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蜈蚣

蜈蚣 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又天龙,属于蜈蚣蜈蚣肢动物。蜈蚣呈扁平长条,全体共 22个环,头部暗红或红褐色,有头覆盖,前端两侧有触角和颚肢一对;躯干部第一与头同色,其余为棕绿色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20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自第二起,两侧有步足一对,多为黄色或红褐色,呈弯钩蜈蚣与其产地有,因该虫产于吴地,又属虫类。蜈蚣分布于中国江苏......
目录

物种起源

源起希留利亚纪(志留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

形态特征

蜈蚣蜈蚣(Centipede)扁长肢食肉动物,每一皆有脚一对。和肢动物一样,以多肢生物闻

蜈蚣

蜈蚣呈扁平长条,长9cm~17cm,宽0.5cm~1cm。全体由22个环组成,最后一略细小。头部两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部棕绿色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起每体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质脆,断面有裂隙。微腥,并有特殊刺的臭,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一般称为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的毒腺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强,被蜇后会造成疼痛但不会致命。

药用蜈蚣是大型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子”是蜈蚣近亲,蚰蜒,只有15对步足和1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对、45对,最多的达到750对。

消化系统

蜈蚣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机械作用和化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消化道简单,从到肛门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后为膨大的,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前肠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要场所,后肠担任成粪便及运送至尾的肛门排出体外的任务。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呼吸系统

蜈蚣气管系统进呼吸。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门,它是气管成时留下的陷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在第4、6、9、13和16,其他各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门有启装置,使门可启时体出入无阻,时可防止体水分发及外物入侵。

环系统

蜈蚣环系统为管式环,但比较发达,管状心脏消化管,贯通躯干部,并有围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面汇神经管,这些管有分支进入腔。此外,蜈蚣除末端几外,在每有一对孔,孔为液从窦进入心脏孔。

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系统为马氏管。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腔中,并自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

蜈蚣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神经,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食道下神经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此后则为2条后神经索和每一对神经,随体的愈神经也愈,每对神经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以调身体的活动。

生殖系统

蜈蚣为雌雄异体。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是单一的卵巢巢,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它们皆通到输卵管管的末端。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面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成为卵而排出。

雌雄鉴

蜈蚣的雌雄鉴比较复杂,需从头部、体型、体质等面综分析才能确定。头部呈扁平状而较大,第21后缘较平、体型较大、较宽,部肥厚,体质较软,用手挤尾部生殖区无生殖肢外的为雌性;头部隆起呈,第21后缘稍隆起,尖,体型较小、较窄,部较瘦,体质较硬,尾部生殖区有l对退化的生殖肢的为雄性。

生活习性

为习性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对缝试探,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栖息环境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流通的地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转冷时,钻入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蜈蚣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转暖又始活动觅食。

食物习性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

分布范围

蜈蚣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襄阳、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80%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70年代浙江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

繁殖饲养

人工饲养

一、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交配,40天始产卵,雌蜈蚣卵产生在自己的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直到孵化出幼蜈蚣,然后长大至成虫。

二、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脏、、软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也可作为蜈蚣的食物。

三、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蜈蚣必须要立体养殖,蜈蚣池必须要建的适蜈蚣生存。建立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排水便、阴湿、僻静的地。可建在室,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米为宜。池四周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檐。1平米养殖蜈蚣在50条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00条。

四、管理要点。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饲养密度,必须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3.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4.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5.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7.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养殖技术

蜈蚣的图片1.箱养,养殖箱用木制成,其大小以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较为适宜,箱内壁贴上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箱配制有一个纱的箱盖。箱制成后,放在室适当的位置,多个箱则排放好,箱底放多层瓦,瓦间的离为1.5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垫脚,通常5~6为一叠,这样瓦间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栖息。瓦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便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环境。而且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预先制作好的新的瓦,以保持湿润和清洁卫生。

2.缸养,通常采用陶瓷缸,选择径宽50~60厘米,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摆放在适当位置,缸底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在上面盖一层30厘米厚的肥沃菜园土,稍整平,在土表上箱养式堆叠瓦,最上层瓦离缸20厘米左右,在缸上用纱盖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养,是在室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米左右为适宜,长,池高为50~60厘米,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镶嵌一圈。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层瓦,瓦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在天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离墙的一定离外挖一条深50至60厘米的坑,坑堆放石头,碎砖碎瓦,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纱盖或塑料纱盖罩严。

