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香
基础信息
拼音名:TòuGǔXiānɡ
药材基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ultheriayunnanensis(Franch.)Rehd.[G.CrenulataKurzi;VacciniumyunnanenseFranch.」
【异名】 透骨草(《 滇南本草》), 满山香(《分类草药性》),煤炭子、煤炭果(《贵阳民间药草》), 万里香(《 广西植物名录》), 九里香、洗澡叶、芳香草、 满天香(《云南中草药》),小遗骨草、 透骨消(《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单叶互生,革质,卵状矩圆形,或阔卵形,长7~8厘米,宽2.5~3厘米,先端尖尾状,基部心形或圆形, 叶缘具 钝齿,略向外卷,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青白色,有细小柔毛。 总状花序或 圆锥花序腋生,长5~7厘米;花青白色, 萼片5,边缘有纤毛; 花冠壶形,裂片5;雄蕊 10; 子房上位,平滑无毛。 蒴果球状,直径约6毫米,5瓣纵裂,上有宿存花柱,外面包有增大的肉质萼,成熟时紫红色,似浆果。 种子淡黄色,细小。 花期9月。
生于山野草坡及丛林边。
【采集】夏季采收,晒干。
【药材】茎长约35厘米,多分枝,径3~5毫米,表面黄棕色,具纵纹,有叶柄残痕。
【药理作用】内服水杨酸甲酯有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与 水杨酸类药物相似,所需剂量亦相同,但因该品吸收慢而不规则,服药后产生作用较迟。
该品亦可产生特异性 水杨酸中毒症状,中毒剂量约为 水杨酸钠的2/3。
【性味】辛,温。
①《 滇南本草》:性温,味辛辣,有小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辛,温,无毒。
外用:煎水洗。
煎水服。
煎水服。
原形态
常绿灌木,高1-3m,稀达5m。树皮灰黑色,枝条细长,左右曲折,具纵纹,带红色或红绿色,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短,粗壮,长约5mm;叶片革质,卵状长圆形,稀卵形、长卵形,有香气,长7-9(-12)cm,宽2.5-3.5(-5)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钝圆或心形,边缘具齿,表面绿色,有光泽,背面较淡,密被褐色斑点, 中脉在背面隆起,表面凹陷,侧脉4-5对,弧形上升,连同网脉在两面明显。 总状花序胞生,序轴纤细,被柔毛,有花10-15朵,疏生;苞片卵形,凸尖,被白色缘毛; 小苞片2,对生或近对生,着生于 花梗上部近萼处,披针状三角形; 花萼裂片5,卵状三角形,钝头; 花冠白绿色,钟形,口部分裂,裂片长宽各2mm;雄蕊10枚,花丝短而粗, 花药2室,每室先端具2芒; 子房球形,被毛,短于花冠。浆果状蒴果,球形,黑色,5裂。种子多数,细小,淡黄色。花期5-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化学成份
透骨香叶含挥发油0.5%~o.8%。其中主要成分是 水杨酸甲酯(methylsalicylate)[1]。发芽嫩枝含 吲哚-3-乙腈(Indole-3-ace-tonitrile)。茎含 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 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缔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叶含1,2,4-三 羟基萘-4-葡萄糖甙(1,2,4-TrihydroxynaphCha-lene-4-glucdoside)与 山柰酚及山亲酚-3- 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arabinoside)。透骨香全草含 对羟基苯甲酸、 龙胆酸(gentisicacid)、 阿魏酸(ferukicacid)、 对香豆酸(p-coumaricacid)、 芥子酸(sinapicacid)、 咖啡酸(caffeicacid),另含 东莨菪素(scopoletin)。叶含肉桂酸酯类、山柰素-3-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arabinoside)及山柰素。茎 含山柰素-3-葡萄糖甙、 槲皮素、 天竺葵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翠雀花素(delphinidin)。
各家论述
⒈《滇南本草》:治 痰火, 筋骨疼痛,泡酒用之良。其梗,洗 风寒湿痹, 筋骨疼痛,暖骨透热,熬水洗 之。
⒊《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止咳化痰。治牙痛,劳伤, 蛇伤,风湿, 痧气,皮肤痛痒。
摘录:《中华本草》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治风湿关节痛,水撒, 跌打损伤,牙痛,湿疹。 ①《 滇南本草》:"治 痰火, 筋骨疼痛,泡酒用之良。其梗,洗 风寒湿痹,筋骨疼痛,暖骨透热,熬水洗之。"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 关节疼痛,跌打损伤。" ③《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止咳化痰。治牙痛,劳伤,蛇伤,风湿,痧气,皮肤痛痒。" ④《 贵州草药》:"祛风除湿,舒筋活血。"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活络透骨。"
