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蕹菜

蕹菜 蕹(wèng )菜(拉丁:Ipomoea aquatica Forssk.),称空菜、藤藤菜,是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蕹菜,中空,无毛;三角状长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3-6厘米;蒴果卵球或球种子被毛。其原产于东亚地区,分布遍及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宜生长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多湿的地,不耐。“壅菜”意思是“以壅盛来”之菜;后来因“壅”和“蕹”同音,......
目录

物种起源

“壅菜”意思是“以壅盛来”之菜;后来因“壅”和“蕹”同音,故得蕹菜”。

据考古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的古代居民就已始种植蕹菜。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蕹菜的记载。例如《农本草》中就有“蕹菜,味甘,性凉,无毒”等描述。

品种分类

蕹菜栽培上有品种之分,有的以栽培条件分为水蕹菜(又叫小种或大蕹菜)和旱蕹菜(又叫大种或小蕹菜),有的以色分为白种(植株绿色白),紫种(植株各部 略带紫色淡紫)。

形态特征

蕹菜一年生草本,蔓生或浮于水。,有节间中空,上生,无毛。

叶片状、大小有变化,卵形、长卵形、长卵状披针披针,长3.5~17厘米,宽0.9~8.5厘米,端锐尖或渐尖,具小短尖头,基部心形、戟或箭,偶尔截形全缘波状,或有时基部有少数粗齿,两面近无毛或偶有稀疏柔毛;叶柄长3~14厘米,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5~9厘米,基部被柔毛,向上无毛,具1~3(-5)朵苞片鳞片状,长1.5~2毫米;花梗长1.5~5厘米,无毛;萼片近于等长,卵形,长7~8毫米,端钝,具小短尖头,外面无毛;花冠白色、淡红色紫红色,漏斗状,长3.5~5厘米;雄蕊不等长,丝基部被毛;子房锥状,无毛。

蒴果卵球至球,径约1厘米,无毛。种子密被短柔毛或有时无毛。

生长习性

蕹菜原产于南,性喜温暖、湿候,耐炎热,不耐霜冻,在长江流域各省4~10月都能生长

分布范围

该种原产中国,作为一种蔬菜广泛栽培,或有时亦为野生状态。中国中部及南部各省常见栽培。分布遍及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繁殖栽培

栽培技术

蕹菜是一类既可生活于旱地又可生活于水田的水陆两栖性植物,但还是水分较多时生长旺盛,最适宜在肥水田或畜舍附近的常排粪水的田中种植。较肥的旱地也能种植,在旱地种植能促进其多结种子,所以留种时可在旱地栽培

蕹菜土壤的适应性强,既耐肥,又耐,也有一定的耐瘠性,但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为了达到高产,以富含有机质的粘壤或壤土栽培为最适。蕹菜不耐旱。

蕹菜蕹菜种子在15℃左右始发生长适温为20~35℃,种蔓腋芽萌发初期温度达30℃以上时,萌快。光照要充足,但对密植的适应性较强,属短日照型,特是藤蕹比子蕹对短日照要求更严,日照稍长就难于结实,故常用无性繁殖

蕹菜分旱栽和水植两种栽培式。北以旱栽为;南旱栽、水植并存。早熟栽培以旱栽为,中晚熟栽培多数水植。

蕹菜栽培技术

(1)播种、育苗与定植:旱蕹菜地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华北地区圳地播种一般在4月中旬前后陆续进,可一直延续到8月份。若利用保护设施,播种期可提前。地直播采用条播或点播,30厘米~35厘米。点播15厘米~20厘米,每种子2、3粒。直播亩用种量10千克左右,当苗高3厘米左右便可分批进间苗,最后15厘米~20厘米离定植。

育苗移栽多采用平畦育苗,撒播。每亩苗床用种量18千克左右,可定植10~15亩。

蕹菜种子种皮厚而坚硬,吸水慢。早春温低,出苗缓慢。如遇低温多雨天,容易造成烂种,所以应于播种前浸种(约浸24小时)催,播后盖细土1厘米厚,以利种子和扎,并覆塑料薄膜提温保温,待苗出土后撤摸。5~7天后出苗。当苗高15厘米~20厘米时分批取大苗移栽定植。定植株为15厘米~20厘米左右,每1~2株。

