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物种起源
形态特征
藤状灌木,几不分枝,茎上常生不定根。叶仅具小叶3枚;叶柄长4-5.5厘米,被短柔毛,近轴面有一明显的沟槽;小叶厚纸质,椭圆形,长8-9.5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渐尖至钝圆,基部宽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干后呈现皱纹,下面苍绿色,被短柔毛;侧脉极不明显;顶生小叶柄长0.5-1.3厘米,侧生小叶柄几无。
总状花序长6-10.5厘米,总花梗长3-5.5厘米,花梗长0.5-0.7厘米,均被短柔毛;小苞片细小,钻形;花萼杯状,长3-5毫米,宽4-6毫米,内外均被短柔毛,裂片钝三角形;花冠白色,旗瓣瓣片长圆形,长1厘米,宽2-3毫米,先端钝圆,匙形,基部外面疏被短柔毛瓣柄线形,略向后折,长约2毫米,翼瓣椭圆形,先端钝圆,瓣片长9毫米,宽2-3毫米,瓣柄卷曲,线形,长约2.5毫米,宽不及1毫米,龙骨瓣上半部粘合,极易分离,瓣片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3.5毫米,基部有小耳,瓣柄长约2毫米;子房扁长圆形或线形,长5毫米,子房柄长约4毫米,花柱长3毫米。果序长约8厘米,荚果椭圆形,长1.2-1.7厘米,宽1.1厘米,先端钝圆,具细尖,黑色,光滑,果梗长1厘米,果颈长4厘米,无毛。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产于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江西、浙江;亦分布于日本。产地主要位于中亚热带,星散生于沟谷溪边常绿阔叶林下,喜阴湿、腐殖质丰富的生境。分布区1月平均温5.5-8.0℃,绝对最低温可达-5℃,7月平均温26-28℃,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土壤为红壤或黄壤,pH值4.5-5.5。花期7月,果期9-10月。分布于中国与日本,在中国的西南、中部、南部和台湾地区都有分布。
繁殖栽培
栽培种植
用种子繁殖,因发芽力低,生长较慢,要注意遮荫及防寒。胡豆莲忌重茬和迎茬,重茬:连作;迎茬:隔季种植,最好与其他作物轮作,胡豆莲与玉米间作。
深耕或深松,细致整地,蓄水保墒,改善耕层通气条件,有利胡豆莲根瘤发育。
胡豆莲需排水良好,土壤深厚,并富含有机质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适宜的土壤pH值为6.5-7.0,酸性土壤对胡豆莲根瘤菌的发育不利。
种植方法
(一) 种子准备
选用高质量种子,根瘤菌拌种(根瘤菌剂0.25克/亩)。药剂拌种以防根腐病。
(二) 播期
根据品种类型,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等灵活掌握,春胡豆莲:5-10cm地温稳定通过8-10℃即可播种.华北一般在4月下至5月上。其它胡豆莲:温度不是主要因素,应当尽早播种。
(三) 合理密植
1、合理密植原则:肥田宜稀,瘦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开张型品种宜稀,收敛型品种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夏播)宜密;高温区宜稀,低温区宜密。
2、适宜种植密度:华北地区,适宜稀植的1万-1.5万株/亩;适宜密植的2万-3万株/亩。
施肥:
一、需肥规律
⑴需肥量:胡豆莲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千克胡豆莲种子,需吸收纯氮6.5千克,有效磷1.5千克,有效钾3.2千克。
三者比例大致为4:1:2,高于水稻,小麦,玉米;根瘤菌只能固定氮素,但供给胡豆莲的氮也仅占胡豆莲需氮总量的25%-60%,还必须施用一定数量的氮,磷和钾肥,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对钼反应敏。
⑵需肥时期:胡豆莲自身有固氮作用,胡豆莲生长发育所需肥料由根瘤菌供给和从土壤中吸收,苗期需要氮素比较少,但容易脱肥,固氮作用高峰集中于开花至鼓粒期,开花前和鼓粒后期固氮能力均较弱。开花至鼓粒期是胡豆莲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开花前和鼓粒后吸收养分较少。
二、合理施肥
⒈施肥量:一般每亩施用N5-7公斤,磷肥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钼肥(钼酸铵)20-30克。
⒉施肥时期
⑴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全部磷肥,钾肥,多施有机肥:用较多的有机肥作底肥,不仅有利于胡豆莲生长发育,而且有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和根瘤的形成,增强固氮能力,麦茬直播夏胡豆莲由于播种时间紧,来不及整地施基肥,应强调前茬小麦田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一般地块每亩可施尿素5千克或碳酸氢铵15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或磷酸二铵8-10千克,高肥田可少施或不施氮肥。
