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田螺

田螺 田螺:Viviparidae)是指田螺科软体动物。田螺身体分为头部、足、脏囊等3部分,头上长有、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体外有一个外壳。田螺足肌发达,位于身体的面,足底紧贴着的膜片色为白色,在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田螺喜欢生活在冬暖夏凉、底泥富含腐殖质、有微流水、水草繁茂、饵料丰富、水质清鲜的水域中。田螺食性杂,要吃水生植物、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
目录

外形特征

外壳是钙质的,较薄,螺旋,右旋。壳外表呈黄绿色到黄褐色,色因环境和水质而有差异,面灰白色,壳略尖,壳底膨大,壳,其边缘完整,有角质。

软体

田螺分为头、足、脏囊三部分,外套膜包着整个脏囊,田螺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头与足部伸出壳外。头部柱状,其前端有一个突出的位于的前端面,的基部两侧有一对较长的触角,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右触角短粗,卷成了交接器。每个触角基部的外侧突起上有一个黑色眼点。头部后两侧的皮肤,皱褶卷缩成水管,左侧的是入水管,右侧的是出水管,足位于头部面后,是一个大型的肉质爬器官和吸附器官,足伸展时,前端,后端尖

生活习性

田螺田螺要摄食器官齿,用于刮取水底和附生的食物。田螺食性杂,在自然环境中,要吃水生植物、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也滤食浮游生物,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

田螺在水温15℃左右始活动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8℃,30℃以上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水温超过40℃时田螺会死亡。对于干旱和冷有较强的适应性,水温低于8℃时田螺便潜入泥中冬眠,待来年春水温回升到15℃左右时,田螺才重新出活动和摄食。田螺对水中溶氧很敏感,当水中溶氧量降到3.5mg/L时,它们摄食不振;1.53.5mg/L时,始死亡。

生理习性

田螺畏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当水温低于10℃会钻泥,超过40℃会被烫死。田螺食性杂,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可自然繁殖田螺的寿命一般为雌性四五年、雄性两三年,仔螺前三四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2年后基本不再生长

繁养方式

繁殖特点

田螺雌雄异体,两性异,区田螺雌、雄的要是依据其有触角态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右触角短而粗,向右特化成交配器官(弯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雄螺小而长。自然水域一般雌多雄少。

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式独特.成熟的卵在输卵管端与精子相遇受卵在母螺的子宫胚胎发育田螺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完成。从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孕育一年时间。田螺分批产仔,每年3~4月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接着又在母体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交配为一般在白天进,交配时间长者可达12小时,仔螺大多于夜间产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150只仔螺。初生仔螺壳高4~7mm,生长一年后,性腺发育成熟。在生殖期,雌螺子宫中常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仔螺。

人工养殖

养殖场的选址

田螺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生物,疾病较少,只要水资源丰富清洁,排灌便,本地绝大多数的稻田都可以改造后进田螺养殖。但是富含和硫的土质的稻田是不宜进田螺养殖的,因为富含的土质其含量较高,养出来的田螺外壳如铁锈般不好看,肉质也有可能如铁锈一样。同样富含硫的土质养殖出来的田螺有硫磺的臭味,消费者肯定对其有很大的排斥理,不利于田螺产品的销售。因此养殖场址的选择应避富含和硫土质的稻田即可。

稻田的改造

为了提高产量和便于管理,养殖田螺的稻田至少需要667m2以上,多个小块的稻田可以据实际情况进,联饲养,共同投入,由专人管理,利润平分。稻田田基加高至80~100cm,由于稻田泥土松软,水分含量高,因此泥土铺上田基必须大力夯实,防止漏水,有条件的农户可以用水泥砖砌好田基,水泥抹面,这样保水性较强,也更利于今后的养殖管理。田基面宽度约50~100cm,便人员走动和放置养殖物资。

稻田改造完成后注入30cm深的养殖用水,用生石灰40kg/667m2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子及杀灭寄生虫等,顺便检查田基是否有漏水的情况。生石灰消毒保持7d左右可以放水,放水完后重新注入20cm深的新水。

田螺的放养

1、施用有机肥

田螺放养前3~4d先在池子里投入适量已熟化的有机肥,如鸡牛猪粪等,一般每667m2施有机肥30~50kg,要是培养池子里的有机微生物,有利于田螺生长及食物饵料的供应。第5天可以投放500~1000尾/667m2小规格的泥鳅苗,作为试水和搭配养殖类。以后视田螺生长及池塘水质情况继续施用有机肥。

2、田螺种的购买

田螺种可以从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或专业的种苗供应场选购。应选择壳色淡褐色,外壳完整,无缺损或砂眼的鲜活种螺。8~10万个/667m2的投放量进购买种螺。

3、种螺的放养

种螺购买回来后应尽快投放到池塘中,但也要注意温差,特是池塘水较冷时,应将池塘水与田螺桶装水进,温差接近时就可以投入池塘养殖了。在本地每年的清明前后,温维持在20℃以上,池水温度维持在15℃以上时就可以进螺种的投放。

日常管理

保持池塘水质鲜活,可在池塘里种植水草或水浮莲,供田螺栖息。夏季可在池塘边种植牵藤的瓜果,供田螺遮阴。平时注意检查田基有无漏水或老洞,严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污水直接排入池塘。由于田螺喜欢攀爬,因此最好在田基上用细网制作反向的防逃网。日常的饲料投喂可投发酵的有机肥,如鸡猪牛粪肥等,也可以投喂新鲜的菜、瓜类等,投饲量一般田螺总重的1%~3%计算,2~3d投喂1次,并田螺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田螺的快速生长周期为4个月,每年的5-9月生长发育最快,产量也最高。在夏季温较高时可加深水位至40~50cm。当池水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田螺会钻入稀泥冬眠,此时池塘也必须保持10~15cm的水深,可定期换水,每10~15d换水一次,在池塘中2/3的位置铺上一层薄一点的稻草起到保温的作用,有利于田螺安全越冬。

越冬管理

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小孔,不时冒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cm,一般7~10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并向水体撒一写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收获与运输

待仔螺质量超过10g时,其肉质细嫩肥实,最受人们欢迎,可分批采捕出售。田螺怀胎产仔期为每年6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这一时期应严捕售。采捕田螺时,可遵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原则,选择性捕捞成螺,留养幼螺,并筛选部分母螺,达到自然补种的的,夏秋季可在早上、夜间在岸边或水体中放置的竹竿、草把上捡拾,冬春季可在晴天中午捡拾。此外,可下池摸捉或将水排干后捡拾。田螺运输非常便,可用普通的木桶、竹娄盛装,或用编织袋包装。运输过程中避免暴晒,保持田螺湿润即可。

主要价值

田螺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维生素A、B1、B2、D和烟酸、钙、磷、等成分,是城镇居民喜爱的水产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田螺壳

下一篇 田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