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花药

花药(anther)是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是雄蕊的重要组成部分。花粉囊是产生花粉的地。每一花药通常由4个或2个花粉囊(pollen sac)组成,左右对称分,中间以药隔(connective)相连。花粉产生许多花粉粒(pollen grain)。花粉成熟后,花粉囊裂花粉出。雄蕊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由具花粉囊(孢子囊)的花药(anther)着生于一个细的丝(filament......
目录

简介

雄蕊雄蕊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由具花粉囊(孢子囊)的花药(anther)着生于一个细的丝(filament)上构成。

花药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是雄蕊产生花粉要部分。大多数被子植物花药是由4个花粉囊(pollen sac)(少数植物为2个)组成,分为左、右两半,中间由药隔相连。在成熟的花药中,同侧的两个花粉囊之间的分隔被打破,成一室,使4个花粉囊的花药现出两个花粉囊的样子。

花药的壁由表皮层、纤维层、中间层和绒毡层构成。绒毡层花粉囊周围的特殊细胞层,具双核或多核结构,细胞含较多的RNA和蛋白质,并有油脂和类胡萝卜素等养物质,具有供应花粉发育所需养料的作用。花粉成熟时,花粉囊自裂,花粉

花药丝上着生的式,可以区分为全着药花药全部着生在丝上,如莲)、底着药(花药以其基部着生于端,如莎草、扁果草等)、着药(花药以其部贴着在丝上,如马鞭草山茱萸等)、着药(花药横卧,以其部中央的一点着生于端,如百合、水稻等)等几种类型。菊科植物雄蕊丝分离,花药,称聚药雄蕊

着生方式

花蕊着生方式花药丝上的着生要有:

1、全着药花药全部着生于丝上,如莲。

2、底着药:端直接与花药基部相连,如莎草小檗

3、贴着药:花药部全部贴着在丝上,如油桐

4、着药:端与花药面的一点相连,整个雄蕊犹如丁,易于摇动,如小麦,水稻。

5、广歧药:药室完全分离成一直线,并着生于端,如地黄

6、个着药:药室基部张,上面着生于上,在十植物中较常见,如荠菜

7、冠生雄蕊雄蕊丝与花冠花药着生在花冠上,并与花冠分离,如:

药壁结构

花药壁的结构与功能如下(从外到):

1、表皮(skin)

外壁具角质膜,含有孢粉素,有些植物表皮上还有气孔器和毛状体。

2、药室内壁(endothecium)

花蕊壁结构图花药幼嫩时期,药室内壁细胞含有大量淀粉粒。当花药接近成熟时,细胞径向增大,储藏物质逐渐消失,细胞壁除外切向壁外其他各面壁产生不均匀的条状加厚,加厚的成分为纤维素,略有木质素。因此,药室内壁又称纤维层(fibrous layer)。同侧两个花粉囊交接处的药室内壁细胞,细胞壁无条状加厚,始终保持产生的拉力使花药在薄壁细胞处成纵向裂花粉而出。在一些花药孔裂植物中,药室内壁不发生条状加厚。

3、中层(middle layer)

花粉造孢细胞发育花粉母细胞,再进入减数分裂时,中层储藏物质被吸收,由于受到花粉部细胞的增殖和体积扩大所产生的挤压,使中层细胞呈现扁平状。待花药成熟时,中层多已被吸收、解体并消失。少数植物百合花药中层细胞壁有一定程度的条状加厚,故成熟时,中层仍有部分保留。

4、绒毡层(tapetum)

绒毡层花药壁的最一层,具独特的分泌功能,它的作用对花粉粒的发育是必不可少的。绒毡层细胞较大,细胞器丰富,初期具单核,后来发生核分裂不伴随新壁的成,故成为双核、多核或多倍体细胞,这些特性表明绒毡层具有高度的生理活性。此外,细胞中含有较多的RNA、蛋白质和酶,并有脂类、胡萝卜素和孢粉素等物质。绒毡层的物质为花粉粒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分泌的胼胝质酶,能适时地分解花粉母细胞和四分体胼胝质壁,使孢子彼此分离;成的蛋白质运送到花粉壁,成为花粉外壁蛋白,在与雌蕊柱头的相互识中起作用;成的孢粉素花粉粒壁物质,具有坚硬、抗性强的特性,若绒毡层发育不正常,常会出现雄性不育现象。

花药发育

花药的发育状况雄蕊起始于花芽中的雄蕊原基,雄蕊原基的端为花药发育的区域。花药发育初期,结构简单,外层为一层原表皮侧为一群基本分生组织。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隅处分裂较快,花药呈四棱。以后在四棱处的原表皮下面分化出多列体积较大,核亦大,胞质浓,径向壁较长,分裂能力较强的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随后孢原细胞平周分裂,成、外两层,外层为初生周缘层(primary parietal layer);层为初生造孢细胞(primary sporogenous cell),初生周缘层细胞继续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逐渐成药室内壁、中层及绒毡层花药中部的细胞逐渐分裂,分化维管束和薄壁细胞,构成药隔

