体。2015年,经济增长3.6%,经济总量居欧盟成员国第8位。2016年经济增长2.8%,经济总量居欧盟成员国第10位。2017年,波兰经济增长4.6%,经济总量居欧盟成员国第8位。2018年,波经济增长5.1%,经济总量居欧盟成员国第8位(含英国)。2019年,波经济增长4.1%,经济总量位列欧盟第7位(不含英国)。2020年,受疫情影响,波经济下滑2.8%,经济总量位列欧盟第6位。
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5230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13640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19年):-2.8%。
货币名称:兹罗提(ZŁOTY)。
1兹罗提=100格罗什(GROSZ)。
年平均汇率(2020年):1美元=3.899兹罗提,1欧元=4.446兹罗提。
通货膨胀率(2020年):3.4%。
失业率(2021年6月):5.9%。
工业
工业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波兰是个落后的农业国。1938年人均工业生产水平相当于欧洲国家平均水平的20%左右。
二战期间,波兰一半以上的工厂遭受破坏,工业生产能力损失50%。
1944年,人民政权建立后,政府立即着手重建工业。1946年1月,波兰颁布工业国有化法令,决定将大中型企业及国民经济其他主要部门(交通运输、邮电、银行等)收归国有。该工业国有化法令具体规定,凡是在同一时间内能容纳50名或50名以上工人进行劳动的工厂和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无偿地没收德国资本家、波兰叛国投敌者的所有工矿企业;对其他企业主实行赎买的政策。
工业国有化为战后波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为波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到1949年,波兰经济已恢复到1938年的水平。1950年,波兰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达到24.3%。
20世纪50年代为波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它为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波兰工业生产水平已超过战前水平,并使波兰成为工业-农业国。
60年代是波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国家把投资重点放在工业上。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电机工程、机器制造和运输等部门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其他重要工业部门有化工、纺织、燃料、金属和食品等。工业虽不及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发达,但生产效率较高,是当时东欧国家中许多产品,如钢、无机肥料、硫酸、水泥、拖拉机、火车车厢和汽车等产品的主要生产者。
1970年,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增加到54.6%。1951-1979年,波兰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达10.2%,而同期世界工业的年均增长为6.3%。
80年代,波兰工业发展速度减慢:前半期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降至0.1%,1986-1989年产值年均增长为3.1%。1987年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为48.3%。
1989年剧变后的头两年,波兰整个工业生产大幅下滑。1990年工业产值下降24%。1991年工业生产形势好转,但工业产值比仍上年下降11.9%。
1992年,波兰工业开始出现增长。1993~2000年,波兰工业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不一(见下表)。
1992~2000年工业产值变化 | |||||||||
---|---|---|---|---|---|---|---|---|---|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工业产值增长率(%) | 2.8 | 6.4 | 12.2 | 9.7 | 8.3 | 11.5 | 3.5 | 4.4 | 7.1 |
1998~200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 |||
---|---|---|---|
名 称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硬 煤 | 12146 | 11389 | 10300 |
褐 煤 | 6289.3 | 6084.6 | 5950 |
原 钢 | 991.5 | 884.8 | 1050.4 |
轧 钢 | 789.7 | 691.7 | 753.1 |
电解铜 | 44.8 | 47 | - |
硫磺(纯量) | 140.4 | 124.7 | 148 |
发电量(亿度) | 1430 | 1410 | 1420 |
小轿车(万辆) | 59.2 | 65 | 53.3 |
化肥(纯量) | 229.8 | 211.5 | 244.5 |
