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山莨菪

山莨菪 山莨菪(shān làng dàng)(拉丁: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 Pascher),为甘青赛莨菪藏茄等,俗柳、黄山莨菪等,山莨菪植物多年生草本。山莨菪高达1米,粗大,近肉质;、窄长卵形披针俯垂;果球或近卵,径约2厘米。期5-6月,果期7-8月。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等省。生于海拔2680-3250m草坡......
目录

别名

七厘(《云南草药》),唐古特莨菪藏茄柳柽、唐传那保(《全国草药汇编》),柳参(《云南中药资源录》)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功效

镇痛解痉,活去瘀,止

主治

溃疡病,急、慢性肠炎神经官能症,蛔虫症胆石症,跌打损伤,骨折外伤

相关配伍

1、治溃疡病,急、慢性肠炎神经症,蛔虫症胆石症等起的疼痛,藏茄100g,研碎,加入70%乙醇适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同酊)制成藏茄酊。每次0.6-1.5ml,每日量2-4.5ml。如配成合剂藏茄酊60ml加水至1000ml。每次10-15ml,每日2-3次服。(《陕甘宁青草药选》)

2、治疮疖肿毒,唐古特莨菪适量。研细末,调适量凡士林制成软膏,外患处。(《青海常用草药手册》)

3、治外伤骨折,(七厘研末撒布伤水调患处。(《云南草药》)

用法用量

服:0.3-0.6g,或用山莨菪酊,每次0.6-1.5ml,一日三次。

外用:适量,研粉撒伤水调患处。

药理作用

1、抑制条件反射作用。

2、对抗由于注射震颤素全身震颤作用。

3、改善各脏器微环障碍作用。

4、有明显的外周抗碱作用。

5、对免疫复物型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

6、明显抑制去甲上腺素的管收缩作用。

7、抗休克作用。

8、对四氯化碳中毒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9、促进免疫及助抗感染作用。

10、有利于阻塞道积的排出。

11、中枢抑制作用。

12、中枢镇静作用。

13、对溶血贫血有恢复作用。

14、对蟾酥毒性有对抗作用。

15、对油酸所致急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16、对下颌缺损有促修复作用。

使用注意

忌酸冷,豆类。本品有大毒服慎用。孕妇服。

现代应用

治疗鼻咽科疾病。

采集加工

秋、冬季采集,洗净去外皮切晒干备用。

药材性状

。商品多横切成,直径6-10cm,有的纵切成不等长的块。表面黄褐色至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皱纹,皮孔明显,横向突起,皮部剥落后可见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木部。横切面皱缩不平,皮部薄,木部占极大部分,有5-10或更多棕色环纹及放射状裂隙。质较硬,折断时有粉尘,断面不平,黄白色,有纵向裂隙。微,味苦、涩。以条粗、色棕黄者为佳。

形态特征

山莨菪,又柳,唐古特莨菪(《中国植物志》),甘青赛莨菪(《青海草药野外辨认手册》)。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肥大,长黄褐色。直立,多数丛生,稍有毛或无毛。互生;叶柄粗壮;叶片卵形至窄,长8-21厘米,宽4-13厘米,全缘,微波或有疏浅齿。夏季单生于腋,花梗粗壮,先端微弯;花萼广钟,径约3.5厘米,先端有5个稍不整齐浅裂网明显;花冠,与萼略等长,紫红棕色,先端有5个浅雄蕊5,着生花冠管基部,稍被长柔毛;子房上位,近球花柱长大,柱头大,头状。蒴果包围于膨大宿萼中,果梗粗壮,木质,径达2毫米,宿萼长,长约7厘米,径约5厘米,先端有5个浅裂,萼棱粗大凸起,网明显,盖裂,盖部1室,下部2室。种子多数,棕褐色,扁

生长环境

生长于高山疏林草丛中。

相关论述

1、《云南草药》:“止,活祛瘀,止痛。治跌打损伤,外伤骨折。”

2、《陕甘宁青草药选》:“镇痛止痉,有麻醉作用。适用于溃疡病,急、慢性肠炎肠官能症,蛔虫症胆石症等起的疼痛。”

附注

山莨菪中毒时可见:渴,咽喉灼热困难,皮肤干热潮红,瞳孔大,视物模糊,兴奋,烦躁不安,说胡话,搏速等症状,甚至发生痉挛,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解救法:洗(用高锰酸钾3.6克溶于9升水中,或用0.5%鞣酸溶液),或给予催吐中毒早期,患者未能将毒物全部吐出之前进);导泻;服蛋清及活性炭;大量饮糖水或静滴注葡萄糖液;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0.01克,半小时一次,至口腔湿润为止。对症治疗;有烦躁或痉挛时可用镇静(如水氯醛,巴比妥,氯硫二苯胺);如呼吸中枢抑制时可用呼吸兴奋并保暖;必要时给氧或人工呼吸。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亚灌木

下一篇 奴良陆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