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花
基本内容
药用价值
【性味】甘,平。
饲用价值
山豆花在分枝期,枝条细软,牛、羊采食。开花后,纤维增加,羊仍能采食。据分析,开花以前,粗蛋白质为12.7%,开花时达14.25%。开花期对反刍动物有机物质消化率为52.2%,比达乌里胡枝子(50.82%)高。在开花期测定,其含磷、钙、锌、铁较丰富,含钾、硒较少。山豆花适应性强,易栽培,可作为山区绿化灌木及羊,牛的优良饲料。同时也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植物。有着很好地驯化前景。
形态特征
灌木。全株被白色柔毛,高80–200cm。羽状三出复叶,顶生小叶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6cm,宽1.5–2.6Cm,先端圆形,基部钝,上面疏被,下面密被白色柔毛,侧生小叶小,托叶条形,有毛。总状花序腋生,无瓣花腋生,呈头状花序,花萼浅杯状,萼齿5,花冠淡黄色。荚果倒卵形,有白色短柔毛。[1]
生长习性
山豆花多生长在落叶阔叶林地区的山地、丘陵,呈丛状分布。覆盖度可达40–50%。它常和多种绣线菊(Spiraeasp.),照山白(Rhododendronmicranthum),榛(Corylusheterophylla),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歪头菜(Viciaunijuga),鹅观草(Roegneriasp.)等组成灌木草丛群落.山豆花抗逆性强,常生长在土层瘠薄的山坡地。成年植株根系强大,一般入土深可达2m,根幅50–80cm,根瘤较多,多分布在30cm土层中。在河北省,山豆花4月下旬返青,7一9月为花果期,11月上旬枯黄。在北京地区引补观察,4月小旬返青,5–6月分枝。生长很快,日增长0.3––1.0cm,叶量大,分枝期茎叶比达l:1。8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结实,9月下旬种子成熟,成熟的种子不易脱落。山豆花为灌木,生长年限长,也是荒山、矿山恢复植被的先锋植物,为水土保持的优良植物之一。
地理分布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