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胸部丝虫病

胸部丝虫病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及犬恶丝虫或微丝蚴在胸部淋巴管寄生起淋巴道阻塞、流障碍,或由微丝血症或丝虫热所致的胸部病变。临床上常有发热咳嗽胸痛气急、哮喘、乳糜乳糜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丝虫结或丝虫性肿等。我国的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起。其中班氏丝虫病约占2/3。本病男女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患病后产生的免疫力低,故可反复感染。班氏丝虫及马......
目录

病因

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终宿是人。中有微丝蚴的病人或带虫者是本病的要传染源。但有人在猴、狗、猪及一些野生动物淋巴系统中亦发现有该两种丝虫,故动物保虫宿亦可能存在。传播班氏丝虫的要蚊种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其次是中华蚊。传播马来丝虫的要蚊种是中华蚊及雷氏蚊嗜人亚种,沿海地区东乡伊蚊亦能传播班氏和马来丝虫病

发病机制

胸部丝虫病的发病过程要分为两期:①早期:多为过敏反应和以渗出为的炎症反应,微丝蚴和成虫的代谢产物,蜕皮液和蜕皮,成虫子宫的分泌物,死亡的虫体及其分解产物等均可起机体全身或局部过敏性反应,在部可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出现哮喘,干咳胸痛促等呼吸道症状;②慢性期:由于淋巴环的特异性,胸深部淋巴系统被嗜酸性肿或纤维化所堵塞,淋巴液回流障碍,堵塞以下的淋巴管扩张,压力增高甚至破裂,故出现乳糜胸水,乳糜等。

临床表现

丝虫病约半数无临床症状,约一半临床表现有周期性的感冒样畏寒寒战发热、即丝虫热,体温可高达40℃,2~3天后自退,亦可仅有低热,无寒战,此外还有乏力、全身不适、胸闷、长期咳嗽胸痛咯血气急、哮喘、反复发作皮疹及神经水肿等。体检可有哮鸣音、干湿啰音,如伴胸腔积液可出现呼吸音减低。如丝虫(多为班氏丝虫)在乳房淋巴道寄生,可导致塞性淋巴管炎及由成虫代谢产物或虫体碎起的嗜酸性肿,因此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乳房结或硬块,黄豆至蚕豆大,早期尚软晚期较硬无压痛,结在外上象限多见,易误诊为乳腺纤维、小增生或乳癌。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早期过敏反应时外周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0~20)×109/L,嗜酸粒细胞达20%以上,但慢性期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者不到10%。如伴感染,中性粒细胞亦可增高。

2.微丝蚴是早期诊断丝虫病的惟一可靠法。通常采用外周液,采时间以晚上9时至凌晨2时为宜,如夜间微丝蚴超过150条/60μl,则白天中亦可检到微丝蚴。可用耳垂3大滴(约60μl)涂厚,或鲜1大滴(约20μl)涂低倍镜下检微丝蚴,亦可静将红细胞溶解后离浓集吸取沉渣等法检查。胸腔液、心包液甚至乳糜中偶亦可查得微丝蚴。

3.乳糜试验对疑为乳糜、乳糜胸腔积液标本,常用苏丹Ⅲ染色实。

4.免疫试验由于存在假阳性等问题,其实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但近年来丝虫病的免疫诊断取得一定进展。

(1)抗原皮试用犬恶、班氏或马来微丝蚴、感染期蚴虫或成虫制成的抗原皮试,阳性率达90%以上,抗原特异性也较高,但对吸虫病有轻度交叉反应。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者均有较高的阳性率,可作流调查,但由于转阴的时间较长,故不能考核疗效,亦不能区以往感染或活动性感染。

(3)斑点酶联试验(Dot-ELISA)和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ELISA)检测丝虫病清中抗原,特异性分达96%、94%,并且两者均能检出活动性感染患者。此外还有用非放射性标记DNA探针、PCR加非放射性标记DNA探针或重组抗原-抗体测定对丝虫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其他助检查