水 泥 | 1522 | 1540 | 1480 |
与波兰工业产值增长相伴随的是波兰工业结构的彻底改变,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及私有部分比重的增加;生产现代化和产品质量的改善;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环保产业)以及落后部门比例的降低;外国资本和私营经济部门在工业中的增加。
2001年,波兰工业销售产值降低。这一年,波兰经济29个行业中只有11个行业的销售保持增长,其中:公共服务行业(水、电、通讯、交通等)增长率最高,达15.6%;冶金行业下降幅度最大,达23%。据波兰政府公布的国家状况报告称,2001年波兰整个工业生产下降了4倍,企业效益大大降低。
2002年1--4月,波兰工业销售产值仍然负增长。根据波兰中央统计局统计,2002年4月波兰工业销售额同比增长0.2%,但是1~4月累计工业销售额仍然比2001年同期下降1.3%。其中煤炭工业下降4.8%,制造业下降1.6%,电力、天然气和水供应等行业增长2.3%。不过,到这一年后半期,波兰整个工业产值出现增长。
2003年波兰工业形势继续看好。根据波兰中央统计局统计公报的数字,4月工业产值同比增长达到8.3%,是2003年前几个月的最高增长率。其中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2%;采矿业产值同比下降5.5%。另据波兰中央统计局资料,波兰7月工业产值比2002年同期增长10.3%,比2003年6月增长4.9%。其中制造业增长11.1%,采矿业增长2.1%。同月,29个工业部门中的24个出现了增长。1-7月,波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了7.5%。建筑业7月也出现了增长,增长率为1.6%,这是十几个月以来该行业首次出现增长。据波兰战略研究中心估计,波兰2003年工业产值增长率为5%。
波兰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缓慢而稳定的下降趋势,但其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却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服务业和贸易快速发展以及工业结构从重工业向消费品工业转移的结果。此外,波兰工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结构和技术调整,国家经济特别重要的部门,如燃料与能源、钢铁、国防、重型化工、制药、纺织服装及一些高技术工业已实现了体制改革,并逐步使其取得国际质量认证。
2016年工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为4367.55亿兹罗提(约合1114.17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5%。工业部门从业人员309.5万,占就业总数的20.2%。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原钢、小轿车、水泥等。
主要工业
波兰的工业有燃料─动力工业、冶金工业、机电工业、化学工业、木材造纸工业、轻工业、航空工业等。燃料─动力工业是波兰重要的基础工业,其中煤炭工业最为发达。冶金工业主要为钢铁工业和其他有色金属工业。波兰铁矿贫乏,铁矿石自给率仅35%,其余均靠进口(主要从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和瑞典等国进口)。机电工业为波兰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工业,包括金属加工、机器制造、汽车、造船、精密仪器、运输工具、电机和电子工业等,其中汽车工业为迅速发展的最大新型行业之一。
农业
2019年农业用地1468.95万公顷,人均占地面积0.38公顷。2019年农村人口1534.95万,占全国人口的40%。农业就业人数237.8万,占就业总数的14.75%。2018年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为1131.5亿兹罗提(约合246.7亿欧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1%。主要粮食农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甜菜、马铃薯、油菜籽等,主要出口的农副产品有肉、奶、蔬菜、水果、可可及其加工食品。
外贸
1992-2003年波兰外贸出口增长了3.2倍,进口增长了3.3倍。2003年波兰出口535.77亿美元,同比增长30.6%,进口680.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欧盟是波兰的最大贸易伙伴,2003年,波兰与欧盟的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64.5%。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捷克、瑞典和比利时是波兰的主要贸易伙伴。
2003年,波兰最大的五个出口国是:德国172.81亿美元,增长30.4%,占波出口总值的32.3%;法国32.67亿美元,增长32.1%,占波出口总值的6.1%;意大利30.77亿美元,增长36.4%,占波出口总值的5.7%;英国26.99亿美元,增长26.9%,占波出口总值的5.0%;荷兰24.07美元,增长30.7%,占波出口总值的4.5%。2003年波兰最大的五个进口国是:德国165.84亿美元,增23.7%,占波进口总值的24.4%;意大利57.89亿美元,增长25.5%,占波进口总值的8.5%;俄罗斯52.15亿美元,增长18.3%,占波进口总值的7.7%;法国48.03亿美元,增长25.1%,占波进口总值的7.1%;中国28.9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占波进口总值的4.3%。