⑵种肥:薄地用少量氮肥作种肥效果更好,种肥用量要少,肥种与种子隔离,以免烧种;
一般地块种肥每亩施尿素3-5千克,同时配施10-15千克过磷酸钙为宜,或每亩施尿素2-3千克加磷酸二铵3千克钼肥可拌种。
⑶追肥:胡豆莲需氮素虽多,但由于其自身具有固氮能力,因此需要施用的氮肥并不太多,中等以下肥力田块,适时适量施用氮肥有较好的增产效果,肥力较高的田块则不明显,施用过多不仅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减产,关键是分枝期到开花初期,一般施用尿素3-5公斤,肥地此肥可不施。
⑷根外追肥:进入花荚期是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最多的时期,而鼓粒期后植株系开始衰老,吸收能力下降,胡豆莲常因缺肥而造成早衰减产,一般每亩可用磷酸二铵1千克或尿素0.5-1千克,加硼砂100克,对水50-60千克;
晴天傍晚喷施,喷施部位以叶片背面为好,开花期可用10-12克钼酸铵兑水50-60斤喷施,从结荚开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结合根外喷肥,在肥液中加入适当品种和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灌溉:耗水规律:胡豆莲需水较多,每形成1g干物质需水700g左右,蒸腾系数为300-1000,苗期比较耐旱,早熟品种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受干旱影响减产严重,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品种根系较发达,受旱害较轻,小粒品种受旱对产量影响较小,播种-出苗耗水量占5%,出苗-分枝耗水量占13%,分枝-开花耗水量占17%,开花-鼓粒耗水量占45%,鼓粒-成熟耗水量占20%,从始花到盛花期,植株生长快,需水量逐渐增大,为水分敏感期。
田间管理
一间苗,定苗:第一片复片展开时进行,间苗,定苗一次完成。确保密度。
二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3 次。
三化学除草:可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防除,特别注意除草剂的类型,有些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施用后,可能对下茬谷类作物有影响,防除阔叶杂草时应当注意对胡豆莲的危害。
四胡豆莲生长调节剂:2,3,5,—三碘苯甲酸(TIBA):抑制营养生长,矮化秸秆,增花增粒,促进早熟,增产灵(4—三碘苯氧乙酸):促进生长发育,矮壮素(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节间缩短,秸秆粗壮,防止倒伏。
收获加工
荚果成熟时间差异较常,收获过晚,一部分荚果开裂,造成产量损失,收获过早,未成熟荚果比例大,产量降低
一般在80%-90%左右叶片落完时收获,可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胡豆莲黄熟末期为适收期,当种子含水量达到13%时可以入库。
生根影响:整个植株自然从上到下的顺序分为上、中、下部分取材后,每一部分大约修剪至长5-6cm,修剪时留2-3个节,以IBA50mg·L NAA50mg·L一溶液处理3h作为处理,用上、中、下三个部位都插入到清水中做相应部位的对照。按上述条件插入基质30d后统计植株百分比、根系长度、平均生根数、新生要最长根长。处理胡豆莲的生根植株百分比均高于其它的,三个处理依次增强,分别为对照1.16、1.53、2.47的倍,说明浓度低的处理的时间越长植株发根百分比越高。平均生根的数量以处理Ⅱ的最高是对照的2.97倍,其次处理I和处理Ⅱ分别为对照的2.13、2.64倍。以IBA250mg·L NAA250mg·L-,处理1.5h的生根的根数最多。
各处理生根后的平均根系长均大于对照,依次为对照的1.1l、1.23、2.06倍,以浓度IBA50mg·L NAA50mg·L。的处理Ⅲ根系生长最快。照大,增幅从上到下依次降低。平均生根数的从上到下降低,但与对照相比的增幅却是按下、中、上的顺序依次降低。新生根最长平均根长都略高于对照。间的延长,生根率、成活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最长根长依次增加;并且中上部枝条扦插生根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下部枝条。胡豆莲的扦插生根试验,为无性繁殖胡豆莲植株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病虫防治
根腐病:危害苗的根部。病原菌入侵根部,破坏维管束,造成根部腐烂,地上部分表现为叶片变黄、细小,逐步发展为整株变黄、萎蔫,最后完全枯死。该病主要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事先对育苗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全程不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高温季节,加强通风降温管理;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退菌特500-800倍液灌根,或用50%速克灵15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2-3次。