花粉粒成熟后,纤维层细胞失水,所产生的机械力使花药在裂处断花粉粒由裂处纵轴成的裂缝出。花粉囊壁因绒毡层的解体而消失,或仅存痕迹,只剩有表皮纤维层。

过程

花药的成熟过程比较复杂,其发育初期构造简单,表皮充满着态相同的分生细胞。这些细胞不断地分裂增大,同时在花药表皮下的四角处,分分化出成一纵排裂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个体较大、核也较大、细胞质较浓、分裂能力较强等特点,叫做孢原细胞孢原细胞一次分裂,、外两层细胞。外层细胞叫做周缘细胞,层细胞叫做造孢细胞。在这以后,花药中部的细胞逐渐分裂,分化维管束和薄壁细胞,构成药隔。周缘细胞成后,过几次分裂成为3-5层细胞(与外边表皮层共同组成花药的壁)。其最外一层(即紧贴表皮的一层)叫做药室内壁。当将成熟时,这层细胞不均匀加厚,在花粉囊成熟后,有助于花粉囊的裂。在药室内壁通常有1~8层的“中间层”,这几层细胞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被挤压破坏,因此在成热的花药中,往往看不到。花药壁的最层是绒层,这层细胞一般比较大,细胞质浓厚,液泡较小。当花粉成时,绒毡层解体。因此在花粉粒成熟时,绒毡层常被破坏消失。绒毡层具有供应花粉发育时所需养料的作用。在周缘细胞分裂分化的同时,造孢细胞也进步分裂分化成许多花粉母细胞,每个花粉母细胞进一次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只有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这四个细胞最初聚集在一起,随后分离,每个发育成一个花粉粒。

开裂方式

花蕊的开裂花药式分为以下四种:纵裂:沿二花粉囊交界处成纵,如油菜、牵牛、百合等。

横裂:沿花药中部成横向裂,如木槿蜀葵等。

孔裂:在花药一小孔,花粉由小孔出,如番茄等。

瓣裂:在花药的侧壁上裂成几个小瓣,花粉由瓣下的小孔出,如香樟等。

特殊花药

1、合生花药雄蕊群的部分或全部花药合生,如菊。

2、兰科的花药。兰科部分植物雌蕊雄蕊合生蕊柱,并成特殊的蕊喙结构花药凹陷成药窝,在蕊喙成着粉盘,或成包囊。花粉成团块,与蕊喙相连接,可以被昆虫整体携带。

离体培养

花药采取离体培养式。花药离体培养是属于有性生殖

花药离体培养常被误认为是无性生殖的一种类型,要原因是:①花药离体培养发育的起点是单核花粉粒,无生殖细胞(精子)的产生。②组织培养属于无性克隆技术。③这里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

无性生殖的本质是子代与亲代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即基因型不变(不考虑后代发生基因突变)。花药离体培养发育的起点单核花粉粒(染色体数N)是母体(染色体2N)减数分裂成,由其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遗传物质与母体差异较大。

花蕊的形成组织培养所用的外殖体(染色体数2N)是有丝分裂成,而这里所用的外殖体(染色体数N)是减数分裂成,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外殖体。

有性生殖的本质是产生两性配子(减数分裂成,染色体数N),且具有两性配子。这同时具备通常意义上的有性生殖,但只要减数分裂配子,就已完成了有性生殖键一步,这与自然界中许多单倍体的成有着相似之处,如雄蜂,雄蚁的孤雌生殖,同样仅有生殖细胞的成,而无两性配子的结

花药繁殖一般是离体培养花粉处于单核时期(孢子)的花药。通过培养使它离正常的发育途径(即成成熟花粉最后产生精子的途径)而分化成为单倍体植株,这是获得单倍体植株法。大体上要过制备培养基、接种花药和培养三步骤。

花粉长成单倍体一般有两条途径:

①由花粉分裂成愈伤组织(即分化程序很低的薄壁细胞团),再由愈伤组织分化,最后植株

②由花粉分裂状体(不是由合子发育成的状体),再由状体长成植株。当瓶中花药长出的小苗达到一定大小时,应调温度、温度及光照等条件,使幼苗得到锻炼并逐步适应自然的环境条件,然后从试管中移出种植于土壤中,进一般的栽培和管理。

影响因素

1、影响花药培养的要因素是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此外,亲本植株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2、一般来说,在单核期,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的时期,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

3、为了挑选到单核期的花药,通常选择完全未放的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印缅金钗股

下一篇 纵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