X线胸可见纹理增加,在粟粒状(犬恶微丝蚴常在集聚成嗜酸粒细胞灶点)、状阴影或有胸腔积液征。在动脉寄生的犬恶丝虫死亡后,被流冲至部,常致梗死或肿,成孤立、、边界清楚、无钙化或空洞、直径1~2cm的硬币样阴影,好发于两,但以右下多见,易误诊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纤维气管镜检查:国虽有报道对可疑患者用纤维气管镜活检找到微丝蚴,但实际上对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对肺癌肺炎等鉴则有一定帮助。

诊断

在流区人群中几乎全靠寄生技术检查组织中的微丝虫,即可诊断。

要是栓性炎与感染性炎,晚期丝虫病应与力衰竭,部肿等相鉴

并发症

并细菌感染。

治疗

1.病原治疗   

(1)乙胺嗪:对丝虫的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其疗效对马来丝虫病较班氏丝虫病优,但不良反应前者较后者重。服后在肠迅速吸收,在体代谢,几乎全部由尿排出。服药148天后中已难觅乙胺嗪的踪迹。其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佳。量及用法:   

①用于治疗马来丝虫感染者:成人1.5 g睡前顿服;或0.75 g,1次/d,连服2天;或0.5 g,1次/d,连服3天。   

②用于治疗班氏丝虫感染者:成人每天午后服1.0~1.5g,连服2~3天,总量为3.0g或每次0.2g,3次/d,连服7天。后者对杀灭成虫较为可靠。   

③间歇疗法:治疗班氏丝虫感染,每次0.5g,每周1次,连服7周。治疗马来丝虫感染每次0.3g,每周1次,连服6周。   

以上乙胺嗪治疗不论微丝蚴转阴与否,均需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个月,对微丝蚴仍未转阴者,应继续治疗。   

乙胺嗪药物本身不良反应轻微,大量时偶有恶心呕吐头晕失眠等。治疗期间由于大量杀灭丝虫成虫及微丝蚴,故可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全身肉疼痛、皮疹,甚至水肿过敏反应。偶亦可有肿大疼痛、血尿蛋白尿过敏反应多在服药后6~8h出现,抗组胺药、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可治疗或减轻反应。   

(2)左旋咪唑:对班氏及马来丝虫病均有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较差,量每天200~250mg,分2次服,连服5天,如每天400mg,则连服3天。治毕微丝蚴阴转率达90%以上,但4个月以后微丝蚴阴转率明显下降。如与乙胺嗪联用可加强疗效。不良反应较乙胺嗪大,要是发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等,发热一般在39℃以下,热程2~3天,停药后消失。   

(3)呋喃嘧酮:1979年由我国成,对班氏丝虫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显著的杀灭作用。量每天20mg/kg,分2~3次服,7天为1个疗程,其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仿。   

(4)单乙胺嗪或单乙胺嗪加单量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治疗:印度卫生部用单乙胺嗪6mg/kg,及单乙胺嗪再加上单量伊维菌素 400µg/kg联每年1天集体治疗,结果微丝蚴阳性率降低了1/3,微丝蚴密度分下降90%及99%。Jelinek等于1996年亦有类似报道,说明两药治疗丝虫病均有效,但联用药疗效更佳。

2.对症治疗 早期过敏反应出现的发热咳嗽、哮喘等可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扑尔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仙特敏)及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如因胸腔积液导致胸闷气急等则应胸穿抽液。   

预后

丝虫病一般不危及生命,及早诊断和治疗,可很快恢复。晚期常因并感染而危及生命。

预防

丝虫病一般不危及生命,及早诊断和治疗,可很快恢复。晚期常因并感染而危及生命。

1.用乙胺嗪粉与食盐加工成0.3%药盐,在流地区普遍食用6个月。

2.在流地区全民间歇服乙胺嗪

上述两种法可使人群及淡色库蚊感染率大大减低,微丝蚴的阳性率从治疗前的10%降至1%,预防效果可靠。此外灭早、灭小、灭了的灭蚊原则十分重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