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藤黄

藤黄:一、先用豆腐一大块,平铺于盘,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将藤黄放入,再用豆腐盖严,置于笼屉,放入锅中,将此锅再坐于大锅,隔水加热,藤黄溶化,取出,冷却凝固,去豆腐晒干。 二、先将藤黄放入磁罐,加入比藤黄多10倍量的鲜荷叶汁,将罐放入锅中,隔水加热40~60分钟,至罐溶液呈紫红色时,倒入铜锅,浓缩成糊状,晒干。(每藤黄斤约用荷 半斤法,去渣) 三、将藤黄加入鲜山羊血中,置......
目录

药用价值

藤黄:一、先用豆腐一大块,平铺于盘,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将藤黄放入,再用豆腐盖严,置于笼屉,放入锅中,将此锅再坐于大锅,隔水加热,藤黄溶化,取出,冷却凝固,去豆腐晒干。

二、先将藤黄放入磁罐,加入比藤黄多10倍量的鲜荷叶汁,将罐放入锅中,隔水加热40~60分钟,至罐溶液呈紫红色时,倒入铜锅,浓缩成糊状,晒干。(每藤黄斤约用荷 半斤法,去渣)

三、将藤黄加入鲜山羊血中,置铜锅,加水同5~6小时,去山羊血晾干。 (每藤黄1斤,用鲜山羊血半斤)

成分

树汁含藤黄素,已知结构的有α-藤黄素和β-藤黄素,另含藤黄酸、异藤黄酸。种子藤黄宁、异藤黄宁、二氢异藤黄宁、乙氧基二氢异藤黄宁、新藤黄宁。果皮含α-藤黄素。树汁及心材藤黄双黄酮。

①《海药本草》:“《广志》云,藤黄出鄂、岳等州诸山崖,其树海藤,有蕊,落石上,彼人收之,谓沙黄,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草。摇今所呼铜黄谬矣,盖以铜藤语讹也。此与石泪采无异也,画家及灶家并时用。

②《纲》:“今画家所用藤黄,皆炼成者,溉之麻入。招局达观《真腊记》云,国有画黄,乃树脂,以刀砍树滴下,次年收之。似与郭氏(《广志》)说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③《百草镜》:“藤黄出外洋及粤中,乃藤脂也。以似笔管者良,大块者中屎藤黄,不佳。入药取色撇纯明看,用水化,源去渣,盛瓷器隔水之,水少时再添,于,以帛扎瓷器,埋土中,七日取出,如此七次,晒干用。”

抗菌作用

种子衣中的色素-藤黄宁对金黄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体外的有效浓度为1:10000;对若干真菌、草分支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效力很弱,对大肠杆菌亦无效。新藤黄宁也有抗金黄葡萄球菌的作用。异构体(异藤黄宁及异新藤黄宁)的抗原虫作用较其母体有效(藤黄宁或新藤黄宁通过肠管时可异构化)。

藤黄素在体外对非致病性原虫有抑制作用。

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藤黄素、藤黄酸、异藤黄宁、新藤黄宁等。藤黄生品及各炮制品对金黄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醇溶液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藤黄酸对多种肿显示较强的抗肿活性,并在有效量范围内毒副作用比较小,对肿细胞的抑制有非常高的选择性,能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动物造系统和免疫功能没有影响,这是前肿化疗药物所不具备的。药代动力研究亦显示,藤黄酸在肿组织中有较高的分布和较长的持续时间。藤黄酸为广谱抗肿药,对多种肿有显著疗效,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疗效较佳。

功用

消肿,化毒,止,杀虫。治肿毒,顽癣恶疮,损伤出齿,汤伤。

1、《海药本草》:"齿,点之便落。"

2、《纲拾遗》:"治,止化毒,敛金疮,亦能杀虫。"

3、《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治绦虫及水肿。"

4、治一切肿:雄黄胆矾硼砂藤黄铜绿、皮硝、草乌各一两,麝香二钱。为细末,和瞻为条浓笔管大,金箔为衣,用时以磨浓,新笔蘸药,涂(肿)毒四围。数次愈。(《祝穆试效》一笔消)

5、治一切肿毒:藤黄四两,自蜡八两,小磨麻油十二两。先将油熟,将成珠,入水不,再加黄、白搅习,磁瓶收,面上仍以麻油养之,临用摊贴。(王玷桂《不药良膏)

6、治一切肿毒,及对口发背:滴,磨藤黄,不住手之。(《救生苦海》消毒)

7、治跌打损伤,肿毒危重之症,服外皆效:牛黄冰片各二钱半,阿魏雄黄各一两,生大黄乳香没药儿茶、天竺黄、血竭、参三七各二两。各研细末,以山羊血五钱,拌晒干透,再磨为粉,加藤黄二两,隔水透,去净浮腻,如英实大,晒干忌,以黄蜡为壳包裹。临用以一,陈送服。(《外科全生集》)

8、箍毒:五倍子(略)一两,藤黄四两,桐青少许,小粉()八两。作,用时磨涂。(《类活人书》)

9、治一切顽癣:鸡脚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等分。为细末,菜油调涂患处,七日匆洗。(《纲拾遗》黄散)

10、治痢头:藤黄一钱,枯矾一钱,轻粉五分,明雄五分。共研细末,用麻油四两,黄白蜡各三钱,桔收冒。先剃净头发,后用明矾、川椒各一钱五分,水洗净患区,最后涂上药膏,每日涂一次,至愈为止。〔《江苏中医》(5):27,1961〕

11、治刀斧木石伤及汤伤,竹木刺入肉,一切诸伤:真麻油一厅,藤黄八两,自蜡八两。先将油人铜锅,次将藤黄捶碎透。以麻布滤去渣,加入自蜡,至滴水成珠为度,贮磁罐。其冒夏老冬嫩为宜。之即能止疼、止、收取效。(《纲拾遗》效膏)

用法与宜忌

用法与用量 外用:研末调、磨汁涂或膏涂。服:入(一次量1~2厘)。

宜忌 体质虚弱者忌服,多量易头昏呕吐腹痛泄泻,甚或致死。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泰国越南,中国。产于 印度越南 等地,国产地在云南湖南、湖北一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蛋黄

下一篇 象牙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