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
发病机制
微生物
可由病毒、细菌直接感染。常见病毒为腺病毒、流感病毒(甲、乙)、冠状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近年来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有所增加。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亦较多见。
物理、化学因素
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氯气等)的吸入,均可刺激气管-支气管粘膜引起急性损伤和炎症反应。
过敏反应
常见的吸入致敏原包括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动物毛皮排泄物等;或对细菌蛋白质过敏,钩虫、蛔虫的幼虫在肺内移行均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反应。
疾病病理
临床表现
症状
起病较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咳嗽、咳痰可延续2-3周,如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体征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以及两肺散在干、湿性罗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线胸片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病毒和细菌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骤,发热较高,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酸痛、头痛、乏力等明显而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常有流行病史,依据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以鉴别。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其他
疾病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保暖、多饮水、补充足够的热量。
抗菌药物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一般未能得到病原菌阳性结果前,可以选用大环内脂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药物。多数患者口服抗菌物药即可,症状较重者可用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对症治疗
咳嗽无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咳必清)或可待因。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选用盐酸氨溴索、溴已新(必嗽平)等,也可雾化帮助袪痰。中成药止咳袪痰药也可选用。发生支气管痉挛,可用平喘药物如茶碱类、β2受体激动剂等。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
疾病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体弱者可迁延不愈,应引起足够重视。
疾病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