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乳
形态特征
轮叶党参,多年生草本,有乳汁。植株全体光滑无毛或茎叶偶疏生柔毛。茎基略近于圆锥状或圆柱状,表面有多数瘤状茎痕,根常肥大呈纺锤状而有少数细小侧根,长约10-20厘米,直径1-6厘米,表面灰黄色,近上部有稀疏环纹,而下部则疏生横长皮孔。茎缠绕,长约1米,直径3-4毫米,常有多数短细分枝,黄绿而微带紫色。
叶在主茎上的互生,披针形或菱状狭卵形,细小,长0.8-1.4厘米,宽3-7毫米;在小枝顶端通常2-4叶簇生,而近于对生或轮生状,叶柄短小,长1-5毫米,叶片菱状卵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3-4.5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渐狭,通常全缘或有疏波状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叶脉明显。
花单生或对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9厘米;花萼贴生至子房中部,筒部半球状,裂片湾缺尖狭,或开花后渐变宽钝,裂片卵状三角形,长1.3-3厘米,宽0.5-1厘米,端尖,全缘;花冠阔钟状,长2-4厘米,直径2-3.5厘米,浅裂,裂片三角状,反卷,长约0.5-1厘米,黄绿色或乳白色内有紫色斑;花盘肉质,深绿色;花丝钻状,基部微扩大,长约4-6毫米,花药3-5毫米;子房下位。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有喙,直径约2-2.5厘米。种子多数,卵形,有翼,细小,棕色。花果期7-8月。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繁殖方法
1.种子处理
羊乳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当年采收的种子表皮呈绿色,有光泽,发芽率高达85%以上,隔年种子表皮呈淡褐色,无光泽,发芽率很低,仅能达到5%以下,不宜作播种用。播种前把种子浸入40-50℃温水中,充分搅拌,经过5-10分钟,手放入水中以不烫手或感觉与手温相近时捞出,用纱袋装好,用清洁凉水反复冲洗几遍,把纱袋放在室内湿纱中保存,早晚再用40℃温水洗一遍,5天后,打开纱袋,检验种子裂口与否,裂口即可播种。
2.播种育苗
育苗地以选择砂壤土最好,稍有坡度以利排水,深翻约33厘米,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667平方米左右。作畦要根据地势,地下水位高低决定床的高度,床面宽1.2米,长度自定。播种时,垂直床面开沟,深1厘米,按种子1份、细砂2份的比例充分拌匀,撒在沟中,沟距10-13厘米,把床面都播完后,拿扫帚反复扫几遍,再用水桶轻轻镇压一遍,覆上稻草,用细绳把稻草捆住,出苗后逐渐撒去覆盖物,667平方米用种量1千克左右。
3.苗期管理
苗高5厘米要搭遮阳棚,以床面能透光为标准,用于遮阳的材料最好是黑松枝,苗高10厘米要逐渐撤掉遮阳棚。床面要及时除草,并浇灌粪水几次。
栽培技术
1.起苗移栽
10月中旬开始起苗,从床下边用镐慢慢刨,刨出的苗分等级放好或捆成小把,在封冻前移栽,如果条件不成熟,第2天解冻后栽苗,可以用窖藏方法保苗,移栽地块也要求作畦,规格同育苗床,在床面开沟,深15-20厘米,把苗按7厘米间隔斜放,苗的芽头向上,再覆土,以超过芽头5厘米为宜,沟的间距为20-30厘米,667平方米用苗约25千克左右。
2.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除草、松土,但要防止芽头露出地面,发现露头要填土。保持床面湿润,幼苗出土后及时浇水,苗长至15厘米后,不用再浇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长至30厘米要及时搭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有利于打药时操作。苗高3-7厘米时,要追施稀粪水1次,667平方米用量1200千克左右,夏季再追施1遍粪水,667平方米用量1500-2000千克,封垄后不再追施粪肥。
病虫防治
锈病在雨季易发生,初期茎叶感病时,叶背发生黄褐色略突起的斑,其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破裂,散出大量孢子,叶片枯死。防治方法:于雨季前喷施粉锈宁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发病初期以粉锈宁1000倍液喷洒,7天一次,连喷3次。
根腐病多危害在2a以上的植株,雨季发病重。防治方法:除显症时,拔除病株,用1%石灰水浇灌。发病期用波尔多液喷布或灌根,7天一次,连喷数次,也可用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