(2)无性扦插:凡是不能结实的品种,只能进无性扦插繁殖蕹菜易发定根,故无性繁殖易成活。具体法不一。有些地是将前一年留好的种蔸直接栽植于大田,幼苗长出35厘米以上时进压蔓,以便再发新,促发新苗。以后常压蔓,直到布满全田,再分期分批采收上市或移栽。也可将前一年留下的藤置于20℃~25℃的温暖苗床催,苗高10厘米~20厘米时扦插向阳、温暖肥沃的土壤之中,以扩大繁殖系数,然后扦插于本田。

(3)肥水管理:旱栽宜选择地势低,土壤湿润而肥沃的地块栽培。定植活棵后,除要中耕除草,以利提高地温外,还要施追肥。定植1个月后,进入夏季,温升高,植株生长迅速,需肥需水量大,要勤追肥、勤奋浇水。

肥料以追施衡薄人粪尿和速效氮肥为,追肥浓度不能过高,以免烧苗,应掌握称轻后重的原则。土壤常保持湿润状态。尤其是高温干旱季,要勤浇水、浇足水。为促使迅速生长,提早采梢上市,可用20ppm赤霉素对幼苗进面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共进2~3次。

蕹菜栽培技术

蕹菜有浅水栽植和深水浮植两种。

浅水栽植是利用浅水田或浅水塘栽培。栽前先将水放掉,进整地、去除杂草,然后扦插。插条长约20厘米,26厘米左右间隔离斜插入2~3,深度3厘米左右,种秧出水面即可。扦插后,为提高土温、利于发成活,水层不宜过深,一般以保持6厘米~9厘米为宜。

深水浮植的法是将蕹菜15厘米左右的离,编在发辫的藤蔑或稻草上。为使子两面的重量相等,要将种秧的头尾相间旋转。

藤蔑或草长10米分3米,两头做成圈,套在塘边的木桩上。这样,种秧便可随水面升降而上下浮动。为了便于管理,藤蔑或草在水中的排列式可采取大、小。大之间相1米,小之间相30厘米。

蕹菜的管理简单,在水质比较肥沃流水处,植株生长良好,一般多不施肥。而在缺肥的死水处,则应施肥。下水时温度高,每10~15天采收1次,天凉后,隔20多天采收1次。采收法同旱蕹。浮水栽植的蕹菜植梢肥嫩,但因不便施肥,一般产量不高。到生长后期衰老,而秋季菜种类已多,可放任生长,作青饲料用。至霜降以前采收完毕。

病虫防治

病害

一、危害与诊断:

要为害叶片。幼苗受害可导致死苗。上病斑近上病斑近,暗褐色斑微具轮纹,均生微细的小黑点,发生严重时,叶片枯死,植株局部或全部死亡。

二、防治法:

蕹菜发病初期,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600倍液,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 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 800倍液等喷雾防治,10天1次,连续防治2~3 次。

腐败病

一、危害与诊断:

是全株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渐扩至叶柄部、产生褐色斑或腐败,后期在叶柄上产生大量暗褐色菌核。

二、防治法:

  1. 加强苗床管理,科,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 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90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3. 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4. 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40%拌种双粉,也可用40%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每平米苗床施药8克。药土处理法同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须混入等量福美双可奏效。也可采用氯化苦覆膜法,即整畦后每隔30厘米把2~4毫米的氯化苦深施在10~15厘米处,边施边盖土,全部施完后用地膜把畦盖起来,12~15天后播种定植。

白锈病

一、症状表现:病斑在面生,正面初现淡黄黄色斑点,后渐变褐,病斑较大,面生白色隆起状疱斑,近至不规则,有时愈成较大的疱斑,后期疱斑破裂白色孢子囊,叶片受害严重时病斑密集,病叶片落.

