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痰火草

痰火草 痰火草:围夹草),鸭跖草水竹叶植物大苞水竹叶的全草。其须状而极多,不育,长而匍匐,端上升,上生上的密集成莲座状;蝎尾状聚伞花序通常2~3个,苞片花梗极短,花瓣蓝色蒴果宽椭三棱种子棕色果期5-11月。它生于海拔500~850m的水沟边及密林下,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围夹草、癌草、青竹壳菜、青鸭跖草。全草。味甘、淡,性凉。归化痰......
目录

别名

围夹草、癌草、青竹壳菜、青鸭跖草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凉。

归经

功效

化痰结,清热通淋。

主治

用于瘰疬痰核热淋

相关配伍

1、治痔疮肿痛:鲜痰火草60g,豆腐服。

2、湿关节炎、质增生症:鲜痰火草50g,蛏干服,连服10天为1疗程。

3、治淋巴结结核:鲜痰火草40g,皂树30g,山芝麻10g,冬青20g,水服。

4、治前列腺炎:痰火草20g,金丝草车前草各15g,水服。

5、治咽喉炎:痰火草、山芝麻各15g,齿50h,水服。(1-5出自《常用草药图集》)

用法用量

服:汤,30-60g。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性

多年生草本(有的可见到横走)。须状而极多,直径0.5-1毫米,相当密地被长绒毛。不育,极短,可育通常2支,由下部丛中发出,长而匍匐,端上升,上生,长20-60厘米,全面被细柔毛或仅一侧被毛,节间长达10厘米。上的密集成莲座状,剑,长20-30厘米,宽1.2-1.8厘米,下部边缘有细长毛,上面无毛,下面有短毛或无毛;可育上的卵状披针披针,长3-12厘米,宽1-1.5厘米,两面无毛或面有糙毛,叶鞘全面被细长柔毛或仅沿口部一侧有刚毛。蝎尾状聚伞花序通常2-3个,少单个;总苞状,但较小;聚伞花序极为密集而呈头状,具2-3厘米长的总梗;苞片,长5-7毫米,早落;花梗极短,果期伸长,长2-3毫米,强烈弯萼片草质,卵状,浅舟状,长约4毫米;花瓣蓝色蒴果宽椭三棱,长4毫米。种子棕色,具由盖发出的辐射条纹,并有白色细网纹,无孔。果期5-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850m的水沟边及密林下。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须状,黄白色鲜时,干后收缩,表面有皱缩 条纹,有毛,下部下生须根互生,无明显叶柄,基部鞘状抱叶片皱卷,展平呈宽披针,直出白色,数朵密集成生长或近头状花序苞片大,膜质,近球覆瓦状排列,花萼3,花瓣3,有短爪。味甘、淡。

相关论述

《全国草药汇编》:“化痰结。淋巴结结核。”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痰药

下一篇 田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