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片
基本介绍
详细介绍
禾本科植物的花,包于外稃和内稃中间。在外稃和子房之间也叫做在于房基部具有两片(稀三片),细小无色多汁的小鳞皮,称为浆片。浆片相当于花瓣,两端狭而中部阔,顶端边缘具长毛。当开花期,浆片迅速吸水膨水成片状,约达原来的三倍,致使外稃和内稃张开。
结构介绍
实例说明
小麦麦穗是一个复穗状花序,在花序主轴两侧着生有许多小穗,每一小穗的基部有2个较大的硬片,叫颖片(glume)。在颖片内包含有向朵花,通常只有小穗基部2~3朵花结构正常,能育,可以结实。
小麦可育株系和杂种 F1花期早、开花张角大、开闭花持续时间短 ,其浆片吸胀快、体积大、增重幅度大。基本组织薄壁细胞 ( GPC)含丰富的原生质 ,在浆片吸胀和萎缩过程中 ,GPC体积增大至内膜系统破裂、细胞自溶后内溶物撤离 ;维管束分散于基本组织中 ,由导管、筛管和薄壁细胞所组成,每朵能育的花外面又有2片鳞片状的薄片(稃片)包住,位于外侧的稃片形状较大,常具有显著的中脉,并延长成芒,叫外稃(lemma);在内侧的稃片形状较小,无显著的中脉和芒,叫内稃(palea)。
在内稃的内侧基部,有2个较小的薄片,称为浆片(lodicule),内稃和浆片是由花被退化而成。开花时,浆片吸水膨胀,使内外稃张开,花药和柱头露于花外,以利传粉。
相关延伸
以水稻不育系珍汕97A、80078A和可育系珍汕97B、明恢63、汕优63、80078B为材料,在观察了水稻小穗组成和水稻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不同品种间开花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植物学研究方法和电镜显微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水稻浆片在开、闭花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探讨了浆片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细胞学基础,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不育系与可育系开花特性的差异比较与不育系相比,可育系花期早于不育系,一天中有明显的开花高峰开花后内外稃间的张角大、开花持续时间短开闭花过程历经的时间短 2、浆片在开闭花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变化浆片的形态无论是不育系还是可育系,水稻浆片的大小一般在3mm左右,近呈倒三角的囊状着生与小穗轴的亚顶端与不育系相比,可育系浆片较为宽厚在开花过程中,浆片吸水膨胀、体积增大在闭花过程中,浆片逐渐萎缩、干瘪,体积缩小最后呈干膜质长存于子房基部而不育系浆片在开花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浆片的结构横切浆片,浆片由一层表皮细胞外壁厚,具有角质层,没有气孔分布、众多的基本组织细胞和近于成两列分布的维管束组成在开花过程中,浆片基本组织细胞的细胞壁由皱褶逐渐展平、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器空泡化,细胞质降解,细胞核消失,最后整个细胞萎缩 浆片维管束由数个筛管、环纹导管和紧邻的维管薄壁细胞所组成在开花过程中,维管薄壁细胞发生显著变化,初期核大、质浓、线粒体丰富,最后全部解体消失 3、在开闭花过程中浆片细胞PCD的过程和特征水稻开花5~20min,细胞核的形态发生程度不同的形变开花5~10min,核质凝缩成絮状物开花10~20min,细胞核不规则局部收缩或延伸,呈变形虫状,核仁逐渐淡化,核内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核质团块,核膜表现为皱缩,或核膜内陷,出现不规则伪足状凸起高尔基体囊泡增多内质网卷曲,包围并消化胞基质、线粒体、质体,并使其液泡化,形成具多层膜的结构开花30~40min,核质团块附着于核膜上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下降液泡相互融合或边缘形成胞吞泡,消化胞基质,形成多膜体小体,整个细胞核随着核膜的逐渐解体而消失开花40~50min,线粒体逐渐空泡化,多膜体结构增多,最后整个细胞死亡 4、Ca2+在浆片细胞PCD过程中的动态用焦锑酸钙沉淀法显示,浆片细胞PCD过程中,钙离子时空动态差异表明在浆片细胞PCD过程的初期或之前,钙离子主要积累在胞间隙中开花20min后,细胞核的核膜、核仁、核质中明显有钙离子的沉积,到开花30min时,线粒体膜、细胞质膜钙离子沉积显著增加,开花约40min时,内质网包围的囊泡表面有明显的钙离子沉积浆片细胞中钙离子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再次说明浆片的吸涨和萎缩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