文化
节日
新年:每年1月1日
三个国王节:每年1月6日
复活节:每年4月的第3个周日和周一
劳动节:每年5月1日
波兰国旗日:每年5月2日(一般不放假)
国庆日:每年5月3日(宪法日,1791年5月3日波兰颁布第一部宪法)
圣体节:每年6月15日
国家复兴节:每年7月22日
圣母玛利亚升天日:每年8月15日
清明节:每年11月1日
独立日:每年11月11日(1918年11月11日波兰恢复独立)
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
卡廷事件遇难者纪念日:每年4月13日(1943年)
宗教
波兰人特别珍惜其悠久而辉煌的宗教文化传统。总体上,波兰是今日欧洲对宗教仍然保持相当虔诚的国家,境内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气氛浓郁,每周去教堂望弥撒仍是大多数居民重要的生活内容。
波兰9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其中有75%依然忠实虔诚的遵守天主教的传统习俗。虽然历史上曾征服波兰的普鲁士(新教路德会)和俄国(东正教)都企图压制天主教,但反而坚定了波兰人对天主教的信念。前任教皇若望·保禄二世(1978年-2005年在位)也是波兰人。其余的5%人口大多属于东正教或基督新教。
语言
简单地描述波兰语语法就是:词性分为阴性、阳性、中性,随着动词的变化,其它词类有七个格的变化,动词分为未完成体和完成体,动词随着句子中的主语的单数、复数的不同而变化。对外国人来讲要想精通波兰语是相当困难的,这不仅体现在变化多端的波兰语语法上,而且,就波兰语的发音来讲,有的如vs,rz,u,h,ch等音连本土的波兰人都觉困难。但是如果您已经学会了世界语,学习波兰语的这些麻烦就会迎刃而解,因为,世界语是波兰人1887年发明的。英语在波兰人日常生活中没有地位,虽然,波兰一些国立大学有全英语教学课程,但它还不如德语,俄语、乌克兰语受人欢迎。很多中国学生认为英语在波兰会发挥作用是失误的判断。
美食
波兰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东欧国家大致相似。具体而言,波兰人平时以吃面食为主。他们爱吃烤、煮、烩的菜肴,口味较淡。在饮料方面,他们还爱喝咖啡和红茶。在饮用红茶之时,波兰人大都爱加入一片柠檬,并且不喜欢茶水过浓。在饮食禁忌方面,波兰人主要不吃酸黄瓜和清蒸的菜肴。波兰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喜欢请客吃饭。在宴请客人时,波兰人有不少的讲究。
一是忌讳就餐者是单数。他们认定此乃不吉之兆。
二是在吃整只的鸡、鸭、鹅时,波兰人通常讲究要由在座的最为年轻的女主人亲手操刀将其分割开来,然后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食盘之中。
三是不论饭菜是否合自己的口味,客人都要争取多吃一点,并要对主人的款待表示谢意。
美食烹饪
波兰传统烹饪十分为讲究的法国人所称道。波兰烹饪地区性明显,在北部,有很多菜以鱼为主,在中部,有很有名的汤菜流传,在南部,有酸白菜汤和羊奶作成并熏黑的干酪。大部分波兰菜肴不加化学添加剂,用纯自然的方式做成,有些大师可以作出世界绝无仅有的神奇菜式,用龙虾黄油配芫箐甘蓝做成的蛋糕;麋鹿肉用山楂叶子作配菜。波兰人吃饭时先喝汤,汤的种类有甜菜汤、蛋花冷汤、大麦汤有的大麦汤还加上蛋和香肠。主餐的种类有不少,常见的有:炸猪排薄饼和软起司以及各式的洋水饺,种类有肉、马铃薯、起司或蓝莓等。
波兰伏特加(wodka)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精品伏特加”(wyborowa)、“牛草伏特加”(zubrowka)、“高级伏特加”(luksusowa)和“贝尔维德尔伏特加”(belvedere)的牌子几乎在任何地方都是响当当的。从历史记载中古老的波兰特产酒饮料的生产先是啤酒、蜂蜜酒(okowita)、波兰烧酒“帕利科托夫卡”(palikotowka)(旧称生命之水烈酒)之后才是伏特加酒。
波兰烧酒“帕利科托夫卡”是一种生命之水烈酒,根据卢布林地区雅布沃纳(jablonna)保存的古老波兰配方酿成。以谷物为基础的生命之水在橡木桶里沉淀,时间越长,该酒酿成后就会更加醇香。精选辅料核桃和葡萄干萃取物,使得这种伏特加气味芬芳、味道细腻,口感润滑。波兰烧酒“帕利科托夫卡”烧酒是鉴赏家值得一尝的酒。
波兰特产是纯伏特加,其王者桂冠非精品伏特加莫属,它已雄心勃勃的进入了外国市场。它销往70个国家,最热爱它的国家有意大利、墨西哥、法国、加拿大和德国包括中国。精品伏特加已经在国际大赛中获得20个奖项,其中四分之三是金奖。
在加了香味和香草精的伏特加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牛草伏特加,俗称牛草酒,它由精选精馏酒精制成。专家很看重其超凡的芬芳和味道,因为每瓶酒中都添加了野牛草叶片,野牛草使得酒的颜色变得淡黄,使酒的味道更加芬芳浓郁。这种草只在波兰的比亚沃维耶斯基森林中生长。
开胃苦味伏特加(GorzkaZoladkowa)(名虽为苦味酒,其味道相当甜醇)也有很多拥戴者。它由小橙子加入香草和天然焦糖酿成。
著名的格但斯克金箔酒(Goldwasser)十分受人们的青睐,到过格但斯克的旅游者们都会给亲朋好友带回几瓶这种酒作为礼品。这是一种根据16世纪的配方由根茎和香草酿成的伏特加。在这种酒中加入了一些芳香精油、洒上了一点金粉,金粉在透明的酒液中闪闪发光,很多爱好酒收藏的人也常常把这种酒珍藏在自己的酒柜中。
军事