附方
①治风气疼痛,不拘远年近日:透骨香二两,穿山甲二两,防风二两, 当归三两, 白蒺藜四两, 白芍三两, 豨莶四两(去茎用叶, 九蒸九晒), 海风藤二两, 生地四两,广皮一两,甘草一两。以上为末,用 猪板油一斤, 炼蜜为丸 梧桐子大。早晚各服五钱,酒下。(《周益生家宝方》)
③治 水臌:透骨香五钱, 车前草三钱。煎水服。(《 贵州草药》)
繁殖栽培
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用种子繁殖。透骨香用种子繁殖。3—9进行播种,以4月播种最为适宜,这样6月上、中旬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两个多月。播种前,应将苗床浇透水,使其保持湿润,种子比较小,播下后不能立即浇水,以免把种子冲掉。再盖上约3—4毫米一层薄土,注意遮荫,约10天后可出苗。当小苗长出2-3片叶时就要开始移植,以后逐步定植或上盆培育。
透骨香白粉病
症状此病主 要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7月份以后叶面布满白色粉层。随后,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粒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呈黑褐色。
传染途径病菌在病株残体和种子内越冬。翌年,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1.栽植不过密,适当通风,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将病叶、病株清除,集中销毁,减少 传染源。2.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在32℃以上的高温下避免喷药,以免发生药害。
透骨香褐斑病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透骨香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透骨香喜肥沃的 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 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透骨香,雨后应及时 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 传染源。
⒉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 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透骨香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1.主要以 菌丝或 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 营腐生生活,不休眠。2.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 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鉴别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多分校,长约35cm,直径3-5mm,表面淡红棕色至棕红色,有明显的纵纹, 皮孔横生,突起。 叶痕类圆形或类三角形,质硬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 木质部淡棕色至类白色, 髓淡黄棕色。叶革质,多脱落,完整者椭圆形或狭卵形,长1.5-9cm,宽1.3-4.5cm,表面淡绿色至棕红色,先端尖尾状,基部心形, 叶缘有细锯齿。有的可见花序或果序,总状,腋生,小花白色,蒴果球形,其外有紫黑色 萼片,种子多而小,淡黄色。气香,味甘、辛。根弯曲有分枝,颇长,粗者直径可达2cm,外表赤褐色,深色之栓皮极易剥落,内部色较淡;散生细根,粗约1mm。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 射线明显,木质致密。气芳香。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切向略延长,外被 角质层,有非 腺毛及少数气孔。绿 皮层为5-6层细胞,部分细胞内含 草酸钙簇晶,直径14-24μm;外侧2-3层为 厚角组织。 中柱鞘为2-4层纤维排列成断续的环带,纤维多角形而扁,壁厚,弱 木化,层纹明显。 韧皮部较窄。本质部宽阔,导管单独散在或2-5个成群; 木纤维多数,常径向整齐排列; 木射线细胞1列。髓约占茎直径的2/5,少数细胞内含草酸钙簇晶。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气孔稀少,主为平轴式,次为 不定式和 不等式, 副卫细胞2-4个,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气孔多数,余同上表皮。非 腺毛上下表皮均有,通常为单细胞,偶有双细胞者,长230-460μm,直径约18μm,壁厚,表面有显着的疣状凸起。叶肉组织的少数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6-25μm。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