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过敏气管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是过敏气管真菌病中最常见和最具特征性的一种疾病,1952年在英国首先报道。其致病霉以烟霉最常见,赫霉、稻霉(A.oryzae)、土霉偶可见到。过敏气管霉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是过敏气管真菌病中最......
目录

概述 

过敏气管霉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是过敏气管真菌病中最常见和最具特征性的一种疾病,1952年在英国首先报道。其致病霉以烟霉最常见,赫霉、稻霉(A.oryzae)、土霉偶可见到。临床表现:1.典型表现急性期症状喘息(96%)、咯血(85%)、黏脓痰(80%)、发热(68%)、胸痛(55%)和咳出棕色栓(54%)。其中咯血绝大多数为,但有4%患者咯血量偏大。急性期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往往需要激素治疗半年才能消退,少数病例演变为激素依赖性哮喘期。2.不典型表现偶见ABPA与霉球同时存在。ABPA在极少数也可以出现外播,如出现侵犯、液淋巴增多、胸腔渗液等。

体征

1.典型表现急性期症状喘息(96%)、咯血(85%)、黏脓痰(80%)、发热(68%)、胸痛(55%)和咳出棕色栓(54%)。其中咯血绝大多数为,但有4%患者咯血量偏大。急性期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往往需要激素治疗半年才能消退,少数病例演变为激素依赖性哮喘期。由于对急性发作期界定不一,其发生频率报道不一。一组50例ABPA5年随访发现有29%的患者由于呼吸道症状误工10天以上;250例1年的观察有17例出现X线上的急性浸润,66%患者出现慢性气急。在ABPA虽然哮喘症状较轻,但有近半数患者需要长期局部吸入或全身应用激素。影像改变大多出现于病程的某一阶段。一过性X线改变平均每两年出现1次,并不总是与急性症状联。改变更常见,为下的2~3倍。病变性质包括肺实变、不张、条状阴影(道壁增厚)、分叉或直线状条带影(黏液嵌塞)以及囊状阴影(气管囊状扩张)。80%~9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浸润,从小状至大状的整实变,其中黏液嵌塞是ABPA常见、并有一定特征性的X线征象,有37%~65%患者在病程某一时间有黏液嵌塞的X线据,占全部一过性病变的近1/3。典型表现为2~3cm长、5~8mm直条状或指套状分叉的不透光阴影。据报道,急性浸润期后有半数患者呈现持续局限性改变;有80%患者在浸润消后原先正常显示持续性的环状阴影;30%~40%患者出现普遍性过度充容积减少。ABPA患者的功能损害包括动力体交换的异常,但变化不定,要取决于疾病的活动程度。静止期ABPA多为阻塞性损害,而出现浸润的急性加重期则并限制性损害。与哮喘类似程度的道阻塞对β2-受体激动药的反应逊于哮喘。量降低,表明体交换障碍。有研究表明,ABPA可逆性道阻塞伴弥量降低与容积减少相平。随着病程进展,常出现不可逆性道阻塞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

2.不典型表现偶见ABPA与霉球同时存在。ABPA在极少数也可以出现外播,如出现侵犯、液淋巴增多、胸腔渗液等。

生理

ABPA是机体对霉抗原的过敏反应,要的不是病原体直接组织损伤。患者清多克隆特异性Ig和总IgE明显升高。与烟霉皮试阳性哮喘或霉球患者比较,ABPA患者的多克隆Ig的各种亚型和所有抗原特异性Ig均趋于上升。从患者气管灌洗液中可测得抗原特异性IgA和IgE的抗体,提示它们在局部产生;气管灌洗液抗原特异性IgG虽然增加,而清中亦见增加,不能明其在局部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是异质性的,尽管90%以上患者中可以发现抗Ag7抗体,但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在烟霉复制的猴ABPA实验模型中发现IgE和IgG可使其病理改变被动转移,表明Ig可以介导ABPA的某些局部反应。在ABPA急性期除IgG和IgE升高外,患者周围淋巴细胞亦释放抗原特异性IgE。与外烟霉感染不同,ABPA急性加重期患者补体激活,中出现C1q沉淀素,提示免疫复物的存在。故推测ABPA的气管痉挛为I型过敏反应(IgE)介导,而气管及其周围的炎症反应由Ⅲ型过敏反应(免疫复物)所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在ABP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能肯定,虽然病理上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和成,但皮肤迟发型过敏反应和周围血淋巴细胞对烟霉抗原的增殖反应缺如。在正常宿霉的致病力很弱,但它的某些产物可以抑制趋化和调理作用,从而削弱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在霉感染模型已经证明,病原菌产生的弹性蛋白酶与其组织侵袭力相一致。因此,除过敏反应外,霉抑制宿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组织侵袭作用在ABPA发病机制中也起一定作用。ABPA的病理改变包括渗出性细气管炎、黏液嵌塞、气管肿、近端气管的囊性气管扩张、不张和嗜酸性粒细胞肺炎气管黏膜常见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起黏液嵌塞的栓子由浓缩的退化嗜酸性粒细胞层(lamellae)及霉菌丝所组成。嵌塞的近端气管扩张,而远端保持正常,有于通常的细菌性感染。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偶见肺实质坏死性肿和塞性细气管炎。尽管病理标本上存在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气管灌洗液中很少见到,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过敏管炎(churg-straus综征)明显不同。