交配繁殖

蜈蚣系卵胎生,繁殖快,一般在六、七、八月间进交配,在正常情况下,从交配到产卵需4个月时间,产卵时雌蜈蚣在泥土中挖有小坑,母体呈S,后面的尾由于身体弯而搭在身体中部的面,由生殖孔排出的卵料积聚部粘着成团,再翻转身体把卵团环抱起来,卵团一般60~70粒左右,少的也有20~30粒。蜈蚣卵子过20天左右就蜕去卵膜和胎皮,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雌蜈蚣仍紧紧地把幼体团抱在足间,幼体很少活动,过25天至30天以后,幼体进第二次蜕皮,其体与成体相似,体色仍为乳白色,身体中段稍为肥胖过35天至42天进第二次蜕皮,体色为灰黄色,活动力增强,不再紧密抱成团,而是松地集中在母体面,这时幼体与母体可以分离,把母体放在大群让其交配,并给产后的蜈蚣充分给食,幼蜈蚣给投小饲料。(也可单产,用广罐头瓶里边放有土,把母蜈蚣放进去)。

产前加强喂食:蜈蚣孵化期间不进食,不水,靠消耗本身的养维持活动,产卵前,母体有大量进食蓄积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食物品种,以促使母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养。

孵化期间的护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强光等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在孵化期如果观察时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或强光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孵化器随时给予一定的水分,周围略有潮湿,这样就不会影响胎的正常发育

孵化结束后,幼蜈蚣虽然暂成团群居,但也可单独活动和食,此时母体也逐渐离孵化巢单独活动,因蜈蚣有争抢食物的怪癖,强欺弱,大欺小,所以应及时将大小蜈蚣分窝饲养。

孵化技术

蜈蚣孵卵蜈蚣为卵生。产卵时,蜈蚣躯体成S,后面几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蜈蚣卵粒就从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蚣可能是在分泌某种腺和基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

卵呈,大小不一。一般卵的直径约3~3.5毫米,米黄色,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无显著变化,只是由米黄色逐步转白;半月后卵粒增长成,中间痕线裂,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状,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虫态,体长约1.2厘米,并能在母蜈蚣怀抱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四处觅食。孵化期,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过数次蜕皮,每蜕1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黄色,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拨动不能迅速逃避。

蜕皮时,蜈蚣用头部前端着石壁或泥壁,先,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蜕到躯体第7~8时,蜕出触角。最后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4~6分钟蜕出一,全部蜕出约需2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蚂蚁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

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人工喂饲长得快。

疾病防治

人工养殖的蜈蚣人工饲养蜈蚣要问题是疾病防治,现将蜈蚣要疾病及其防治法介绍如下:

1、绿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使蜈蚣受绿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要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疗法是: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病蜈蚣,直到病愈。

2、肠炎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7天后死亡。治疗法是:用磺胺0.5克研细后用饲料300克拌匀;另用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拌匀,隔日错喂食。

3、壳病:由于蜈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使真菌在躯体寄生起。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治疗法是: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1克,共研成细末同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

4、黑斑病:是人工养殖蜈蚣中最常见的要病害。尤其是在夏季,人工养殖池很容易发生由霉菌所致的“黑斑病”,往往造成当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有时成年的大蜈蚣也会因被感染上这种霉菌病而致死。据我们多年调查,很少发现野生蜈蚣有这种疾病。因此可以认为,“黑斑病”是养殖条件下的一种严重病害。

发现病蜈蚣,立即隔离饲料,可用0.25克的红霉素金霉素研粉加水600毫升强迫其饮用药水,每天二次,连续3~4天,或用红霉素金霉素加水研喷洒在砖头瓦上。同时注意卫生,注意水质。

除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外,可以把治疗霉病的药物与食物拌在一起,以饲喂患病的蜈蚣.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黑斑病”的药物有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也可以在池(巢外)试用紫外线灯光照射的法加以预防或进助治疗,以达到杀死致病霉菌,防病治病的的。

可用食母生0.6克、氯霉素0.25克、土霉素0.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防治。

成品加工

蜈蚣干的加工法:

将已采收的蜈蚣放入盆,用热水快速烫死,但不能把蜈蚣烫烂。

取长宽与蜈蚣长宽相等、两端削尖薄竹,一端刺入蜈蚣的头部下鄂,另一端插进尾端,借竹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干即可。

晒干以后,不要去掉竹,以50条为一包,用薄纸包好,放在缸存放,并在缸放一些樟脑,以防虫蛀。缸应放在干处,防止潮湿影响质量。放入缸不能用硫磺薰,以免蜈蚣干在储存期间足、变色,降低品质。

蜈蚣干要求:身体干,体无杂质,无霉变,无虫蛀。身体挺直,完整无断头断足。

种类介绍

药用蜈蚣是大型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子”是蜈蚣近亲,蚰蜒,只有15对步足和1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对步足。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部呈红黑色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部和足部呈蓝色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1/2。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1.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关节炎。

