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
成语释义

“江郎才尽”(拼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指人的才华枯竭,创作能力衰退。多用于形容原本才华横溢的人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失去创作灵感。
成语出处
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另见《南史·江淹传》类似记载,均以“梦中还笔”为典故核心。
历史人物背景
江淹(444—505年)
朝代: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成就:
年少时以文章显名,代表作《恨赋》《别赋》为六朝骈文典范。
晚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但文学创作锐减。
争议:历史学者认为其才华衰退可能与仕途繁忙或主动选择“韬光养晦”有关。
成语典故详解
梦境传说
江淹夜梦晋代文学家郭璞索还曾赠予的“五色笔”,醒后文思枯竭。
另一版本称其梦中被张景阳(西晋文学家)讨回“一匹锦”,喻指创作素材耗尽。
现实原因分析
仕途影响:江淹晚年身居高位,政务繁忙,无暇潜心创作。
自我放弃:部分学者认为他主动减少文学活动以避政治猜忌。
时代局限:南朝文风浮华,江淹早期创新力未能持续。
成语用法与例句
语法功能: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现代例句:
“这位作家近年作品重复乏味,被批评为江郎才尽。”
近义词:黔驴技穷、智尽能索
反义词:文思泉涌、才华横溢
文化影响
文学引用:
唐代李商隐《牡丹》诗“我是梦中传彩笔”化用此典。
社会启示:
警示人们才华需持续积累,不可依赖天赋。
引申对“创造力枯竭”现象的比喻,如艺术、科技领域。
相关争议
历史真实性:学者质疑“梦中还笔”为后人附会,实为江淹晚年主动转型。
评价差异:部分观点认为其政治成就高于文学,未必是“才尽”。
扩展阅读
江淹《恨赋》《别赋》
《南史·江淹传》
钟嵘《诗品》卷中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植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