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山蒿

山蒿:Artemisia brachylobaFranch.)是菊科、蒿属灌木状草本或为小灌木植物主根粗大,木质,有纤维状的皮;多数,丛生,高可达60厘米,稍纤细,自基部分枝幼时被短绒毛,基生卵形或宽卵形期凋谢;裂或长,再次羽状全裂,叶柄上部羽状全裂,苞片线形头状花序卵球或卵状钟,在上通常组成略狭窄的花序总苞3层,外层总苞卵形或长卵形......
目录

形态特征

灌木状草本或为小灌木状。主根粗大,木质,垂直,常扭,有纤维状的皮;粗壮,木质,直径可达3-5厘米,有多数,丛生,高30-60厘米,稍纤细,自基部分枝幼时被短绒毛,后渐落。绿色无毛,面被白色绒毛,基生卵形或宽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期凋谢;下部与中部卵形卵形,长2-4厘米,宽1.5-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3-4枚,裂或长,长1-1.5厘米,再次羽状全裂,每侧具小裂2-5枚,小裂线形或狭线状披针,长3-6(-8)毫米,宽0.3-1毫米,先端钝,有小尖头,边反卷,叶柄长0.5-1.3厘米;上部羽状全裂,裂2-4枚;苞片3裂或不分裂,线形

头状花序卵球或卵状钟,直径2.5-3.5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略下倾,在分枝上密集或略稀疏,常排成短总状花序或为穗状花序,稀少单生于小,在上通常组成略狭窄的花序总苞3层,外层总苞卵形或长卵形面被灰白色短绒毛,边缘狭膜质,中、总苞或椭卵形,边缘宽膜质至全膜质,面毛少至无毛;雌花10-15朵,花冠管状面有疏腺点,檐部具2-3(-4)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20-25朵,花冠管状面有腺点,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钝或有短尖头,花柱略比花冠管长,先端2叉,叉端斜叉或略外弯,有时中央数朵不孕育,花柱亦缩短。瘦果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山蒿为石生旱生植物,广泛生长于草原与荒漠草原带的低山丘陵,也是山地地灌木植被要建群种之一。喜生于向阳的石裸的陡坡上。常见伴生成分有万年蒿、冷蒿、阿尔泰狗哇、糙隐子草等。在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系列中,山蒿群落处于山地森林灌丛带的下部,占据山地阳坡,与西伯利亚杏、大果榆草原化灌丛相结。在荒漠草原带的剥蚀残丘上,山蒿常与戈壁针茅或石生针茅组成群落,并且它呈馒头状小分布于残丘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等省区;蒙古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山蒿多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萌发生长较缓慢,7月上,中旬现蕾,8月,疏锥状花序一直可放到9月上,中旬,首批放的则在此时进入果期,果期一直可延至10月上旬,很快枯萎,进入休眠期。

山蒿为轴植物,土粗壮而扭,一般直径为3–3.5厘米,在石质较少的土壤生长时,颈和主根上半部直径可达l0厘米。根系集中在表土层下50厘米以侧根发达,多数斜向生长颈可生出侧根定根,借以增强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山蒿由于候干,其个体的高度与分枝密度远不及东部地区。

山蒿利用石缝隙仅有的凝结水,仍然可以生长发育很好,分枝繁多,丛径可达25-60厘米,丛间其他植物非常稀疏且分布不均,盖度只有20-30%,

主要价值

饲用:山蒿的饲用品质具有明显的季性特点,生长旺季因含有挥发性物质,发出强烈气味,故除骆驼外其他家畜很少采食,在饲草缺乏的年份里其饲用价值有所提高,除冬春季采食外,其他季也少量采食,因而常把山蒿评价为劣等饲用植物或度荒牧草。山蒿属于氮碳型牧草,其养比为1:4.6(现蕾期)。在具有山蒿的戈壁针茅草地上,鲜草产量为975–1050千克/公顷,其中山蒿占13.3%。

药用:山蒿的全草中国民间入药,有清热、消炎、祛湿、杀虫的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山蓼

下一篇 山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