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赤小豆

赤小豆赤小豆(拉丁: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饭豆、米豆、小红豆,豆科豇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纤细;小纸质,卵形披针,长10-13厘米,先端急尖黄色,长约1.8厘米,宽约1.2厘米,龙骨瓣右侧具长角状附属体;荚果线状,下垂,长6-10厘米,宽约5-6毫米,无毛;种子为长,呈暗红色,有时为褐、黑或草黄色,径3-......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

赤小豆花一年生草本。纤细,长达1米或过之,幼时被黄色长柔毛,老时无毛。羽状复叶具3小托叶盾状着生,披针或卵状披针,长10-15毫米,两端渐尖;小托叶,小纸质,卵形披针,长10-13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全缘或微3裂,沿两面上薄被疏毛,有基出3条。总状花序腋生,短,有2-3朵;苞片披针花梗短,着生处有腺体;黄色,长约1.8厘米,宽约1.2厘米;龙骨瓣右侧具长角状附属体。荚果线状,下垂,长6-10厘米,宽约5毫米,无毛,种子6-10颗,长,通常暗红色,有时为褐色黑色或草黄色,直径3-3.5毫米,种脐凹陷。期5-8月。

果实特征

赤小豆呈长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微,味微甘。

赤小豆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细胞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支持细胞1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晶和簇晶。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侧有管胞岛,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状,有大型细胞间隙。

种类介绍

赤小豆与赤豆

赤小豆来源有二,功效应用大致相同,赤小豆偏凉,药用力优;赤豆甘平略偏于补,多当食物。二者已混用。

赤小豆与相思子

相思子唐朝诗人王维有首脍的咏情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诗。但王维所说的“红豆”是指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而中药“红豆”是指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成熟种子,也称“赤小豆”。

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俗称“红豆”,辛、苦、平,有大毒,与赤小豆不可混用,以免中毒

赤小豆木豆

木豆木豆赤小豆的混洧品,至今不少地区仍赤小豆入药,或以木豆入药。木豆Cajanus cajan(Linn.) Millsp.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树豆、观音豆(福建)、大木豆(广西)、三豆(云南)。种子略扁,类,长0.6-0.8cm,宽0.5-0.7cm,新株肥足可大如黄豆,种皮黄褐色至红棕色,种脐白色,中纵向凹陷成沟状,一端与种皮连接处往往有一深棕褐色的斑点。子叶两枚肥大。种子在闽南赤小豆同等使用,具有解毒消肿,治小儿水痘疮毒,水洗或捣烂外的功用。

分布范围

中国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亦有栽培

贮藏置干处,防蛀。

繁殖栽培

繁殖

选种

赤小豆

选择千粒重高、极具增产潜力、优质、抗病的品种,例如垦1号、宝清红、龙小豆、江1号、日本红、吉111、红袍等。应重点选择皮薄粒大、色鲜艳、籽粒饱满、淀粉粒沙性好的品种种植。

播种

适期播种利于苗齐、苗壮、多多荚、适期成熟、提高产量及品质。为保早出苗、出齐苗应尽量做到播深一致。播种前要进机械或人工选种。将虫蛀粒、碎粒和杂质去掉,保种子的净度和纯度。种子选后晒种1-2d可以提高赤小豆种子的生活力。也可选用种衣拌种,防治苗期病虫害,补充微量元素。黑龙江省南部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播种,北部冷凉地区,一般在5月5日-5月15日播种即可。播种后及时镇压,避免土壤失墒。干旱地区也可播前和播后各镇压1次。据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适当调种植密度,高肥水地保苗15.0万-22.5万株/hm2,中肥水地保苗22.5万-30.30万株/hm2,低肥水地保苗30.0万株/hm2以上。一般50-60cm。出苗达80%时,进调查,如发现缺苗,应及时催补种。