白绢病:危害苗的茎基部和根部。表现为受害部位纵裂变褐,后期腐烂,地上部分萎蔫死亡,受害植株下部茎秆及周围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周围基质表面可见暗红色、油菜籽状的菌核。该病主要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事先对育苗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全程不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高温季节,加强通风降温管理;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用多菌灵或退菌特兑水500-800倍灌根或喷雾。每隔7-10天灌喷1次,连续2-3次。
白粉病:危害苗的叶片。初发病时,叶片出现白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最后可连成片,在叶面上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皱缩,逐渐变黄,干枯脱落。该病主要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其叶形如剑,开花时繁多的白花下垂如铃,姿态优美,花期持久,是庭园观赏树木,也是鲜切花材料。
经济价值
山豆根苦种子含油率16.94%,可榨油工业用,纤维可作为麻的代用品,也可作造纸原料,茎可用于编织,可作为花饰中的线性花材,有一定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山豆根苦,寒。归肺、胃经,有利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治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山豆根有毒的记载始见于《中国药典》1985年版。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经野外实地调查及访问发现,胡豆莲在金佛山的分布区域极为狭窄,数量相当稀少,以前仅在茶沙、庙坝的沟谷中有发现。其分布区域和数量又急剧锐减,茶沙几乎已绝迹,仅在庙坝还有少量残存,在整个金佛山保护区,其资源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濒危原因
胡豆莲种群数量的不断下降说明其濒危状况仍在进一步加剧。种群数量下降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胡豆莲种群退化、资源衰竭的因素,可大致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在因素:主要归结于繁殖能力低下及生长缓慢。胡豆莲在野外依靠种子繁殖,在自然条件下,胡豆莲受阴湿的环境影响,传粉效率和结籽率都很低,其较差的种子萌发力,使种子一幼苗转化率也低,再加上其生长缓慢,严重制约了种群的扩大。
外在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胡豆莲生境的破坏。人们对森林的破坏,使湿度、光照及土壤肥力等环境因素改变,导致了胡豆莲生境恶化,进而使其繁殖能力和生活能力下降,限制了种群的生存发展。如庙坝生长在竹林下的胡豆莲,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沟谷中的森林被破坏后,南川镰序竹沿沟底向上急速扩展,直接覆盖了原胡豆莲的生长地,在这种密不透光的竹林下,虽能勉强生长,但却几乎不能繁殖。
其次就是人们的毁灭性采集。由于胡豆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当地人长期以来便是见一株采一株,使得野生资源急剧下降。
保护措施
根据胡豆莲的资源现状及濒危原因,拟提出以下对策:
加强保护和宣传: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法规,借助媒体加强宣传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提高人们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对那些破坏资源、采集保护物种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上。
就地保护:近两年来,开展了胡豆莲野生变家种初步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发现,胡豆莲的扦插成活率较高,可以通过就地扦插繁殖的方法扩大其种群。
加强相关研究:通过对胡豆莲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生理、生化、人工种植等全面深入研究,可以保证制订的保护规划和政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迁地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级别
本种争议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