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五眼果树皮

五眼果树皮 (《南宁市药物志》) 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树皮南酸枣乔木,高7~18米。树干挺直,树皮褐色纵裂黑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具长柄;小7~15,对生,斜长至长,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尖或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下面腋有时具丛毛;小叶柄长3~5毫米,端的一长10~15毫米。杂性,异株;雄花和假两性淡紫,直径3~4毫米,成聚伞......
目录

植物形态

南酸枣

乔木,高7~18米。树干挺直,树皮褐色纵裂黑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具长柄;小7~15,对生,斜长至长,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尖或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下面腋有时具丛毛;小叶柄长3~5毫米,端的一长10~15毫米。杂性,异株;雄花和假两性淡紫,直径3~4毫米,成聚伞状花序雌花较大,单生于上部腋,具梗;萼杯状,钝5裂;花瓣5;雄蕊10,丝基部与10裂的花盘,在假两性中的约与花瓣等长,在雄花中的突出;子房上位,5室,每室有下垂之胚珠1颗,花柱5,分离。浆果卵形,长2~3厘米,宽1.4~2.5厘米,成熟时黄色;核坚硬,近先端有4~5个显明的眼点。期3~5月。果期3~10月。

常见于疏林中。分布湖南、 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贵州等地。

药物介绍

五眼果树皮·版本一

【药 】:五眼果树皮

【来 源】:为子叶植物药漆树科植物南酸枣树皮

【功 效】:解毒敛疮

治】:治 疮疡伤,阴囊湿疹

性味归经】:涩,①《陆川本草》:“酸,。”②《南宁市药物志》:“涩,平。”入

【用法用量】:外用:水洗,或灰、膏涂

】:南酸枣:酸枣、酸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贵州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可采。

【拉丁】:原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1

【考 】: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中药化成分】:树皮均含鞣质,含量依次为7.25~19.55%、8.2%、2.5~11.45%。

五眼果树皮·版本二

【出处】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Wǔ Yǎn Guǒ Shù Pí

【英文】Bark of Axillary Choerospondias

南酸枣、酸枣、酸树。

【来源】

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Spondias axillaris Roxb.]

采收和储藏:树皮全年可采,晒干或膏。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沟谷林中,喜光,速生,适应性强。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候。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但不耐,要求充分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除过酸过碱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果实夏、秋季成熟,采回晾干后,即可播种。因种子坚硬,用湿沙擦种皮,冷天浸种1d。条播或播,30cm×30cm播。覆土4cm,浇水,常保持苗床湿润,当苗高35cm左右即可定植。

【化成份】树皮中含柚皮素(naringenin),南酸枣甙(choerospondin)。

性味】酸;涩;凉

归经

【功能治】清热解毒;祛湿;杀虫。疮疡伤;阴囊湿疹痢疾白带;疮癣

【用法用量】服:汤,15-30g。外用:适量,水洗,或膏涂。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杀虫去腐。治疮疡溃烂,绣球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伤,疮毒

【摘录】《 中华本草》

临床应用

①治疗烧伤

有保护创面、防治感染、制止疼痛、减少渗出等作用,从而能较好地控制 血症休克,促使创面愈。用法:一五眼果树皮(皮)二斤,加水5000毫升,4~5小时后去渣,浓缩成500毫升,加入防腐,高压消毒备用;也可将药液进一步浓缩制成油纱布使用。对早期创面,一般常规清洗消毒后涂以药液,暴创面,不久即可自结痴。每日涂1~2次。亦可用油纱布均匀地紧贴于创面上,再用纱布棉垫加压包扎。如创面感染,痂下有脓液者,应及时去掉痂皮,重新清洗涂药;使用油纱布时,宜采用半暴疗法。二五眼果树皮8份,干栀子2份,捣碎混浸泡于60%48~72小时,过滤去渣。用时须将浸出液沸直至呈稀状(约为原液1/3),冷却后均匀涂于创面;创面感染者,须将脓痂清除后涂药。此外,也可用五眼果树皮成半流浸膏后和入等量植物油调匀涂创面,或研成粉末撒于患处。据临床观察,一般轻度烧伤10~14天可获得痂下愈,中度、重度烧伤也可在2~3周痊愈。由于涂药后创面很快成一层干的棕褐色薄膜,因而能保护创面,起到了"人造皮肤"的作用;但这对观察创面情况也带来一定困难,如创面渗液较多时,又易导致痂下积脓。此外,对创面疼痛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解决。

②治疗 细菌性痢疾

枣树皮去掉表层粗糙部分,晾干。4两为1,水两次,混浓缩成100毫升。服每次50~100毫升,一日2次;或保留灌肠,一次50~100毫升,每天1~2次。重者服灌肠并用。观察60例(急性52例,慢性8例),均治愈:腹痛便消失,便次每日1~2次,大便成,大便常规镜检阴性或脓细胞0~2个/高倍,乙状结肠镜检肠象阴性。治愈日数平均4.12天,最短1天,最长15天。据观察,单独服不如并用灌肠者奏效快、疗效高。慢性菌痢临床症状虽易消失,但肠象转为阴性较为缓慢,故宜服灌肠并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五脉山黧豆

下一篇 五瓣寄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