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天竹黄

天竹黄竹黄、天竺黄、竹膏、竹糖,始载于《蜀本草》,原竹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该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烧竹林的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祛湿、活、止咳的功效。用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等,......
目录

基本介绍

【拼音】 Tiān Zhú Huánɡ

竹黄、天竺黄、竹膏、竹糖

【出处】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竹黄。  1.韩保升曰:“《图》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竹黄。”2.《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尘沙结成者。”3.《宝本草》云:“《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往往得之。”4.《纲》指出:“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天竹。其有黄,可以疗疾。”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黄的来源与今相同。

原始形态

青皮

竿高8-10m,直径3-5cm,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cm,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淡棕色刺毛,后变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7-11始,以数或多簇生,中央1略较粗长。箨鞘早落;箨较小,不相等,大狭长披针;箨边缘齿裂;箨直立,易落。叶鞘无毛,部具,纵肋隆起;叶耳通常呈镰刀,边缘具弯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边缘啮蚀状;叶片线状被针至狭披针,一般长9-17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楔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小穗小花5-8朵,小花不孕;颖仅1,具21外稃,具25内稃被针,具2间10鳞被不相等,边线被长纤毛;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基部具柄,花柱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

薄竹

竿高5-8m,直径2-3cm。节间长30-45cm,上半部于幼嫩时被白色柔毛,老时毛落。分枝常于竿基部第3始,近水平展。竿箨幼时紫红色,老时变枯黄色,其长度常为其节间的一半;箨鞘近呈梯;箨呈极狭的线形;箨全缘;箨窄三角,先端长渐尖,边缘在近先端部分卷。叶鞘无毛,先端带紫红色;叶耳和鞘繸毛具叶舌截形叶片被针至长披针,长15-26cm,宽3-4.5cm,次7-9对,小横明显,先端长渐尖,基部近或宽楔形叶柄紫红色,无毛,长约5mm。长35-40cm,节间长3-6cm;次级分枝长5-10cm,基部托以鞘状苞片,基部抱。假小穗先端渐尖;苞片卵状披针,长7-11mm。小穗先端渐尖;颖2,呈卵状披针;不孕外稃卵状披针,具15部中隆起;内稃具6具1束短毛,鳞被3,纹不明显;花药基部具不等长的2裂;子房近棒状,花柱狭长,柱头羽毛状。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性味归经

性味】甘,

归经】归肝经

用法用量

服:汤,3~9g;或入;研末,每次0.6~1g。外用:适量,研末患处。

/宜人群

湿热痰火者慎服,脾虚胃寒便溏者服。

炮制

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大多采取烧竹林的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法,也能成。

地理分布

青皮竹分布于广东、广西,现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广为栽培。 薄竹产云南等地。

药用价值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迷,小儿热惊抽搐夜啼

应用

用于小儿惊、中症、本品清热化痰清心热定惊的功效及性能均与竹沥类似、亦宜于热窍所致者。治小儿热、高热抽搐者、长于牛黄等清热化痰熄风止痉类药物配伍。若治中、痫症等晕者,常与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之品同用。本品亦用于热痰咳喘,可与桔梗、瓜蒌等清化。痰药同用。

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竹黄

1.韩保升曰:“《图》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竹黄。”

2.《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尘沙结成者。”

3.《宝本草》云:“《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往往得之。”

4.《纲》指出:“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天竹。其有黄,可以疗疾。”

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黄的来源与今相同。

各家论述

1.论天竹黄清心化痰定惊之功

1.1.李中梓:“竹黄,专泻少阴去而惊靡不疗矣。”

1.2.缪希雍:“天竺黄,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小儿惊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豁利窍,家热清而惊自平,君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悉除也。明,疗金疮者,总取甘凉血清热之功。”

2.论天竹黄竹沥性能异同

2.1.李时珍:“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滑之害。”

2.2.倪朱谟:“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发热促,人抱龙,治婴科惊。如大人中失音不语,入痰药中,如屡见奏效。此钱月坡独得之见也。”

2.3.苏廷琬:“天竺黄,本草云清心,功同竹沥气味稍缓,说亦近似。第生于,竹之有黄,似入而豁为切,与竹沥之走经络而利热微有不同,不止气味稍缓也。”

集解

重庆堂随笔》:“《纲》止载释而无集解,出产采取,一切状皆未之及。《笔谈补》云:岭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涧之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乃天竹黄也。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涧水皆不可饮,惟剖竹取水,烹任饮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各求竹水不可复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烧林木为烬,惟竹黄不灰,如烧兽而轻,土人多于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此说可补濒湖之未备。”

临床应用

1.1.用于惊痫天竹黄,既清心之热,又能豁利窍,为清热化痰、凉定惊之良药。味甘力缓,儿科用之尤宜。治小儿热急惊抽搐,常配南星、朱砂青黛等药,以清热化痰熄风定惊,如《小儿药直快》抱龙利惊等。治癫痫,常配郁金白矾僵蚕等药,共奏清热化痰、定痫止痉之功。治中热上壅,中声如曳锯者,可配石菖蒲南星、牛黄等药,共奏清心开窍之效。取其清心之功,又可治热病神昏谵语,常配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金银等药,以清心凉血解毒。

1.2.用于热咳喘。用天竺黄以清热化痰,常配全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以加强清肺热化痰之效。

2.1.《日华子》:“伏粉霜。”

2.2.蒋仪《药镜》:“同犀角砂,以养除热,热情而惊悸顿平;同星、贝母,以利窍豁消而癫痫立止。”

2.3.《施今对药》:“天竺黄、半夏,二药伍用,清热除湿化痰止咳,最宜小儿热交炽,消化不良,或将作,呆滞。”

【摘录】《中华本草》

生态环境

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2.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灌木林中。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有的仅长1-2mm。表面发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性强,置于水中有产生,不溶于水。微,味甘,有清凉感,舐之粘。以块大、色灰白、光亮、质细、体轻、吸湿性强者为佳。

采收储藏

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大多采取烧竹林的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法,也能竹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天罗水

下一篇 天竺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