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有氧运动

目录

定义与概念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力为主要目标。其特点是运动强度适中、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15分钟),能量代谢以有氧氧化系统为主,消耗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产生能量。
对比无氧运动:无氧运动(如短跑、举重)依赖短时间高强度爆发力,能量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易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疲劳。


主要特点

  1. 强度适中: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

  2. 持续时长:通常持续20分钟以上,脂肪供能比例随运动时间延长而增加。

  3. 全身参与:大肌肉群协同运动(如跑步、游泳)。

  4. 周期性动作:动作重复且有节奏(如骑行、健走)。


常见类型

  1. 低强度有氧:健走、瑜伽、太极。

  2. 中高强度有氧: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绳、有氧操(如尊巴、搏击操)。

  3. 功能性训练:划船机、椭圆机、登山机等健身房器械。


健康益处

  1. 心肺功能提升: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肺活量。

  2. 减脂塑形:促进脂肪氧化,改善体脂率。

  3. 代谢调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糖尿病。

  4. 心理健康:刺激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和抑郁。

  5. 慢性病预防:降低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风险。


科学进行有氧运动

  1. 频率: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2. 强度监控:通过心率监测(靶心率计算法)或“谈话测试”(运动时能正常短句交流)。

  3. 热身与放松:运动前后各安排5-10分钟拉伸,避免损伤。

  4. 循序渐进:新手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步增加负荷。


注意事项

  1. 避免空腹/饱腹运动:饭后1-2小时为宜,可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

  2. 特殊人群调整

    •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医生评估后选择低强度项目(如散步)。

    • 膝关节受损者建议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3. 补水与营养: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ml水分,运动后摄入蛋白质帮助修复肌肉。


常见误区

  • 误区1:有氧运动时间越长越好(过量可能导致肌肉流失)。

  • 误区2:仅依赖有氧运动减肥(需结合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

  • 误区3:忽视运动多样性(交替不同类型有氧运动可避免平台期)。


历史与发展

有氧运动概念由美国军医肯尼斯·库珀(Kenneth H. Cooper)在1960年代提出,并推广“有氧训练法”。1980年代随着《有氧运动》书籍及简·方达有氧操的流行,成为全球健身风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曲突徙薪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