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扇蕨

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Baker) Christ)为水龙骨扇蕨属下的一个种,植株高达65厘米。粗壮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长渐尖头,边远具细齿远生;叶柄长30-45厘米;叶片扇形,长25-30厘米,宽相等或略超过,鸟足状掌分裂,中央裂披针,长17-20厘米,宽2.5-3厘米,两侧的向外渐短,全缘,干后纸质,下面疏被棕色小鳞......
目录

形态特征

扇蕨扇蕨植株高达65厘米。粗壮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长渐尖头,边远具细齿远生;叶柄长30-45厘米;叶片扇形,长25-30厘米,宽相等或略超过,鸟足状掌分裂,中央裂披针,长17-20厘米,宽2.5-3厘米,两侧的向外渐短,全缘,干后纸质,下面疏被棕色鳞片叶脉网状,网眼密,有藏小孢子囊群聚生裂下部,紧靠

植物生境

生密林下或山崖林下,海拔1500-2700米。为中国特产的一种奇异的蕨类植物,可作观赏栽培

生长习性

扇蕨分布区受西南季影响,候为冬无严,夏无酷,干湿交替明显,年平均温15℃左右,1月平均温约8℃,7月平均温约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昼夜以及晴雨天之间温差较大,一般相差10-15℃。土壤多为石灰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或为酸性母成的褐红壤,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扇蕨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在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芦山、九龙、木里、甘洛、越西、西昌、米易及南部古蔺,云南西北部丽江、大理、昆明中部、弥勒、易门、双柏、富民、武定、甸、靖、大姚、北部永仁、东北部昭通及东南部屏边,贵州西南部册亨、兴义、兴仁、盘县。多生于海拔2000-2700米密林下或山崖林下及沟谷石灰地段。

繁殖方式

可用孢子繁殖孢子成熟时,采收有孢子囊的叶片播于荫湿处的腐殖质土面,切记盖土,在春季即可萌发体,慢慢生长成有孢子囊的植物体。切割野生植株,亦可分植。

扇蕨组织培养法,其特征在于取扇蕨孢子体、丛孢子体或丛浸水21h,然后用50ppmGA3处理2分钟,再0.1%HgCl2灭菌3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掉消毒残留物,吸干孢子表面水分,接种于1-1/8MS培养基上,糖浓度0-5%,pH5.8-6,每瓶接种孢子量为0.5毫克以下,接种后分放置在24h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照光时间为14h/d,光强为1500lx;孢子分化阶段光强增为3000lx;体增殖培养基同上,糖浓度为3%;孢子分化最适培养基为1/6MS,糖浓度增为4-5%;诱导丛采用1/2-1/6MS培养基,不加或加IAA0.2mg·L-1(单位下同)或BA0.5,糖浓度为3-5%;壮苗培养基为1/2MS+KT0.2+IBA0.5,糖浓度为3%;培养室温度为25±2℃。

栽培技术

盆栽宜用浅盆栽植,可用园土、腐1:2混。日常浇水只要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夏季高温干,可适量喷洒清水,以增加空湿度,施肥每2个月一次。盆栽应放置在漫射阳光充足处。冬季夜温8~10℃,即能保持叶片翠绿越冬。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录ver 3.1——濒危(EN)。

扇蕨集中的地带,应建立扇蕨保护点,由林业部门负责保护,严采挖作药和砍伐上层林木。

实用价值

科研

扇蕨是中国特产的珍奇蕨类植物之一,在蕨类植物分类研究面有术价值,早已起世界者的注意。

观赏

扇蕨叶形奇特,很富观赏性。可植于景区的沟边林下增添野趣,也可盆栽摆设于客厅、书房。

医药

扇蕨可入药。

扇蕨 ,《贵州民间药物》

:搜山虎。

来源:为水龙骨植物扇蕨或全株。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性,味辛酸涩。

功用治:消饱胀,疗湿

①治饱胀:搜山虎二至三钱,水服。

②治湿:搜山虎全草、狼鸡各二至三两,水洗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柄下芽

下一篇 并列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