二、发病条件:

  1. 连作地、前茬病重、士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不良;或士质黏重,士壤偏酸;
  2. 氮肥施用过多,栽培过密,株、间郁敝,不通透光;
  3. 种子带菌、育苗用的养士带菌、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或带菌;
  4. 早春多雨或霉雨来早、候温暖空湿度大;秋季多雨、多雾、重流来早时易发病;
  5. 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湿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三、防治法:

  1. 选用地势高的田地,并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
  2. 播种后用药士做覆盖土,移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这是防治病虫的重要措施;
  3. 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残体;
  4. 水旱轮作、育苗的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5. 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灌水,地面盖上地膜,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
  6. 选用抗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或浸种灭菌;
  7. 理密植,及时去除病、病、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施药或生石灰
  8. 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虫害

雍菜菜青虫

一、症状表现:

要是对面的啃伤。

二、防治法:

农业防治

  1. 冬季清除地上部枯及病残体,并结深翻,加速病残体腐烂,采收罢园后,要彻底清除病株残,集中烧毁。
  2. 重病田实 1~2 年轮作,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减少病虫源。
  3. 施肥,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抵抗力。
  4. 雨季来临时,及时沟排水,田间不积水。需浇水时应选择在晴天下午进,每次浇水不要超量,切忌大水漫灌。

防治

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氟啶脲乳油12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1次。

主要价值

养价值

菜是碱性食物,并含有钾、氯等调水液平衡的元素,食后可降低肠道的酸度,预防肠道的菌群失调,对防癌有益。所含的烟酸维生素C等能降低固醇、甘油三酯,具有降脂减肥的功效。空菜中的绿素有“绿色灵”之称,可洁齿防龋除口臭,健美皮肤。

菜的粗纤维素的含量较丰富,这种食用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浆及果等组成,具有促进肠蠕动、通便解毒作用。

蕹菜菜性凉,菜汁对金黄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预防感染。因此,夏季如常吃,可以防解热、凉血排毒、防治痢疾。嫩梢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同等量的西红高4倍,钙含量比西红高12倍多,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

药用价值

性状:常缠绕成把。扁柱,皱缩,有纵沟,具,表面浅青黄色至淡棕色上或有分枝处色较深,近下端处多带有少许淡棕色须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片皱缩,灰青色,展平后呈卵形、三角披针;具长柄。微味淡。以粗大、色灰青者为佳。

性味:甘;

归经:肠;

功能治:凉血清热利湿鼻衄便秘;淋浊;便血尿血痔疮肿;折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服:汤,60~120g;或捣汁。外用:水洗或捣

  1. 不止:蕹菜,和糖捣烂,冲入沸水服。(《岭南采药录》)
  2. 治淋浊,小便血,大便血:鲜蕹菜洗净,捣烂取汁,和蜂蜜酌量服之。(《闽南民间草药》)
  3. 治翻肛:空筒菜二斤,水二斤,烂去渣滤过,加白糖四两,同饴糖状。每日服三两 ,一日服二次,早晚服,未愈再服。(《贵州中医》)
  4. 治出斑:蕹菜野芋雄黄朱砂。同捣烂,胸前,(《岭南采药录》)
  5. 囊痈蕹菜捣烂,与蜜糖和匀患处,(《岭南采药录》)
  6. 治皮肤湿痒:鲜蕹菜,水数沸,候微温洗患处,日洗一次。
  7. 治蛇咬伤蕹菜洗净捣烂,取汁约半碗和服之,渣涂患处。
  8. 蜈蚣咬伤:鲜蕹菜食盐少许,共搓烂,擦患处。(⑥以下出《闽南民间草药》)

各家论述:

  1. 《南草木状》:能解冶葛毒。
  2. 医林纂要》:解砒石毒,补心血水。
  3. 《岭南采药录》:食狗肉中毒食之。
  4. 《广州植物志》:服解饮食中毒,外用治一切胎毒,肿物和扑伤。
  5. 《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春烂熟,熨吹乳。
  6. 《陆川本草》:治肠胃热,大便结。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淡;平

归经

功能治:健脾湿妇女白带;虚淋

用法用量:服:汤,200~250g。

  1. 治痨伤肺热吐血蕹菜根半斤,白茅四两,红苋菜四两,鲜山红二两,棕树根一两。,加肉、白糖服。(《重庆草药》)
  2. 治妇女白带蕹菜根一斤,白木槿半斤。肉或鸡服。(《重庆草药》)
  3. 治龋齿痛:蕹菜根四两。水各半同含漱。(《广西药物植图志》)

各家论述:

  1. 《分类草药性》:专治妇人白带,虚淋,久咳,盗汗
  2.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行气消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蕹菜根

下一篇 菵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