检查诊断

ABPA诊断不易。其诊断标准的单项条款不具特异性。54%哮喘患者胸上可见条带状阴影,20%~28%患者可以有阳性烟霉即刻皮肤反应,22%患者对8种霉抗原至少有1种出现清沉淀素阳性。ABPA的必备诊断标准包括:①哮喘(轻重不一);②浸润;③霉抗原即刻皮肤反应阳性;④清总IgE升高(>1000ng/m1);⑤霉沉淀素抗体阳性;⑥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升高;⑦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上述标准对急性加重期患者诊断准确性较高。清总IgE升高(>1000ng/m1)。霉沉淀素抗体阳性。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升高。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影像改变大多出现于病程的某一阶段。一过性X线改变平均每两年出现1次,并不总是与急性症状联。改变更常见,为下的2~3倍。病变性质包括肺实变、不张、条状阴影(道壁增厚)、分叉或直线状条带影(黏液嵌塞)以及囊状阴影(气管囊状扩张)。80%~9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浸润,从小状至大状的整实变,其中黏液嵌塞是ABPA常见、并有一定特征性的X线征象,有37%~65%患者在病程某一时间有黏液嵌塞的X线据,占全部一过性病变的近1/3。典型表现为2~3cm长、5~8mm直条状或指套状分叉的不透光阴影。据报道,急性浸润期后有半数患者呈现持续局限性改变;有80%患者在浸润消后原先正常显示持续性的环状阴影;30%~40%患者出现普遍性过度充容积减少。

并发症

囊性纤维化。

鉴别

在ABPA出现浸润者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和总IgE升高(平均2000~14000ng/ml)均相当显著,可以与霉皮试阳性哮喘患者明确区分。总IgE升高可以早于急性发作的临床症状,被认为是激素治疗的指征。缓解期(自发或治疗)患者浸润、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甚至皮肤试验及诊断指标均可缺如,诊断困难。轻度加重期患者的诊断亦常被延误,直至浸润和标准等指标出现才能确诊。诊断技术,放射免疫法和ELASA法测定特异性IgE和IgG较对流免疫电泳法和免疫扩法对于区ABPA与哮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优越,对于孤立性霉球上述技术的应用价值相仿。

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缓解和消除急性加重期症状,并可预防永久性损害如气管扩张、不可逆性道阻塞和纤维化的发生。推荐泼尼松每天0.5mg/kg,2周后改为隔天给药,持续2~3月。减量据临床症状、X线表现和总IgE水平酌定。通常要求过治疗总IgE水平降低35%以上,而不一定要求完全恢复正常。在治疗第1年中,要定期随访清总IgE。皮质激素的疗效并非总能持续维持,据一组40例ABPA5年随访研究,仅10%的患者完全缓解;19例成为激素依赖型患者,发生41例急性加重;12例发生纤维化和不可逆性道阻塞。其他治疗如吸入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有助于急性症状消退,但仍常有反复发作。曾有人报道酮康唑可改善ABPA的哮喘症状,但未能被重复。免疫治疗无效反可能使疾病恶化,吸入激素亦不能预防ABPA的急性加重。

流行病

ABPA的发病率缺少准确统计资料。英国一份报告称46例门诊哮喘病人中11%符ABPA诊断标准。美国报道42例激素依赖型哮喘中有7%具备ABPA的7条要诊断标准。一组烟霉皮试阳性哮喘患者中有28%符ABPA的临床与标准。据非丝虫病的爱丁堡某门诊部报道,一组表现为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者中有51%为ABPA。早年曾认为本病在英国较美国更常见。但后来在哮喘人群的直接皮试调查表明,北美和英国的ABPA患病率相似。女性略高于男性(1.3∶1),诊断时平均年龄45±13岁,56%患者在10岁前有哮喘。慢性哮喘和气管扩张症患者中患病率较高,囊性纤维化患者中6%~11%并ABPA,提示道炎症或黏液纤毛功能障碍可能促进本病的发生。亦有报道ABPA发病具有家族性倾向,可能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提琴形叶

下一篇 裂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