1943年10月12日建立波兰人民军。1990年更名为波兰军队,将8月15日定为建军节(1920年8月15日,波兰军队在华沙近郊击退苏俄红军进攻并转入反攻)。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国防决策机构,总统任该委员会主席。国防部作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负责执行议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和行政保障,部长由文职人员担任。总参谋部是国防部领导下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军队的指挥和训练。
2013年7月22日,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签署法令,对波兰军队指挥系统进行改革。改革后波兰军事指挥部将有原来的4个缩减为2个:总指挥部——负责作战准备及和平时期军队的日常训练;作战指挥部——专门管理波军的海外驻军以及危机或战争时期的作战。总统可以在总理要求下指定战时军队总指挥。波军总参谋部将只负责军队发展规划以及为总统、总理和国防部长在国防事务方面提供建议。
波兰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军分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三个军种。
陆军
波兰陆军兵力16.865万人。设有4个军区,共编有10个师(其中1个装甲骑兵师),17个旅(其中1个空中突出旅),24个团(其中2个战斗直升机团、3个地地导弹团、11个地空导弹团)。
坦克:T-55型862辆、T-72型809辆、PT-92型58辆。
装甲侦察车:6PAM-2型510辆。
步兵战车:6MN-1型1367辆、6PM-1型38辆。
装甲运送车:OT-64型730辆。
自行炮:122毫米533门、152毫米111门、203毫米8门。
迫击炮:120毫米230门。
反坦克导弹:AT-3型263具、AT-4型115具、AT-5型18具、AT-6型7具。
地地导弹:“蛙”式35部。
反坦克炮:85毫米711门。
高炮:23毫米和57毫米共1116门。
地空导弹:SA-6/-7/-8/-9/-13型共1290部。
武装直升机:米-14型35架、米-2URP型37架、PZL-W3型16架。
支援及运输直升机:共100架。
海军
波兰海军兵力1.7万人(含海军航空兵)。
潜艇:3艘。
驱逐舰:1艘。
护卫舰:1艘。
小型护卫舰:4艘。
导弹快艇:7艘。
巡逻艇:22艘。
布/扫雷舰艇:24艘。
两栖舰艇:5艘。
支援和其他舰船:12艘。
空军
海军航空兵:2460人。编有3个团。装备飞机52架,其中米格-21型作战飞机28架;直升机24架,其中米-14PL型武装直升机10架。
波兰空军防空军兵力5.61万人。编成3个军、下辖7个歼击机团、4个对地攻击歼击机团、2个运输机团、5个防空导弹旅及1个独立团。作战飞机356架,武装直升机47架。
对地攻击歼击机:苏-20型10架、苏-21型99架。
歼击机:米格-21/U型178架、米格-23型31架、米格-29U型22架。
武装侦察机:米格-21R/U型16架。
运输机:安-2型等共62架。
直升机:共138架,其中PZL-W3型17架为武装直升机。
教练机:TS-11型等共220架。
另储存有米格-17型13架和米格-21型1架。
空空导弹:“环礁”、“蚜虫”若干枚。
空地导弹:“克雷牛”若干校。
地空导弹:SA-2/-3/-4/-5型200部。
交通
2019年交通运输情况如下:
铁路:铁路总长19398公里,其中标准轨铁路19398公里(包括电气化铁路12018公里);客运量3.35亿人次,货运量2.34亿吨。
公路:公路总长30.4万公里;有2436万辆小轿车,388.3万辆载重汽车;客运量3.28亿人次,货运量19.2亿吨。
水运:内河航运线总长3722公里,内河货运量470万吨,内河客运量140万人次;海运货运量870万吨,海上客运量170万人次。共有船只138艘,其中货船90艘,货船载重261.6万载重吨;海运商港6个,货物吞吐量9386万吨,主要海港有革但斯克、格丁尼亚、希维诺乌西切、什切青等。
空运:波兰开设的定期航班航线的飞机有84架,同43个国家、87个城市有定期航班,国际航线198条;客运量2190万人次,货运量8万吨。主要国际机场是华沙肖邦国际机场。
管道运输:石油及其产品输送主干管道总长2483公里,管道输送量5240万吨。
社会
卫生
波兰的医疗价格比西欧国家低得多,但医疗条件不差,加上很多私人诊所针对外国人开展特种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波兰旅游看病。每年有1000多名外国人到波兰旅游看病,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
科学
波兰在历史上是一个科学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
波兰的科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产生了"天才人物"--哥白尼。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另外,居里夫人是一名法籍波兰人,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波兰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且这些科研成果大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如,1999年3月,欧洲航天局决定集中欧洲各国的航天优势研制并于2003年发射"欧洲特快号"火星探测器,探索火星的奥秘,并期望藉此回答关于火星上是否有水以及生命的种种疑问。波兰科学家参与了这一科研项目,并承担了该探测器的分光光度计研制任务。2001年4月9日,波兰科学家已顺利通过分光光度计的所有测试。波兰科学家设计的新型分光光度计,不仅能够探测火星大气中的水蒸气以及火星上水的痕迹,而且还可以通过记录火星表面夜间释放的红外线了解它的矿物成分,发现在火星海洋中形成的沉积岩。
