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四脚蛇

四脚蛇 四脚蛇(英文:Lizard),俗称石龙子,又称山泥鳅、蛇鳅等,为鬣蜥科龙蜥属爬动物。四脚蛇多栖息于山区,活动于干热河谷地带的山坡稀疏灌丛及杂草丛间以及房屋围墙上或菜地边等。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50至3450米。它全长约20余厘米,尾极长,约占全长的2/3,全体被有鳞片长为眼径的1.5倍;孔在鳞的中央;鳞、鳞、第1枚上鳞之间各介有2-3枚小鳞。分布于中国湖北、四川云南、......
目录

形态特征

四脚蛇

全长约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凸,孔1对,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宽;舌短,稍分叉。体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指、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生活习性

四脚蛇

为习性

它们动敏捷,一般白天活动,常在草丛,石堆和路旁出入,遇到惊扰,就迅速窜到附近隐处躲藏起来。

蜥蜴石龙子要食物是昆虫,而这些昆虫绝大多数是害虫,所以,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脚蛇的尾巴被夹后会立即落,但它们依然能正常生活,过些时候会逐渐长出新尾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再生”。

食物习性

石龙子中也有树栖和水栖的,它们都食昆虫和小的无椎动物。体型较大的种类是草食性动物。有些种类的S石龙子产卵,有些则在体把卵孵化,再生下小石龙子。棱石龙子石龙子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们属于半水生动物,分布在东南亚到澳大利亚北部的地区。南石蜥属石龙子大约有105种,属地栖动物,广泛地分布在全世界的热带地区。沙石龙子栖息在地洞里,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亚洲南部的沙漠中。细石龙子大约有300多种。它们有厚实的尾巴,腿有些退化,眼睑部分透明,分布在旧大陆的热带地区。蛇眼石龙子的色彩变化最为丰富,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区域。斑纹石龙子大约有60种,大部分身上都有纵向的条纹。它们是北半球温带地区除了欧洲以外最普通的石龙子

四脚蛇

栖息环境

四脚蛇,又叫小蜥蜴,全世界大约有1275种,属石龙子科(世界性分布的侧生齿蜥蜴的一个科)。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以及北美的温带,其中以东南亚及其附近岛屿的种类最多。石龙子的躯体是的,头是锥的,尾巴又长又尖。体长一般在20厘米以下,最长的也有超过66厘米的。它们栖息在地底下或者洞里。眼睛覆盖着一层透明的鳞片,取代活动下的眼睑,在掘洞的时候也不怕沙粒伤害自己的眼睛。

四脚蛇

分布范围

四脚蛇四脚蛇浙江俗称(山泥鳅、大螊蠒、蛇鳅)。

蜥蜴石龙子要分布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地区。

四脚蛇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四脚蛇(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

繁殖饲养

蜥蜴的寿命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这些数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蜥蜴类具交接器,。一般在春末夏初进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种类蜥蜴系卵生(Oviparous)、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的地。卵数由一二枚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壳革质而柔韧。

美国兹昂国家公园蜥蜴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蜥属中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 plaryurus)、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与虎(Gehyra 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种类介绍

四脚蛇蝾螈(Salamander),又称蜥蜴、娃娃,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

它是蝾螈科的1属。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棱弱,小而厚,卵,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无蹼;尾极侧扁。现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日本有剑尾蝾螈和红蝾螈两种。中国有4种及亚种,以蝾螈分布最广,常见于华东和华中地区;蓝尾蝾螈有两个亚种,指亚种见于贵州水城;楚雄亚种见于云南中部;呈贡蝾螈仅见于云南呈贡。

蝾螈犁骨齿呈“∧”褶较显,前颌1枚,突中间无缝;上颌和翼均短,二者相远。基有1对指状突,2对角鳃化或仅有1对化,上鳃仅1对。幼体有平衡,外鳃3对,羽状;尾鳍褶始自体前部,鳍褶低而平直。

四脚蛇蝾螈属动物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进入冬眠。3~9月多在山边水草丰盛的水坑或稻田活动。底栖,爬缓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觅食蚯蚓、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在求配偶时,雄螈常围绕雌螈游动、时而触及雌螈肛部,时而在头前,弯头部注视雌螈、同时将尾部向前弯急速抖动,如此反复多次,有的可持续数小时。当雄螈排出乳白色包(或精子团),沉入水底粘附在附着物上时,雌螈紧随雄螈前进,恰好使泄殖腔孔触及包的尖端,徐徐将包的精子纳入泄殖腔包膜遗留在附着物上。纳后的雌螈非常活跃,尾高与体成40~60°,约1小时后才逐渐恢复常态。雌螈纳1次或数次,可多次产出卵,直至产卵季终了为止。在产卵时雌螈游至水面,用后肢将水草或叶片在泄殖孔部位,将卵产于其间。每次产卵多为1粒,产后游至水底,稍停刻再游到水面继续产卵;一般每天产3~4粒,多者27粒,平均年产220余粒,最多可达668粒。一般15~25天孵出。即将孵出的胚胎有3对羽状外鳃和 1对细长的平衡。蝾螈是较好的实验动物和观赏动物,也能捕食水稻田中的水生昆虫。

四脚蛇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

蝾螈都有尾巴,体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它与蛙类不同,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

蝾螈的视觉较差,要依靠嗅觉捕食,以蝌蚪、蛙、小、孑孓、水蚤等为食。

蝾螈的四肢不发达,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水栖类型在水中产卵,陆栖类型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少数种类在潮湿的陆地产卵,产卵后幼体要在水中发育成长。

世界上有几百种蝾螈,分布各地的潮湿环境中。

四脚蛇因为蝾螈的体表因半透性,而导致水份的失,所以多数的蝾螈都栖活于潮湿的环境中,陆栖能力好一点的种类可以离水较远,但生活的环境仍以潮湿的苔癣环境为,至于那些如大鲵等对水份较为依赖的种类,则多偏好生活在低温且水质清洁的环境中。由此得知在饲养蝾螈时,环境中接近饱和的湿度,与可供进食、躲藏及休息的水塘是不可或缺的。多数的蝾螈都是个性相当温和的种类,所以饲养者可以依据饲养的能力与空间的调配来决定饲养密度与数量。饲养蝾螈可以观察到相当多奇特的生物为,而其中又以足部的再生、奇特的交配为与陆栖与水栖型的交替最具有色。蝾螈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格外是其自愈能力相当优异,所以有时发现个体因为机械性的外伤而断肢时,不出多久便会由伤长出一肉,并逐渐发展修复成原先的状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淡蓝

下一篇 四照花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