神经牵拉伤。

神经痛。

2.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呛咳

哮喘。

慢性间质性肺炎

3.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性面瘫

气虚瘀型半身不遂。

4.治疗皮肤科疾病

带状疱疹

银屑病。

皮下脂肪

5.治疗肿

Lewis肺癌

肝癌

6.治疗外科疾病

乳痈

鸡眼

瘢痕组织

7.其他难治性疼痛。

现代药理研究

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固醇(Cholesterol)、蚁酸(Formicacid)等。亦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组氨酸、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有以下药理作用。

1.镇静、镇痛、中枢抑制、抗惊厥和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蜈蚣和少棘巨蜈蚣有相似的药用价值,醇提物、水提物均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痉和抗炎作用,对热法刺激起的疼痛有显著镇痛作用,且小量优于大量;对二甲苯起的小廓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体外抑菌实验发现两者的酸性水提液均有明显的抑制致病真菌作用,强度亦十分相近,其1/100浓度的酸性提取液对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在浓度为1/400时,对羊毛状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当浓度为1/800时,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两种蜈蚣的各种水溶及脂溶成分对细菌的抑菌圈均小于10mm,故不能抑制所试细菌的体外生长,提示两种蜈蚣均不能直接用于治疗外表和深部皮肤的致病细菌感染,两者的某些消炎功效也并非直接杀灭细菌作用。

蜈蚣还可使小放数显著增加,微径增大;镇痛抗炎作用明显;升高脾脏指数。

研究发现蜈蚣和少棘巨蜈蚣对硝酸士的宁所起的惊厥脊髓)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小惊厥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超强电流所致惊厥和戍四氮所致惊厥无对抗作用,表明两种蜈蚣的镇静作用要是作用于脊髓,其药效作用相似。

蜈蚣能减少腔因注射0.6%起的扭体反应次数,并提高扭体抑制率,延长戊巴比妥钠起的小睡眠时间,为其镇静、镇痛及惊厥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蜈蚣水提取液对小具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随量增大而作用增强,与蜈蚣粗毒(毒颚分泌液)对小具有先兴奋、惊厥而后呼吸麻痹的作用相矛盾。蜈蚣还能减少中枢神经系统衰退症状,包括记忆丧失。

2.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蜈蚣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以及α1、α2和γ球蛋白,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所需;具有强壮滋补作用。同时,蜈蚣作为异体蛋白,服用后亦可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助人体正气,有利祛毒。

蜈蚣水提物能显著降低大清中过氧化脂质及组织中脂褐质含量,可使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升高,使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明显增加;显著增强机体吞噬细胞吞噬活性,对吞噬细胞Fc受体有显著增强作用,提示其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作用。

3.对环系统的作用

蜈蚣所含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适当量可扩张管,降低液黏滞度,改善局部组织因长期不畅缺氧所致的高凝状态,利于病变组织细胞的复原,即其通结的物质基础。

毛小平等研究表明,蜈蚣可使小RBC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降低,凝时间延长,微放数显著增加,微径增大;为蜈蚣结提供了一定的药理依据。

蜈蚣通过调一氧化氮(NO)/皮素(ET)的平衡,抑制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显著提高NO及iNOS的表达,提示蜈蚣具有保护皮细胞,防治皮细胞增生的作用;通过调脂代谢,降低全黏度;通过下调c-myc基因表达水平,有效抑制家兔血管平滑细胞(SMC)增殖,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成有较好的防止作用,揭示了中医存在的微观物质基础,为中药蜈蚣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蜈蚣提取液对在体大心脏流动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对急性再灌注损伤的左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系。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蜈蚣水提物冻干粉20mg/kg量时对大液、酸、酶、蛋白酶总活力及对小小肠推进运动有促进作用,40mg/kg量时还可提高蛋白酶活力及液量、液蛋白量,提示蜈蚣具有增强肠功能的作用。

5.抗肿作用

蜈蚣的水提取物(250、125mg/L)和醇提取物(4000、2000mg/L)均能使小睾丸第7相细管原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提示有一定的抗肿作用。分析表明蜈蚣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胺化成分并具有一定的抗肿作用,已有相实验实其提取物对人和小鼠肝癌、胃癌肺癌肾癌结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有显著抑制效力。

物种危害

毒素成分

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固醇(Cholesterol)、蚁酸(Formic acid)等.亦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组氨酸、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

临床表现

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身黄脚蜈蚣咬到手,咬伤处会很快产生剧烈疼痛,一般2个小时关节处,3个小时腋窝处始剧烈疼痛,4~5小时胸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一般不会导致致命危险。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咬伤处理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局部应用冷湿,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周围可用,切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防治

要预防蜈蚣进入家里,可以在窗户或者门放两盆鸡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科威特国

下一篇 薇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