波兰建立了众多的科技博物馆。到2002年底,波兰全国各类科技博物馆共达661家。
教育
从2017年9月1日起,波兰实行新的国民教育体制,取消初中,分为小学8年,普通中学4年或职业/技术学校2—5年。高等教育一般为3或5年。2018年,国民基础教育支出约38.89亿兹罗提(约合9.3亿美元),高等教育与科研经费支出约为161.00亿兹罗提(约合38.5亿美元),分别占GDP的0.2%和0.8%。著名高等学府有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1364年)、华沙大学(1816年)、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1919年)、华沙工业大学等。
媒体
2019年,全国出版发行各类报纸杂志共6788种,其中主要的综合类报纸及2020年前三季度总发行量为:《选举报》,811.03万份;《事实日报》,2010.24万份;《超级快讯》,1061.83万份;《共和国报》,289.51万份;《法律日报》,285.32万份。此外,还有《政治周刊》《直言周刊》《论坛报》和《新闻周刊》等。
国家主要通讯社有波兰通讯社(PAP)、广播新闻社(IAR)。国家主要电台和电视台是波兰广播电台(Polskie Radio)和波兰公共电视台(TVP)。1990年10月,众议院通过关于允许开办私营电台和电视台的法令。截至2019年底,共有310家广播电台,其中全国性电台8家;电视台22家,其中全国性电视台19家。
人民生活
2019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人均月工资为4920.1兹罗提(约合1325美元),工业部门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4997.58兹罗提(约合1346美元)。2019年人均住房面积28.7平米;2019年全国有医师90884名,牙医师13509名,药剂师28195名,护士和助产士216024名,每千人有病床4.35张。2019年,人均月消费1251.73兹罗提(约合333美元),其中食品(含非酒精饮料)、衣物、文娱、教育方面花费分别占个人总消费的22.3%、4.8%、6.4%和1.5%。
外交
对外政策
波兰奉行以亲美融欧为引擎,以睦邻周边和全方位外交为两个车轮的外交政策。于1999年3月12日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力主欧盟、北约继续扩大。强化与美战略伙伴关系,与美签署关于在波建立反导基地的协议。力图改善与德、俄关系。充分利用“魏玛三角”合作机制,深化波、法、德三国合作。图斯克政府奉行亲欧政策,力求波兰在欧盟发挥更大作用。重视维谢格拉德集团(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的区域合作。全面发展同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注意加强与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合作。
对外关系
与美国关系
2009年12月11日,波兰和美国签署《美国驻军地位协定》,为美国在波兰领土上派驻军队创造了必要的法律条件。该协议不仅包含“爱国者”导弹的部署问题,还涉及双方在未来10年中的其他军事合作内容。
2009年是波兰与罗马尼亚建交90周年。10月7日,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7日在布加勒斯特总统府与到访的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签署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安全、能源、可持续发展、农业、地区开发等领域的合作。2010年10月,罗马尼亚和波兰签署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行动计划,新签署的行动计划涉及安全政策、欧洲事务、邻国安全、军事合作、国防工业、能源安全等,将全面推动两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8年5月,法国总统萨科齐访问波兰时与波总统卡钦斯基签署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宣言,双方表示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密切合作。
2009年11月5日,法国与波兰就能源合作、国防建设和文化交流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法国承诺帮助波兰发展核能项目成为关注焦点。
1940年,约2.2万名波兰军人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州以西的卡廷森林被集体杀害。1990年4月13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苏方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07年波兰决定将每年4月13日定为“卡廷”事件遇难者纪念日。2011年4月1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将把涉及卡廷事件的所有档案移交给波兰。
与中国关系
