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茄子
形态特征
根状茎粗约3毫米。茎直立,高30-40厘米,不分枝,上部疏生短伏毛。基部茎生叶鳞片状;中部茎生叶具长叶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2-5厘米,下面稍有短伏毛;叶柄长3-5厘米,有狭翅,下面有长柔毛;上部5-6叶假轮生,具短柄,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厘米,上面几无毛,下面有稀疏短伏毛,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花序顶生,长约5厘米,具纤细的花序轴,花集于花序轴的上部,通常约为6朵;花梗长4-15毫米,无苞片,花序轴、花梗及花萼都有密短伏毛;花萼长约8毫米,5裂至近基部,裂片钻状披针形,果期长约11毫米;花冠紫色,长约11毫米,筒部约比檐部短2倍,檐部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约6毫米,附属物舌状;雄蕊着生附属物之下,花丝长约4毫米,花药伸出喉部,长约3毫米,先端具小尖头;子房4裂,花柱长约1.7毫米,有弯曲,柱头微小,头状。小坚果长3-3.5毫米,背面三角状卵形,腹面由三个面组成,着生面在腹面近基部。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中药信息
【药 名】三分三
【拼 音】 SANFENSAN
【英文名】 Acutangular AnisodusRoot
【功 效】 麻醉镇痛。
【性味归经】 《云南中草药》:“苦涩麻,温,剧毒。” 入脾、胃、肾三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分,或研末服。外用:研末酒调敷。
【别 名】 山茄子、大搜山虎、山野烟(《云南中草药》)、野旱烟(《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秋季或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拉丁名】 药材Radix Anisodi Acutanguli原植物三分三Scopolia acutangula C.Y.Wu et C.Chen
【考 证】
①《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三分三,用作制造阿托品的原料。”“当地使用,认为剂量不可超过三分三厘,否则可能中毒,故名。”
② 《云南经济植物》:“服药过量后发生口干舌燥、面颊潮红、心跳加快、瞳孔散大、昏迷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中毒后须早期洗胃,灌服黄土澄清液或冷稀粥,同时注射毛果芸香碱、输液及其它对症治疗。”
【生药材鉴定】
干燥根多切成片状,灰白色,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12厘米,厚约5毫米,有显著的年轮和放射状的维管束。易折碎,折碎时有粉尘飞出。味苦。以片大而薄者为佳。显微鉴定:根横切面:木栓层较厚,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宽,占根的大部,导管2-8成群,放射状稀疏排列;有木间韧皮部;射线宽7-18细胞。木品有多数砂晶细胞散在。
【中药化学成分】
三分三的根含生物碱1%以上,绝大部分是天仙子胺(即莨菪碱 Hyoscyamine)及天仙子碱(即东莨菪碱Scopolamine)、红古豆碱(Cuscohygrine)等多种生物碱。
【来源】为茄科赛莨菪属植物三分三Anisodus acutangulus C. Y. Wu et C. Chen,和喜马拉雅东莨菪Scopolia lurida Dunal [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以根、茎叶和种子入药。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于播种2年后,于开花前割地上全草晒干,割时留茬3~4寸,洗净切片晒干。茎、叶、种子于秋季采收后,阴干或晒干。
【功能主治】麻醉镇痛,祛风除湿。用于骨折,跌打损伤,关节疼痛,胃痛以及胆、肾、肠绞痛。
【用法用量】用量1~3分,水煎服,或研粉温开水送服;也可撒于膏药上贴患处或配伍其它药应用。骨折整复麻醉止痛,每用根或叶研粉,3~5分,酒调外敷患处,3~5分钟后可进行骨折整复。
【注意】有大毒。内服一次极量不可超过三分三厘,故名三分三。青光眼患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可参考曼陀罗的中毒及解救方法。
山茄子是小兴安岭主要野生浆果,果内含6种维生素,即维生素B1、B2、PP、C、A、E、胡萝卜素,并含人体必需的8种微量元素钾、钠、钙、镁、铁、铜、锌,还有18种氨基酸。山茄子制酒,色泽鲜艳、清澈透明、香气浓郁、口味醇厚,长期饮用能增食欲、固牙齿、强筋骨、助消化、延年益寿。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