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蜈蚣草

蜈蚣草 蜈蚣草(拉丁:Eremochloa ciliaris (Linn. ) Merr.),百足草,禾本科蜈蚣草多年生草本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濒危物种红色录-无危(LC)。蜈蚣草秆密丛生,纤细直立,高40-60厘米;叶片常直立,长2-5厘米,宽2-3毫米,先端渐尖。总状花序单生,常弓,长2-4厘米,宽约3毫米,花序总梗及其轴节间被微柔毛;果期夏秋季。要分布于福建广东、......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密丛生,纤细直立,高40-60厘米。叶鞘压扁,互相跨生,鞘具纤毛;叶舌膜质,极短,平;叶片常直立,长2-5厘米,宽2-3毫米,先端渐尖。总状花序单生,常弓,长2-4厘米,宽约3毫米,花序总梗及其轴节间被微柔毛。无柄小穗卵形覆瓦状排列于总状花序轴一侧;第一颖厚纸质,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端突尖,无翅,两侧具多数长2.5-3毫米近平展的刺;刺微粗糙;面密生柔毛或微柔毛;第二颖厚膜质,3之下部有窄翅;第一小花雄性,外稃先端钝,内稃较窄,花药长约1毫米;第二小花两性或雌性;花药较大,长约1.5毫米;柱头黄褐色。颖果,长约2毫米。

有柄小穗完全退化,仅存有长尖的小穗柄,柄长约2毫米,基部着生处具柔毛。果期夏秋季。

生长习性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生长适温3~9月为16~24℃,9月至翌年3月为13~16℃。冬季温度不低干8℃,但短时间能耐0℃低温。也能耐30℃以上高温。

蜈蚣草湿土壤和较高的空湿度。春、秋季需充足浇水,保持盆土不干,但浇水不宜太多,否则叶片易枯黄落。夏季除浇水外,每天还需喷水数次,特悬挂栽培需空湿度更大些,否则空,羽状小易发生卷边、焦枯现象。规模性栽培应设遮阳网,以50%~60%遮光率为适。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印度缅甸及中南半岛都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繁殖栽培

繁殖

常用分株、孢子和组培繁殖

1、分株繁殖:全年均可进,以5~6月为好。此时温稳定,将母株轻轻剥,分匍匐,每10厘米盆栽2~3丛匍匐。15厘米吊盆用3~5丛匍匐。栽后放半阴处,并浇水保持潮湿。当萌发出新时,再放遮阳网下养护。

2、孢子繁殖:选择腐土或泥炭土加砖屑为播种基质,装入播种容器,将收集的肾蕨成熟孢子,均匀撒入播种盆,喷雾保持土面湿润,播后50~60天长出孢子体。

3、组培繁殖:常用匍匐尖、孢子等作外植体。在母株新发生的匍匐(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尖,用75%中浸30秒,再转入0.1%氯化中表面灭菌6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接种。培养基为MS培养基加6-苄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尖接种后20天左右端膨大,逐渐产生一团GGB(即绿色球状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种到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上,60天培养产生丛生苗。将丛生苗分植,可获得完整的试管苗。

分株繁殖

【分株时间】: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冻后进

【分株法】:把母株从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盘结在一起的根系尽可能地分,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剖成两株或两株以上,分出来的每一株都要带有相当的根系,并对其叶片适当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装盆消毒】:把分割下来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钟后取出凉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马上用百菌清灌

栽培技术

【分株后的管理】:分株装盆后灌或浇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损伤,吸水能力极弱,大约需要3~4周才能恢复萌发,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制浇水,以免烂,但它的叶片腾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叶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给面喷雾1~3次(温度高多喷,温度低少喷或不喷)。这段时间也不要浇肥。分株后,还要注意太阳光过强,要放在遮荫棚养护。

【上盆】: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质或者陶粒来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公分,再盖上一层基质,厚约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根系,避免烧

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菜园土: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土中的一种。或者草炭+珍珠+陶粒=2份+2份+1份;菜园土+炉渣=3份+1份;草炭+炉渣+陶粒=2份+2份+1份;锯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

湿度管理】:喜欢湿润的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相对温度在60~75%。

【温度管理】: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忌冷霜冻,越冬温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温降到4℃以下进入休眠状态,如果环境温度接近0℃时,会因冻伤而死亡。

在夏季:

1、加强空对流,以使其体的温度能发出去;

2、放在半荫处,或给它遮荫50%;

3、给它适当喷雾,每天2~3次。

在冬季:

1、搬到室光线明亮的地养护;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来越冬,但要每隔两天就要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薄膜揭让它透

光照管理:怕强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荫处养护,或者给它遮荫70%。放在室的养护的,尽量放在光线明亮的地,并每隔一、二个月移到室外半荫处或遮荫养护一个月,以让其积累养分,恢复长势。

【肥水管理】:对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氮、磷、钾肥,要求遵“淡肥勤施、量少次多、养齐全”的施肥(水)原则: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照“宝”——“宝”——清水——“宝”——“宝”——清水的顺序环(最起码每周要保两次“宝”),间隔周期大约为:室外养护的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放在室养护的2~6天,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时候进。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温度低时浇灌,还要常给植株喷雾。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照“宝”——清水——清水——“宝”——清水——清水顺序环,间隔周期大约为7~10天,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

主要价值

通过野外调查和栽培实验,在中国境发现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ts vittata L).野外调查表明,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其砷的分布规律与普通植物也明显不同.蜈蚣草不同部位的含砷量为:羽片>叶柄>根系;蜈蚣草地上部的生物富集系数随着土壤含砷量的增加而呈幂函数下降.在含砷9 mg/kg的正常土壤中,蜈蚣草地下部和地上部对砷的生物富集系数分高达71和80.从矿区采集砷污染土壤栽培实验发现,室栽培蜈蚣草羽片的含砷量比野外生长条件下(同一种土壤)增加1倍多,其羽片含砷量可高达5070 mg/kg;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蜈蚣草羽片含砷量不断增加.蜈蚣草不仅对砷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和富集能力,而且生长快、生物量大、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因此在砷污染环境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研究植物中砷的吸收、运转和解毒机理等生理生化特性也具有重要术价值.

蜈蚣草蜈蚣草,大量富集土壤中砷、等重金属的植物

蜈蚣草中的砷含量竟可以达到1-2%,而且多集中于地上部分,可做改良土质土壤,一年可以收割三次之多。中科院地理科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任陈同斌,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国砷最为集中分布地带之一的湖南石门,长达3年时间研究找,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石门矿被科研人员发现,并将该矿附近100多种植物纳入搜索圈。层层筛选以及遗传性能鉴定,当地大量存在的一种优势植物——蜈蚣草胜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蜈蚣草根

下一篇 蜈蚣旗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