1949年10月7日,中国和波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波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早在1950年两国就签署了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中波关系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稳步发展,各层次、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中波经贸关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1997年11月,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近40年来波兰国家元首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2008年10月,图斯克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波关系稳步向前发展。中波经贸关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200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19.8亿美元。
200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19.8亿美元。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波双边贸易额达13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6.7%。
旅游
气候宜人的波罗的海港湾,风景旖旎的喀尔巴阡山区,巧夺天工的维利奇卡盐矿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的人懂得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角,因此他们爱林如命。波兰的森林面积为889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近30%。初到波兰的人,常常会被这诗情画意般的绿色世界所陶醉。旅游业已成为波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城市有罗兹、波兹南、克拉科夫、什切青、格但斯克等。
国内许多景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维利奇卡盐矿、奥斯威辛集中营及比亚沃韦扎森林等。此外,波兰还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人文环境著称。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以及现代天文学的创始人哥白尼均出生于波兰,而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音乐界的一大盛事,被誉为世界最具权威的钢琴比赛之一。
名称 | 所在省级行政区 | 世界遗产类型 | |
---|---|---|---|
1 | 条顿骑士团城堡 | 滨海省 | 文化遗产 |
2 | 托伦古城 | 库亚瓦--波美拉尼亚省 | 文化遗产 |
3 | 华沙历史中心 | 华沙市 | 文化遗产 |
4 | 比亚沃韦亚森林公园 | 波德拉斯省 | 自然遗产 |
5 | 穆斯考公园 | 鲁布斯卡省 | 自然遗产 |
6 | 亚沃尔木结构教堂 | 下西里西亚省 | 文化遗产 |
7 | 百年厅 | 下西里西亚省 | 文化遗产 |
8 | 克拉科夫历史中心 | 小波兰省 | 文化遗产 |
9 | 奥斯维辛集中营 | 小波兰省 | 文化遗产 |
10 | 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 | 小波兰省 | 文化遗产 |
11 | 维利奇卡盐矿 | 小波兰省 | 文化遗产 |
12 | 罗日努夫木结构教堂 | 小波兰省 | 文化遗产 |
13 | 扎莫希奇古城 | 卢布林省 | 文化遗产 |
名人
- 肖邦:波兰人引以为骄傲的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华沙举办的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吸引着全世界好手角逐,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顶级盛事。
- 居里夫人:出生于华沙,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为人类揭开原子的奥秘作出了巨大贡献。
- 哥白尼:现代天文学创始人,日心说的创立者,他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因此使天文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然科学从此获得了新生,这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的殿堂级电影大师,他对世界电影的贡献巨大。
- 普偕弥克:科学家。
- 若望·保禄二世:前天主教教宗。
- 辛波丝卡: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维托尔德·皮莱茨基:波兰民族英雄,波兰抵御组织成员。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