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氏假瘤蕨
植物形态
【英语】VeitchPhymatops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matopsisveitchii(Bak.)H.Ito[PolypodiumveitchiiBa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5-20cm。根茎细弱,横生,与叶柄基部被淡棕色、披针形鳞片,薄膜质。叶远生;叶柄长2.5-10cm,禾秆色,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向上无毛;叶片薄纸质,三角状卵圆形,长6-10cm,宽4-7cm,基部圆形或圆楔形,羽状深裂;裂片7-11枚或更多,长圆形或卵形,长2.5-4cm,宽6-12mm,先端钝,基部以狭翅相连,边缘有细锯齿,基部一对羽片不缩短,略斜向上;叶脉明显,小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接近中脉。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中树干或石上。
药用
【性味】辛;咸;涩;温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辛、咸、涩、性温。有调气除湿的功能。用于风湿、脚气、小儿冷气腹痛。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 | 乌鸡骟、花狼鸡、地五爪 |
汉语拼音 | weishijialiujue |
英文名 | VeitchPhymatopsis |
药材基原 | 为水龙骨科植物维氏假瘤蕨的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植株高5-20cm。根茎细弱,横生,与叶柄基部被淡棕色、披针形鳞片,薄膜质。叶远生;叶柄长2.5-10cm,禾秆色,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向上无毛;叶片薄纸质,三角状卵圆形,长6-10cm,宽4-7cm,基部圆形或圆楔形,羽状深裂;裂片7-11枚或更多,长圆形或卵形,长2.5-4cm,宽6-12mm,先端钝,基部以狭翅相连,边缘有细锯齿,基部一对羽片不缩短,略斜向上;叶脉明显,小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接近中脉。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安徽,台湾,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地林中树干或石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
剂型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咸,涩,温 |
归经 | 脾,肾二经 |
功效 | 理气除湿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主治 | 风湿痛,脚气,小儿冷气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辛、咸、涩、性温。有调气除湿的功能。用于风湿、脚气、小儿冷气腹痛。 |
考证 | 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