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蜈蚣藻

蜈蚣藻:藻体红紫色质粘滑,丛生,高7-20(-30)cm,成熟的囊果,突出于体表呈颗粒状,固着器小盘状;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石上或石沼中。【来源】药材基源:为隐丝藻科植物蜈蚣藻蜈蚣藻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Grateloupia filicina(Wulf.)Ag.;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a 采收和储藏:秋、 冬季采收,洗净,晒干。1.蜈......
目录

基本信息

【来源】药材基源:为隐丝藻科植物蜈蚣藻蜈蚣藻的藻体。

蜈蚣藻图册拉丁植物动物矿物:Grateloupia filicina(Wulf.)Ag.[Fucus filicinus Wulf.];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a[Nemastoma livida Harv.]

采收和储藏:秋、 冬季采收,洗净,晒干。

蜈蚣藻图册蜈蚣藻图册

植物形态

1.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质粘滑,丛生,高7-20(-30)cm,干单一至,亚略扁,宽2-5(-8)cm,不规则地羽状分枝1-3次,互生、对生或偏生。皮层有众多星状细胞,部由纵列藻丝交织,成长的藻体有时部分或全部中空。藻体因生境不同外变化甚大。据其变异可分为四个型:标准型、长型、中空型及荚型。成熟的囊果,突出于体表呈颗粒状。固着器小盘状。

2.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质柔软或稍硬,丛生,高15-30cm,宽约1cm,扁平,带状,单一或叉状分枝1-2次,末端尖细,基部渐成细柄,有时在短柄两侧或表面生出副。囊果球,突出于体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 石上或石沼中。

2.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分布于 辽宁山东浙江沿海,但以广东沿海为多。

【性状】性状鉴 (1)蜈蚣藻 藻体紫红色,丛生,长10-20cm,膜质。扁平。具羽状分枝1-3次,对生或互生。体表有时可见颗粒状囊果。微腥,味微咸。

(2)蜈蚣藻 藻体呈状,长15-30cm,宽约1cm,单条或1-2次分叉,有时掌状,或有羽状分枝

化学成份

含L-脒氨甲酰鸟氨酰-L-脒氨甲酰鸟氨酸(L-gigartinyl-L-gigartinine),蜈蚣藻氨酸(lividine),蜈蚣藻氨酸(grateloupine)。牛磺酸(taurine),琼,多糖, 蛋白质,及硫酸盐甾化物,磷酸盐,并含其他微量元素。

其中,硫酸多糖占海藻干物质50%以上,具有抗肿、抗病毒、抗氧化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从蜈蚣藻中提取的纯化水溶性多糖,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和体外抗氧化性,可防止皮肤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成过氧化脂质,保护皮肤中的毛细管,具有保湿、美白、除痘、抗皱、防紫外线等功效。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蜈蚣藻的多糖提取物具有抑制反转录酶的活性,用作反转录病毒的抑制

性味】咸;

【功能治】清热解毒驱虫喉炎肠炎; 蛔虫病

【用法用量】服:汤,15-30g;或研末。

【摘录】《中华本草》

藻体紫红色,粘滑,丛生,明显,扁平,羽状分枝,囊果球,突出于体表。沿海分布。生于潮带石上。供食用和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蜗牛

下一篇 蜈蚣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