种植管理

轮作

赤小豆喜温,不耐涝,忌连作和重迎茬,最好选择2年以上没种过豆类作物的地块。建议轮作式:赤小豆-谷子-玉米赤小豆-玉米-高粱赤小豆-小麦-玉米赤小豆喜肥、抗旱,根系比较发达,但入土穿插力不强,宜选用砂壤土,要求土壤疏松、通气良好,利于根瘤活动。秋后或早春进耕翻,耕翻后及时耙地起垄,做到表土细碎平整,上松下实。

中耕除草

赤小豆赤小豆苗期生长势弱,易受杂草危害,不利于生长。应适时中耕,消灭田间杂草的同时,还可以达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土壤水分、养分和通气状况的作用,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增强其同氮能力。建议在间苗后进1次中耕,之后每隔7-10d中耕1次,共进3-4次。也可在播后苗前进土壤除草来控制杂草危害,

(1)用禾耐斯1.4-1.7L/hm2加70%赛克津0.5-0.6kg/hm2;

(2)用乙草胺1.5L/hm2加70%赛克津0.3kg/hm。苗后化除草可用15%稳杀得0.5-1.2L/hm2加25%虎威1.0-1.5L/hm2。据田间杂草情况,后期可人工拔草。

施肥

种植赤小豆总的施肥原则是巧施氮肥,重施磷肥,有区的施用钾肥,适当增施钼肥和菌肥。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约1/3的氮肥混作为种肥、底肥分层施用。应重点在初期进追肥,将种肥施用后余下的2/3氮肥全部沟施入并及时覆土。荚期也可进面追肥。一般后期不追施尿素或可赤小豆长势适当少追尿素,以免植株贪青晚熟。

病虫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以生态调控为。药防治为,为降低环境污染可采用无公害杀菌和生物杀虫。播前可以采用生物农药如农抗120、科生霉素、苦参素进拌种。生长期间蚜虫和豆荚螟发生初期(即7月中旬、8月初)可用BT生物制苦参素生物杀虫,分防治1次。

适时收获

赤小豆

赤小豆植株上部变黄,下部叶片落,豆荚色变浅时为适时收获期。收后及时晾晒促进后熟。贮存赤小豆籽粒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13%以下,否则极易变质。

主要价值

养价值

赤小豆每100克赤小豆含蛋白质 20.2克、脂肪 0.6克、碳水化物 63.4克、膳食纤维7.7克、维生素A13毫克、胡萝卜素80毫克、硫胺素0.16微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2毫克、维生素E14.36毫克、钙 74毫克、磷 305毫克、钾 860毫克、钠 2.2毫克、镁 138毫克、 7.4毫克、锌 2.2毫克、硒3.8微克、铜 0.64毫克、锰1.33毫克、碘7.8毫克。

药用价值

赤小豆植株性味归经】 甘、酸,平。归小肠

【功能与治】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浮肿,黄疸尿赤湿热痹,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与用量】 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

农本草》言其“消热毒肿,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胀满”。《食疗本草》言其“甚治脚及大腹水肿,,去关节烦热,令人,止小便数”。

适宜人群

赤小豆赤小豆养价值非常高,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吃。医药界认为,赤小豆虽然无毒,但是人们的体质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赤小豆养品。如小孩平素吃东西较少,食欲不佳、养欠佳、大便稀溏时,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如果成人体质虚弱,正服用补益作用的中药时,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否则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另外,小儿消化功能较差,虽然体质适宜于食用赤小豆,但也不能进食太多,导致消化不良

注意事项

赤豆粥

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身体消瘦之人忌食。晋代医陶弘景说赤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载赤小豆“:久食瘦人。”《本草纲》载“:赤小豆,其性下,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瘦身重也。”故而在食用赤小豆时应当注意不能久食。

植物研究

成分

陈俏等从赤小豆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2种化物,分儿茶素、表儿茶素、3-羟甲基呋喃葡萄糖苷、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儿茶素-5-O-β-D-葡萄糖苷、儿茶素5-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二氢槲皮、槲皮素、没食子酸乙酯、丙二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赤头散

下一篇 赤小豆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