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麦冬
形态特征
植株有时丛生;根稍粗,直径1-2毫米,有时分枝多,近末端处常膨大成矩圆形、椭圆形或纺缍形的肉质小块根;根状茎短,木质,具地下走茎。叶长25-60厘米,宽4-6(8)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常包以褐色的叶鞘,上面深绿色,背面粉绿色,具5条脉,中脉比较明显,边缘具细锯齿。
花葶通常长于或几等长于叶,少数稍短于叶,花通常(2)3-5朵簇生于苞片腋内;苞片小,披针形,最下面的长4-5毫米,干膜质;花梗长约4毫米,关节位于中部以上或近顶端;花被片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长4-5毫米,先端钝圆,淡紫色或淡蓝色;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约2毫米;子房近球形,花柱长约2毫米,稍弯,柱头不明显。种子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繁殖栽培
繁殖方法
分株
繁殖时间:全年均可分株育苗,但以春、夏、秋三季为佳。
植株选择与整理:将植株挖起,选生长旺盛、无枯萎、无病虫害的高壮苗,剪去块根和须根及叶尖和老根茎,拍松茎基部,用手或用剪子剪开,使其分成单株,剪出残留的老茎节,叶片不开散为度。将供栽培的植株存放在室内阴凉处,以防干燥,一般应在5天内栽种完毕。
整地与栽种:宜选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种植(在pH值为6-8的土壤中均可正常生长),但是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忌连作,前茬以豆科植物如蚕豆、黄花苜蓿和麦类为好。每亩施有机肥(包括腐熟饼肥等)4000千克,配施过磷酸钙和二氨等常效肥作基肥,深耕25厘米,整细耙平,宽4.5-5米的平床栽培。按行距12厘米、穴距15厘米开穴栽种,穴深5-6厘米,每穴栽苗2-3株,苗基部对齐,垂直种下,然后两边用土踩实,做到地平苗正,及时浇水。
播种
山麦冬可用种子繁殖,但速度慢,出苗不整齐,且后代性状分离严重,一般在生产中不提倡使用。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
中耕除草:宜选晴天进行,一般每年3-4次,最好经常除草,同时防止土壤板结。
追肥:山麦冬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一般每年5月开始,结合松土追肥3-4次,肥种以农家肥为主,配施少量复合肥。
排灌:栽种后,需及时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提高出苗率。7-8月高温时采用灌水降温,但不宜积水,故灌水和雨后应及时排水。冬季土壤上冻之前应灌足冻水保证次年苗木的成活率。
选地整地
土壤选择:山麦冬对土壤的适应性极强,但以富含有机质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或腐殖质土为佳。光照充足及半荫处均能正常生长,但以光照度在50-70%时,叶色较为美丽。
整地:土质较好的地块,深翻25厘米,过耙耙平;土质不好的要全部过筛或换土。地面高程一般要低于路崖或铺装面5厘米左右。排水坡度为1-3%。
栽植管护
栽植:全年均可,但以春、夏、秋3季为佳,一般在雨季来临前较好。种植前,先浇水、后松土、整地,保证土壤水分;单株、密植连根带叶,打穴栽植。密度以4厘米×4厘米或6厘米×6厘米,“品”字形排布,穴深5-6厘米,每穴栽苗3-5株。种后用土踏紧,做到地平苗正,及时浇水。当年栽种当年成坪,景观效果好。经栽植后半年观察,风景林郁闭度越高的地方长势越好,反而个别空旷地方长得比较差。
管护措施:栽植初期及时清除飘落在所植草上的枯枝落叶及其它杂物,防止覆盖物过厚影响生长与成活。初期,因未定根,要防践踏并加强水分管理,以防脱水死亡,初步定根后施以氮肥。种植初期因未形成竞争力,要及时清除杂草。追肥时以施用各种有机肥为佳。氮、磷、钾化肥中氮肥比例稍多,能促进叶色美观。早春(2月底至3月初)修剪一次,去除枯枝。也可根据长势不定期修剪,促使植株始终保持一定高度。
病虫防治
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叶枯病、黑斑病等,一般4月中旬始发,主要危害叶片,每亩可用1:1:150的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喷洒防治。
虫害:主要有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可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兑水750千克灌根防治。也可用激光诱灯式毒饵杀灭,效果较好。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