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是中药,为百合植物菝葜的干,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土茯苓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入药,或趁鲜切成薄后干入药,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四川江西等地。百合植物菝葜的干。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梅毒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疼痛;湿热淋浊,带下,肿,瘰疬,疥癣。1、治头痛咽喉肿痛,血淋漓等妇女血症土茯苓......
目录

入药部位

功效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

梅毒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疼痛;湿热淋浊,带下,肿,瘰疬,疥癣。

相关配伍

1、治头痛咽喉肿痛,血淋漓等妇女血症土茯苓金银诃子栀子川楝子黄连瞿麦配伍。(《中国医百科全书·蒙医》七味土茯苓汤)

2、治梅毒淋病土茯苓金银紫草茸、茜草枇杷叶草乌(制)、诃子栀子、白云香、苘麻子红花瞿麦、黑云香配伍。(《中国医百科全书·蒙医》十四味土茯苓汤)

使用注意

肾阴亏者慎服。

1、《万氏家抄》:“不犯器。”

2、《本草纲》:“服时忌。”

3、《本草从新》:“肾阴亏者勿服。”

炮制方法

未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干。本品呈长或不规则的薄,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微,味微甘、涩。

生理特性

攀缘灌木块根状,有明显缩,着生多数须根光滑。互生;革质,披针至椭状极针,长6~500px,宽1.2~125px,先端渐尖,基部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3~5条;叶柄长1~50px,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展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苞片小,白色,直径约4mm;花被6,2轮;雄花雄蕊6,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浆果,直径6~8mm,熟时紫黑色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

产地

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汇编》:“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三碗,分三服,不数多瘥。盖此疾始由毒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烈,久而水衰,相火,来凌土,土属湿肉,湿热郁蓄于腠,故发为肿,甚则拘挛,《》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湿湿去则卫从而筋柔,肉实而拘挛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4、《本草拾遗》:“草禹余粮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5、《本草图》:“疮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7、《本草纲》:“健脾,强筋,去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肿。解粉、银朱毒。”

8、《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汁涂之,煲亦可。”

9、《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

10、《常用草药彩色图谱》:“治湿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土茶

下一篇 土色牛肝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